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一方来源于唐代孙思邈之《千金要方》,主治大病后胆寒不眠症。后世医家扩大了主治范围,如汪昂《医方集解》曰:“胆为清净之腑,又气血皆少之  相似文献   

2.
<正>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用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为治疗胆经痰热的良好方剂。在《千金要方》自注中有“此胆寒故也”,其中“寒”字应作“痰”字解。温胆汤历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经久不衰。历代医家加减化裁,有了新的发展,适用范围就更广了。真可谓临证时对痰热扰胆,胆虚不眠,口苦心烦等症,不能不考虑的一首良方。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在此基础上,对其适应范围不断有所扩大。我在多年临床中,喜用本方治疗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诸疾,收效颇卓。现将笔者对温胆汤的理论认识及其加味方的临床应用介绍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温胆场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千金要方》,原用以治疗大病后“胆寒不眠”之症。然而后世医家与孙思邈见解相反,确认本方乃治疗胆经痰热的方剂。从方中之半夏、橘皮、枳实、竹茹、生姜、甘草的组成来看,橘、夏性属温燥,枳、茹则偏寒凉,两者相合,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广西靖西县同德卫生院张祖堂(靖西533802)温胆汤源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姜、大枣和甘草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和中安神之功,是临床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而致的胆胃不和,虚烦不眠,眩晕、心悸、痰多呕吐...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对这种胆寒症,宜用温胆汤治疗。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无茯苓,而生姜用量较大。《医宗金鉴》之温胆汤只比原方多茯苓一味,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觉温胆汤应用甚广,用之有效,兹就个人之见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化痰和胃之功。文中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中温胆汤所载温胆汤与前方相比各药每服剂量减少,而生姜减少更多,增加了茯苓、大枣。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痰,痰与气搏,变  相似文献   

8.
银翘温胆汤是由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里的温胆汤加银花、连翘组成。温胆汤具有祛痰降逆,调合胆胃之功。原来主要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随着医术的发展,后世将这个方子广泛运用于心悸、失眠、呕吐、嘈杂、癫痫和湿热证。加上银花连翘变成银翘温胆汤后,此方运用是为广泛,在治疗三焦温热之邪留恋等方面有新的发展,更得益彰,现将本方临床运用六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之功。后《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加茯苓、大枣,并加重生姜量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吾师董湘玉教授根据异病同治之治则,善长于以此方加减活用治疗多种内科病症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一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千金方》,但方中有生姜而无茯苓,用于大病后胆寒不眠之症。然后世方书记载,多与此见解相反,如汪昂《医方集解》有云“:胆为清静之腑,又气血皆少之经,痰火扰之则胆热而诸病丛生矣,非因胆寒而为之温也,正欲其温而不热,守其清静之故”。说明所谓“温”者,是因胆热而设,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故立方用药当从其性。陈修园《时方歌括》曰“: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进一步阐明了“温”的含义。方中以二陈汤和胃化痰,竹茹清膈上之热,枳实除三焦痰壅,热清痰除则胆气自清。…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后转载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外台秘要》。后世方书所载及现在临床所用温胆汤多指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记载的温胆汤。1温胆汤方证本方不是治胆的方剂,命名温胆,是其具有舒发少阳、生发气机之意,使胆气得舒、肝气得调,并非温补也。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药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功效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近年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内科慢性胃炎、耳眩晕综合征、神经衰弱症、血管性头痛、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载于《备急千金要方》,为唐代孙思邈所创,主治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至今应用范围渐渐扩大,不仅治虚烦胆寒之失眠,凡痰热郁阻于肝、肺、胃、大肠等部位引起的病证,只要属痰热内阻所致者,均可应用之.在临床上常随症加减化裁应用于失眠、呕吐、胃脘痛、胁痛、癫狂、眩晕、梅核气等证,多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来源于姚僧垣集验方,《外台秘要》谓出第五卷中。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由生姜、半夏、桔皮、竹茹、枳实、甘草组成。《备急千金要方》载本方治证,用药同,惟枳实改用二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本方治证较详,并加茯苓、大枣,后世方书沿用此方。谓有燥湿化痰,清热  相似文献   

15.
温胆肠系唐代(公元652年)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卷12“胆虚寒篇”中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大枣组成”。茯苓为后世所加。主治痰热上扰所致的惊悸、胆怯、虚烦不得眠等症。笔者运用辨证论治法将其治疗精神病,频获确切疗效,现将近期病例整理,聊飧同道。  相似文献   

16.
肖文海  黄岩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139-139
温胆汤方出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竹茹、茯苓、甘草、枳实、半夏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每用于临床的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即虚烦不眠,或呕吐、或呃逆痰多、脘闷、眩晕、或癫痫神呆、或惊悸不宁等诸症,又治温热暑湿邪留三焦之证。  相似文献   

17.
黄连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原用于治疗胆寒证。符为民教授将其灵活应用于失眠、焦虑抑郁症、中风、眩晕头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等内科杂病,素有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8.
周乐年老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医疗、数学、科研30余载,治学严谨,临床辨证论治独具匠心。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两年,获益匪浅,谨将周老师加减应用温胆汤经验,加以小结,公诸于众,以飨同道。温胆汤原载于《备急千金要方》系唐·孙思邈所创。名温胆者,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书中所言其主治症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也。”周老师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痰热郁阻为该方的病机,扩大了温胆汤的使用范围,无论痰热阻于脑、咽部、心、肺、胃肠、经络等部位,…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所著《千金方》,它由半夏、陈皮、茯苓、只实、竹茹、大枣、炙甘草七味药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化痰,炙甘草大枣和中补土,共奏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之功。方名温胆本意是清胆和胃,《千金方指出其主治是: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及至后世,所治病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所着《千金方》,后世治痰方剂多由此演变而来,本文所论温胆汤取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