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产中药袋泡剂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友华 《海峡药学》1997,9(1):104-105
中药袋泡剂是在中药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在日本称为泡袋剂。中药袋泡剂根据制备工艺的不同可分为全生药型袋泡剂和半生药型袋泡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溶出快、浸出率高、体积小、服用方便等优点,是近年来中药汤剂改革的方向之一[1]。目前,国内上市的中药袋泡剂尚不多见,但作为医院制剂和保健茶剂,应用已十分广泛,有不少医院的中药袋泡剂达数十种,大有代替汤剂的趋势。为与同道共同探讨提高中药袋泡剂的质量和产量,现就我所近年来生产中药保健袋泡剂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1.原料粉碎度的要成:因各处方…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综述半生药型和全生药型中药袋泡剂的工艺研究,为开展中药袋泡剂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现有中药袋泡剂工艺已有综合全面的发展,中药袋泡剂工艺简单易行,能有效地保存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药材浸出率高于汤剂,利于贮存运输,生产成本低,适合生产,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药袋泡剂的开发前景.方法比较20味中药袋泡剂与汤剂在水中溶出物干重和含量测定上的差异.结果含有鞣质、酸类成分或果实类及叶类中药(共9种)宜制成袋泡剂;含有矿物质或花类中药(共7种)需要制成汤剂;苦参等4种中药制备两种剂型均可.袋泡剂有效成分浸出率的增加幅度为5.0%~341.5%,减少幅度为0.1%~69.6%.结论中药袋泡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剂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是为了对洗四方进行剂型改革,对其浸出条件进行比较研究,为制备袋泡剂的制剂工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药材水溶性浸出物的浸出率,运用两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法优选最佳的浸出条件。结果:药材过20目筛,每20g加300ml沸水在保持95℃下浸泡25min。洗四方袋泡剂浸出率较好。结论:洗四方制成袋泡剂是可行的,可保持汤剂的原有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药袋泡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11种单味中药和复方大青叶的袋泡剂和汤剂在浸出质量上的差异。从而认为:中药袋泡剂的效果要优于汤剂,节约药材约40%,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新剂型。  相似文献   

6.
茅根冬瓜茶制备工艺及水浸出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将闽南传统凉茶验方制成浓缩速溶袋泡剂,并测定其水浸出率。方法根据中药袋泡剂的类别特点优选制备工艺,按《中国药典》热浸法对茅根冬瓜茶的水浸出率进行比较测定。结果茅根冬瓜茶宜制成半生药型袋泡剂,较优的工艺条件是;药粉粒度10~60目,浸膏相对密度1.15~1.25(60℃)。产品用80℃水浸泡5min时水浸出率为50.6%,已占药典法总浸出率的85.8%。结论茅根冬瓜茶的制备工艺简单,单位重量产品含药量高,水溶物的浸出速率快。表明茅根冬瓜茶具有浓缩和速溶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药袋泡剂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袋泡剂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剂型,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几千年来,中药的服药方法以汤剂为主,还有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相比之下,中药的新剂型滴丸、胶囊、袋泡剂越来越受到多数患者的青睐。中药袋泡剂是将粉碎成一定细度的药材分装于特殊的滤纸袋中,用开水浸泡后饮服的一种制剂。它具有服用方便、疗效显著、制备工艺简单、节省药  相似文献   

8.
孙成春  周玥  张黎明 《医药导报》2009,28(4):450-452
目的 考察利咽袋泡剂的制备工艺和药效学. 方法 通过浸出物浸出率测定及粉碎度考察、水溶性浸出物的紫外(UV)吸光度测定等考察利咽袋泡剂的制备工艺. 采用小鼠热板法、扭体反应和鼠耳肿胀法,考察利咽袋泡剂的镇痛抗炎作用. 结果 袋泡剂的粉碎度控制在10~20目之间,袋泡剂的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比代茶饮高18.59%; 其水溶性浸出物的紫外吸光度显著高于代茶饮; 全生药型优于半生药型袋泡剂. 袋泡剂高、中、低3个剂量组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仅高剂量组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结论 代茶饮改为全生药型袋泡剂可行,制备工艺合理. 利咽袋泡剂具有显著的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冬梅  李凯 《中国药房》1997,8(2):96-96
双菊饮为我院临床使用多年的验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疗效。处方中以金银花、菊花、板蓝根等多味中药组成,长期以来采用饮片或药材浸泡饮用,存在服用不便,浸出率低,单次剂量大,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等缺点.造成了药材的浪费。为了提高浸出率,克服上述缺点,我们研制了双菊饮泡袋剂,并对该制剂工艺条件进行优选,考察了药材颗粒大小、浸泡温度、浸泡时间、浸泡水量对浸出率的影响,同时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寻找制备双菊饮泡袋剂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服用方法。1实验材料金银花、菊花、板蓝根等药材购自省医药公司。分别粉碎后过12…  相似文献   

10.
袋泡剂是在我国古代煮散和“焗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焗服”,就是汤剂的沸水泡药服,一般用于含挥发油,容易出味、用量小的药物,像藏红花、胖大海、番泻叶、金银花等。沸水泡药,时间短,温度低,药液味薄气清,擅于清泄上焦热邪。 目前,国内外将袋泡剂作为汤剂剂型改革的一种新剂型,对此研究正逐渐深入,临床应用亦日趋广泛。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多,涉及方剂和单味药在百种以上。日本已研制出方剂和单味药十多种袋泡剂,如当归芍药散、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半夏厚朴汤、茵陈蒿汤及川芎、桂皮、番泻叶等袋泡剂,用于临床效果满意。 袋泡剂是把中药切制后,粉碎成粗末,按一定量分装于通透性好,机械强度高的滤纸袋中的一种新剂型。袋泡剂保持了汤剂的吸收快、奏效迅速、灵活加减、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剂量大、浪费药材、有效成分溶出率低、携带和使用不便等缺点。 袋泡剂的制剂工艺和浸出特点 袋泡剂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全生药型和半生药型。全  相似文献   

11.
<正> 桑翘清热袋泡剂是由桑叶、连翘等12味中药制成的半生药型袋泡剂,工艺先进合理、保留了汤剂吸收快、奏效迅速、能适应中医辩证施治的特点,克服了汤剂剂量大、浪费药材、煎煮繁琐、携带和应用不便、有效成分溶出率低等缺点。  相似文献   

12.
<正> 清肝袋泡剂由丹皮等11味中药制成。工艺设计合理,制备简单,既保持了汤剂的吸收快、奏效迅速,又能适应中医辩证施治的特点,且克服了汤剂剂量大,浪费药材,有效成分溶出率低,携带和使用不便等缺点。  相似文献   

13.
袋泡剂为一种新剂型,具有溶出快、体积小、服用方便等优点。实验比较了全生药型“通便茶”袋泡剂与汤剂的质量,选择蒽醌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大黄素的含量测定、袋泡剂的浸出速率测定、水溶性浸出物测定及对大鼠在体大肠内容物推进作用的影响等为指标。结果表明:“通便茶”袋泡剂与汤剂所含蒽醌类化合物的种类基本一致,游离大黄素袋泡剂为汤剂的2倍,结合型大黄素为3倍以上,水溶性浸出物袋泡剂为汤剂的1.9倍,对大鼠在体大肠内容物的推进作用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该处方可以用袋泡剂代替汤剂。  相似文献   

14.
利用袋泡剂代替传统的后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煎煮法制备汤剂时需将某些芳香性药物及有效成分受热易破坏的药物后下处理,传统的后下方法是在汤剂煎煮完毕前10min 下药。尽管用后下法处理药物,仍不能完全避免其有效成分的损失。近年采,国内外文献大量报道了袋泡剂的研究成果,袋泡剂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本文拟就利用袋泡剂改革传统的后下法问题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5.
王茜  王洪志 《天津药学》1996,8(2):41-43
中药袋泡剂是中药的新剂型,具有吸收快、秦效快、可以随症加减、制备工艺简单、能够机械化生产和病人使用方便等优点,临床上破受欢迎。现就作者近的来,在研制中药袋泡剂中的几点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陈敏  张敬杰 《贵州医药》1997,21(3):151-152
苍耳合剂主要由苍耳子、木通、升麻等中药组成,是我院耳鼻喉科常用的有效协定方之一,主治急慢性鼻窦炎等。临床应用多以汤剂为主,病人携带和服用均不方便,为此我们将其改成了袋泡剂。笔者运用正交试验法,探讨苍耳袋泡剂中生药粉碎度大小和浸泡器皿、方法及浸泡次数与水溶出率的关系,并运用方差分析,寻找制备袋泡剂的最佳颗粒度及服用方法,以提高其溶出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l材料和方法1.l材料来源;苍耳子、木通、升麻等来源于本院中药房,经鉴定均为1995年版药典规定品种。炮制品的要求符合贵…  相似文献   

17.
板蓝根冲剂改成袋泡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总含氮量为比较指标,探讨制备板蓝根袋泡剂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浸泡方法。结果认为通过一号筛的药材105℃烘烤15min;袋泡剂每次用沸水100ml 浸泡5min,浸泡二次为最佳。并将袋泡剂与杭州某药厂产的冲剂进行主要化学成份的定性鉴别和总含氮量比较,结果冲剂中的主要化学成份袋泡剂均能浸出,六克袋泡剂的含氮量与十五克市售冲剂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丹七袋泡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制备了全生药型的丹七袋泡剂,从制剂的性状、粉碎度、澄清度、含水量、以及定性、定量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质量控制。结果:配制了符合药典及文献规定中的中药袋泡剂,检测了制剂处方中所含的各种成分,制定了相关标准,回收率达99.63%。结论:该制剂制备方法简便易行,质量可控,是一优良的中药新剂型。  相似文献   

19.
<正> 袋泡剂是近年来开发研究的一种中药新剂型,大体可分为全生药型和半生药型二种,本文仅就半生药型进行探讨.所谓半生药型袋泡剂即部分生药粉碎成颗粒状,部分生药煎汁后吸收到生药颗粒中制备而成的袋泡剂,以克服某些全生药型袋泡剂的不足,使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现试以香砂养胃丸剂试制成袋泡剂,报告如下: 处方设计胃肠道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中医常用汤剂治疗,用药量大,胃肠功能不良的病人不易接受。根据临床消化疾患中既常见而又无特效药治疗的萎缩性胃炎等症状,按照中医“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在辨证施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所在课题组从几十种抗病毒药材中择用保持中药汤剂气味和药效的半生药型袋泡剂,研制成有解表透热、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作用的“感清袋泡剂”。1.感清袋泡剂的制备1.1处方组成金银花、连翘、生石膏、黄芩、玄参、柴胡、青蒿、秦艽、桔梗、杏仁、浙贝母、款冬花、蝉衣、板蓝根、薄菏、甘草。1.2制备方法将方中生石膏、杏仁、秦艽、板兰根、桔梗、玄参、蝉蜕、款冬花八味中药首先加入10倍量的水浸泡,第二遍、第三遍各加8倍、6倍量水。煎煮三遍,第一遍1.5小时,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