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镇静在重症医学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11月收治的4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各20例,分别给予右美托米定和咪达唑仑镇静。比较两组的镇静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镇静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定组停药后苏醒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味达唑仑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也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安全有效,且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右美托咪定在重症监护病房镇静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0例有创机械通气的ICU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控制镇静水平RamsayⅢ~Ⅳ级,以咪达唑仑作为对照,分别记录镇静起效时间、平均负荷剂量、维持剂量、停用镇静剂后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与咪达唑仑比较,右美托咪定起效迅速[(57.7±6.2)s vs (117.5±13.1)s,P<0.05],镇静的同时保持可唤醒能力[苏醒时间(0.20±0.03)min vs(11.30±2.10)min,P<0.05],治疗剂量内不诱发临床意义的呼吸抑制(发生率0.2%,P<0.05),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平均动脉压降低3.3%,心率减慢3.9%).结论 右美托咪定是重症患者镇静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咪达唑仑与丙泊酚在急诊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100例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咪达唑仑镇静,观察组患者予以丙泊酚镇静。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指标变化、作用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用药前相比,停药后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二氧化碳分压均降低,而氧分压升高,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药物起效时间、达到镇静效果最佳的时间、用药后苏醒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咪达唑仑相比,丙泊酚用于急诊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作用较好,不仅起效快,且停药后患者苏醒时间快,安全性较高,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单独及复合靶控输注(target—contolled infusion,TCI)时维持ICU患者适度镇静的效应部位靶浓度,寻找适合ICU患者长时间镇静的合理用药方案,探讨BIS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危重患者镇静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综合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和B组分别单独靶控输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镇静,C组在背景靶控输注效应室靶浓度30ng/ml咪达唑仑的基础上,输注一定靶浓度的丙泊酚。记录各组患者在不同RASS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时的药物效应部位靶浓度、BIS指数和生命体征变化以及维持8h适度镇静的用药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苏醒时间。结果A组和C组维持患者适度镇静(RASS~2—3)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在分别为(1.26±0.19)~(1.52±0.18)ug/ml和(0.50±0.95)~(1.01±0.24)ug/ml。B组维持适度患者镇静的咪达唑仑效应室靶浓度为(97.05±14.51)~(134.75±9.66)ng/ml。患者适度镇静时对应的BIS值为(66.10±2.52)L(71.05±1.45)。停药后苏醒时间B组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A、C组无明显区别;再睡眠率也以B组最高(P〈0.05);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3组无明显区别(P〉0.05)。C组维持8h适度镇静所需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的用量均较单一用药组明显减少(P〈0.05)。BIS值与RASS评分呈正相关,总的(n=60)相关系数为0.93(P〈0.01)。结论(1)丙泊酚一咪达唑仑复合靶控可成倍减少单一用药量,在降低应用成本的同时避免了单一用药的缺点,保留了各自优点,是ICU长时间镇静的理想用药。(2)BIS指数与主观镇静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指导ICU的镇静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一丙泊酚序贯给药在机械通气病人程序化镇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需机械通气且预计镇痛、镇静超过72h的危重病病人42例,在持续泵入芬太尼镇痛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丙泊酚组(P组)、咪达唑仑-丙泊酚序贯组(M—P组),以Ramsay评分3分~4分为镇静目标,密切观察3组病人镇静效果、镇静药物总量、费用、停药后清醒时间(即每日唤醒计划实施情况)及停药后躁动情况,镇静前、镇静后1h、镇静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的变化。[结果]在镇静过程中,咪达唑仑-丙泊酚序贯镇静能够达到单用丙泊酚或咪达唑仑的镇静疗效,可避免单用咪达唑仑镇静停药后苏醒时间过长的缺点,同时较单用丙泊酚组费用低。[结论]在程序化镇静中实施咪达唑仑一丙泊酚序贯给药,配合精心护理,不仅能有效避免苏醒时间长、躁动等不安全因素,还提高了病人的安全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丙泊酚在机械通气镇静治疗效果和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影响。方法:共选择36例机械通气接受咪达唑仑、内泊酚镇静的患者,观察镇静效果,参数变化。结果:镇静评分水平维持在2~4h,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机做通气联合镇静镇痛可提高患者对机械通气的耐受,有效解决机械通气人机对抗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术前单用利多卡因雾化吸入麻醉和利多卡因雾化联合咪达唑仑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136例支气管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8例。试验组给予2%利多卡因8 mL雾化吸入局部麻醉,并于检查前予以咪达唑仑2~3 mg静脉注射,2 min后根据镇静情况追加,每次追加0.5 mg,间隔2 min,维持用药根据镇静程度分级调整,使患者镇静程度位于闭眼入睡和大声指令可唤醒之间。对照组仅应用2%利多卡因8 mL雾化吸入局部麻醉。观察临床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持续有效麻醉时间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4.5±2.8)、(16.8±2.1)min;试验组平均耗药量(利多卡因)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4±1.3)、(16.8±1.5)mL;操作5 min时试验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1.5±19.5)、(94.6±34.6)次/min,指脉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5±3.6)%、(88.2±13.3)%,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术前联合应用利多卡因雾化和咪达唑仑,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副作用小,体动和咳嗽等反应少,有利于支气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1957-1958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咪达唑仑组各34例。观察并记录目标镇静起效时间、药物用量、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两组镇静起效时间及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右美托咪定组芬太尼用量减少显著,停药后苏醒时间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缩短,但右美托咪定组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右美托咪定用于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满意,易唤醒,可缩短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减少芬太尼用量,镇静效果理想,但用药期需监测心率。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652-3653
选取32例ICU需气管插管的COPD患者分为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分别在机械通气插管前使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镇静,观察给药前和气管插管前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达Ramsay评分5分时所需时间、拔管前气管内分泌物量、苏醒时间及肺部感染概率。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血压、心率下降,血氧饱和度升高;插管后两组患者血压、心率较插管前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镇静情况及安全性比较,丙泊酚组患者明显优于咪达唑仑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泊酚用于气管插管的COPD患者机械通气前镇静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右美托味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机械通气镇静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ECOPD并发呼吸衰竭在ICU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右美托咪定组30例和咪达唑仑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镇静的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谵妄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能达到良好的镇静效果(93.33%:96.67%,P〉0.05),但右美托咪定组所需吗啡用量明显少于咪达唑仑组[(1.2±0.3)mg/h:(2.5±0.4)mg/h,P〈0.05];右美托咪定组机械通气时间、谵妄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咪达唑仑组[(5.22±2.36)d、10%、16.67%、(4.25±1.25)d:(5.63±2.86)d、(2.58±1.36)h、42%、34%、(6.33±2.74)d,P〈0.osJ;右美托咪定组心动过缓发生率较咪达唑仑组高(12%:4%,P〈0.05),低血压发生率两者相似(22%:20%,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起到较好理想镇静效果的同时,所需吗啡应用剂量小,并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减少谵妄发生率,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可作为AECOPD行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脑状态监测仪评价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镇静效果,达到控制镇静剂的使用,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指导护理配合的目的。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急诊ICU病房危重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连接脑状态监测仪评价镇静效果,对照组应用Ramsay评分评估镇静深度,两组分别根据监测结果调整丙泊酚用量,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不良事件和护理工作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操作前后PO2差值为(10.954±1.598)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8.289±1.184)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1,P<0.05)。观察组镇静总药量(9.58±2.472)ml,给药次数为(2.05±0.705)次,均少于对照组(12.55±3.096)ml,(2.55±0.567)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5.750,-4.229;P<0.05)。观察组操作准备时间为(57.45±4.282) min,长于对照组(12.45±3.697) min,但用于评估镇静状态、给药的时间为(22.45±4.031)min,明显少于对照组(34.45±7.26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55.177,62.320;P<0.05)。结论将脑状态监测应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镇静监测,不仅可以量化监测深度,减少镇静药物的用量,还可以提高护理配合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泊酚、咪达唑仑及右美托咪定对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丙泊酚组(P组)、咪达唑仑组(M组)及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各20例。对每组镇静前后及不同组间镇静后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镇静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心排量、心指数及氧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而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D、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仅在D组镇静后有所下降(P均〈0.05)。镇静后三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SVRI、GEDVI、心排量、心指数、氧供及Scv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心率、平均动脉压及ScvO2在M组与D组比较时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6、0.000),SVRI水平在D组与P组及M组比较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5),而GEDVI、心排量、心指数仅在D组与P组比较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11、0.002)。结论三种药物均能达到减少氧耗作用且镇静效果确切,但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时需注意药物所致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的风险,而使用丙泊酚镇静时需注意药物对心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肝功能不全患者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麻醉药的靶控输注浓度,观察其对麻醉用药量和苏醒时闯的影响。方法肝功能不全患者40例,Child—Pugh分级A级,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两组均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咪达唑仑0.05mg/kg,雷米芬太尼3μg/kg进行麻醉诱导,并复合顺式阿曲库铵0.2mg/kg后行气管插管。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0.7—1.8μg/L)、雷米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2.5~3.5ng/L)以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以常规监测指标调控靶控输注浓度;BIS组以BIS值(40~55)为指标反馈调控靶控输注浓度。术中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以及BIS等指标,并记录麻醉维持阶段药物用量变化及麻醉苏醒时间,患者术中知晓情况。结果BIS组麻醉维持阶段丙泊酚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4.9±0.2)mg/kg v.s.(6.7±0.4)mS/kg,P〈0.05];BIS组麻醉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0±1.5)min v.s.(11.0±1.4)min,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BIS监测指导肝功能不全患者术中麻醉维持,可在保证适"-3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右美托咪啶和丙泊酚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预计机械通气超过3d病人的临床疗效,探讨右美托咪啶对ICU机械通气病人长时间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选取的40例行有创机械通气、预计机械通气超过3d的病人随机分到右美托咪啶组(D组,20例)和丙泊酚组(P组,20例)。D组病人给予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1μg/kg,注射时间超过10min后继以0.2~0.7μg·kg-1·h-1维持泵入;P组给予丙泊酚负荷剂量1mg/kg,注射时间超过10min后继以1.0~3.0mg·kg-1·h-1维持泵入,直至撤机。观察并记录镇静前及镇静后30min、1h、3h的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呼吸及血流指标;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驻留时间;记录镇静期间呼吸、心血管不良事件及谵妄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均能达到镇静目标水平SAS评分3~4分,D组和P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静后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较镇静前显著下降(F=5.33~17.06,P〈0.05),随输注时间延长呼吸、血流指标有所改善,但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镇静相关不良反应类似(P〉0.05)。D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驻留时间略短于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右美托咪啶长时间镇静效果与丙泊酚类似,无明显不良反应,为ICU机械通气病人长期镇静治疗用药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单用以及两者联合用药对重症监护室危重病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它们对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n=18)、右美托咪定组(n=22)及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n=20)。每组患者每24 h停药唤醒1次。咪达唑仑组:首次负荷剂量0.05 mg/kg,以后0.02~0.08 mg/(kg.h)静脉注射维持;右美托咪定组:首次负荷剂量1μg/kg(>10 min),以后0.2~0.7μg/(kg.h)静脉注射维持;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首次负荷剂量的咪达唑仑0.05 mg/kg,然后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维持0.2~0.7μg/(kg.h)。分别记录3组达镇静满意时间,持续用药24 h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用药前CRP,用药24h和72 h后CRP,停药后唤醒时间,呼吸、心率抑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4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60次/min),停药后可随时唤醒,无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咪达唑仑组6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平均停药后唤醒时间为40 min。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无呼吸抑制、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咪达唑仑组达镇静满意时间显著短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停药后唤醒时间显著短于咪达唑仑组(P<0.05),咪达唑仑组用药前后CRP无显著变化(P>0.05),右美托咪定组及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用药后CRP较用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镇静起效较慢,无呼吸抑制,停药后可随时唤醒;咪达唑仑镇静起效快于右美托咪定,但存在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右美托咪定对减轻应激反应有一定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可能是比较满意的镇静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氯普鲁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输尿管镜手术时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择期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或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以2.5%氯普鲁卡因1.6ml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镇静,分别予右美托咪定1.0g/kg及咪达唑仑0.1mg/kg,观察两组麻醉前(T0)、开始镇静时(T1)、输注镇静药后5min(T2)、输尿管镜置入后5min(T3)、手术结束时(T4)生命体征变化。记录两组镇静起效时间、效果和持续时间,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2、T3时,2组患者血压、心率及M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均较T1时降低(P〈0.05),D组SpO2无显著变化。D组镇静起效时间短于M组(P〈0.05),镇静深度D组集中于Ⅲ级,而M组多分布于Ⅱ级及Ⅵ级,D组满意率高于M组且镇静持续时间长于M组(P〈0.05)。D组不良反应主要为术中心动过缓和术后头晕,而M组多见呼吸抑制和术后头晕,不良发生率D组(25%)低于M组(48%),(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较咪达唑仑更适用于腰麻下输尿管镜手术中镇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4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E组麻醉诱导前15min时,静脉注入艾司洛尔0.5mg/kg,随后以50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直至手术结束;C组以等量的0.9%氯化钠液代替。采用芬太尼(3μg/kg)、丙泊酚(Ce=3μg/mL)及罗库溴铵(0.8mg/kg)诱导插管,术中调整丙泊酚预期血浆浓度Cp值,使得脑双频指数(BIS)波动于40-55。分别记录手术期间丙泊酚用量和苏醒时间,以及麻醉诱导前15min(艾司洛尔给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1min(T3)、气腹后30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后1min(T6)各时点的收缩压(SBP)、心率(HR)和脑双频指数(BIS)值。结果:E组手术期间丙泊酚用量(78.4±11.2μg/(kg·min)少于C组用量(89.3±15.2μg/kg/min),P〈0.05;E组苏醒时间(10.4±2.5min)短于C组(12.1±2.7min),P〈0.05。插管后1min(T3),C组SBP、HR和BIS均高于E组(P〈0.05)。而T4、T5、T6时点,C组HR均高于E组(P〈0.05)。结论:围术期小剂量艾司洛尔持续输注可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的用量,且使麻醉诱导和苏醒平稳、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