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10%的盐水冰袋冰敷在高热患者物理降温中的应用。方法对210例我科收治各类疾病引起的高热患者降温进行比较,研究组106例,应用10%盐水冰袋作为物理降温用具;对照组104例,使用传统的清水冰袋作为降温用具。记录降温后不同时间体温下降的情况。结果2组病例冰敷后0.5h,1.5h降温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冰敷后2.5h,4.0h降温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0%的盐水冰袋冰敷具有降温效果好、持续时间长,冰袋内为霜水,患者感觉舒适,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自制降温帽在头部物理降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颅脑损伤及中枢昏迷的病人头部降温尤为重要。以往的头部物理降温中护理人员常选用自制的冰块,用前需要溶冰块以去除冰角,然后装入橡胶的冰帽中。或是选用化学冰枕和头带。在使用中我们发现其存在不少弊端:(1)制冰所需时间长,护理工作量大;(2)冰帽内的冰块太硬,长时间应用容易造成头皮压伤、冻伤;(3)传统的橡胶冰帽大小规格及冰枕都与病人头部包容性不好;(4)使用橡胶冰帽容易造成双侧耳廓冻伤;(5)橡胶用物不透气,病人自觉舒适度低。鉴此,我们对用于头部物理降温的用物进行实践性探讨,自制了头部物理降温帽,试图避免以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感染性高热患者的不同降温方法与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病历对照研究法,对174例高热患者的降温措施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药物降温辅以物理降温的方法及效果。结果:在174例高热患者中,采用三种不同降温方法分别为82例、40例、52例;4h体温回升率分别为80%、67.5%、25%;30min开始退热分别为25.6%、0、28.8%。结论:物理降温退热迅速、安全、但欠持久;药物降温退热持久有效、安全、但不迅速;药物辅以物理降温迅速、有效、安全、持久。 相似文献
5.
6.
冯凤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42-43
高热是ICU患者的常见症状,为减少和防止高热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选择适当可行的降温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极为重要。我科2005年5月-2006年6月对31例高热患者应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降温,并与消炎痛栓塞肛降温法进行对照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制海绵冰袋在高热患者冰敷降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护理工作中,体温高热的患者常需进行物理降温。一般采用橡胶冰袋或用手套装水制成冰袋冰敷。但橡胶冰袋和手套冷冻后形状凹凸不平,冰敷时患者感觉不适;且碎冰很容易刺破冰袋或因密封不好漏湿患者床褥;此外单纯冰袋冰敷融化快、温度低、刺激大,小儿不易接受。为此,我们用海绵浸水制成冰袋。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枢性高热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异常所产生的高热。持续高热会加速患者机体各器官的衰竭,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降温方式十分重要,而物理讲温时中枢性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本文从物理降温的时机、使用范围和降温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各种降温方法都有其利弊,我们应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重度脑卒中患者,一方面是由于病变累及到了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其次是由于病后并发感染,导致了患者体温的异常升高,出现高热或超高热,且持续时间长。在疾病原有的基础上,高热又加重了对脑组织的损害,增加了病情的危险性,给患者的预后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将其体温控制在适当的低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12.
柔软酒精降温袋的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冬秀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32-32
笔者巧用低浓度酒精的物理特性,研制了不同形状的柔软酒精降温袋,用于高热患者物理降温及局部组织冷敷,经临床应用2年,使用患者235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 ,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 ,加重脑细胞损害而危及生命。因此 ,必须掌握好降温时机、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有效地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 ,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加重脑细胞损害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掌握好降温时机、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有效地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高热患者冰毯降温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2001年以来,对于持续高热,无论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体温(腋温)在39℃以上,采用药物及其他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采用北京康诺技术发展公司生产的KV一0l型医用冰毯降温,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对一些中枢性高热患者效果显著,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在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病人体温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头部物理降温的意义及监测体温的部位和方法。认为耳温测量是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病人最理想的测温方法,测温快速、准确、安全、省时。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探讨和总结重度脑卒中高热患者比较有效的降温方法,我们通过对5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应用物理降温仪实施降温疗法及护理,体会到该法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传统的降温方法(如冰敷、酒精擦浴、药物降温、人工冬眠等).弥补了其它降温方法的不足,并且能有效地避免有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患者病情的改善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中枢性高热、意识障碍、偏瘫等并发症。中枢性高热是脑卒中引起下丘脑综合征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为非感染性高热,体温在发病早期(48h内)可骤然升高至39℃,热型多为稽留热,多无寒战,抗生素治疗无效。持续高热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造成颅内压增高,加重脑细胞损害;高热还可导致机体代谢大大增加,热能消耗,从而加速各器官的衰竭。因此,早期、及时、有效地采取降温措施,对防控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脑卒中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人体正常腋温一般为36~37℃,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源的刺激时,机体温度调定点水平将上移,从而导致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当体温升高大于0.5℃即为发热[1-2],是临床患者常见症状。目前,针对发热患者常采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诺芬或阿司匹林等退热药物进行降温处理,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因而使散热增加,降温效果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