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e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MRI征象.方法 搜集经临床、影像确诊的PRES病例6例,结合文献分析其脑部MRI征象.结果 6例均见双侧枕顶叶病变,同时有双侧额叶病变3例,双侧颞叶病变2例,双侧小脑半球病变1例.病变主要位于皮质区,脑回状,为长T1长T2信号,FLAIR像上呈高信号.双侧大致对称.以T2WI像上和FLAIR像上显示为明显.6例均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均消失,2例MBI复查病变消失或减少.结论 PRE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7例确诊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7例均行MRI检查,其中4例行CT检查。结果:7例中,双侧顶叶病变6例,枕叶2例,基底节1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1例。病变主要位于皮质区及皮质下区,多呈脑回状,双侧大致对称,少部分不对称。MRI表现: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CT表现为低密度。复查MRI或CT,5例子痫首诊1个月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1例高血压半年后复查可见斑片状软化灶,1例肾病综合征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病灶。结论:通过CT、MRI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可对PRES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文洁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29(5):315-316
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是一系列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总称。就其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进展等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产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CT及MRI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出现头痛、呕吐、视物障碍等先兆子痫及子痫症状且并发RPLS的孕产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RPLS病灶CT表现为稍低密度影,MR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T2WI高、FLAIR高信号,病灶主要分布于双侧大脑后部皮质下脑白质。10例累及两侧大脑半球(其中枕叶受累8例,顶叶受累8例,额叶受累6例,颞叶受累4例,另有2例累及两侧基底节区),1例仅累及左侧顶枕叶。MRV成像的5例患者中均没有观察到明显静脉血栓征象。MR显示病灶较CT更清楚,尤其是FLAIR序列。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甚至消失,8例复查后发现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消失。结论孕产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有较特征的影像学改变,认识这些特点并正确诊断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LS)的DWI表现及其可逆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2例P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32例均行MRI检查和复查,包括常规T1WI、T2WI、FLAIR及DWI序列;DWI信号表现分为高信号、非高信号组,再根据ADC值是否降低为弥散受限和弥散不受限2类。结果 DWI高信号病灶的可复性与DWI呈等/低信号病灶的可复性经卡方检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ADC图,弥散受限组与弥散不受限组之间病灶的可复性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DWI结合ADC图能更可靠地判断PLS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与MRI表现(脑水肿程度、类型)的关系。资料与方法纳入有典型临床症状和MRI表现的35例PRES患者,由2位神经放射医师评价脑水肿程度,综合分析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像、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判断水肿类型,分析脑水肿程度及类型与LDH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子痫患者LDH水平([536.9±252.4)IU/L]显著高于非子痫患者[340.7±117.4)IU/L(]P<0.05)。有脑深部结构累及的患者LDH水平[(492.4±215.9)IU/L]显著高于无脑深部结构累及的患者([355.7±205.8)IU/L)](P<0.05)。有、无细胞毒性水肿患者之间血清LDH水平[(522.0±241.5)IU/L(、388.0±191.2)I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H水平与脑水肿分布评分呈中度正相关(r=0.65,P<0.01)。结论脑水肿程度可能反映患者炎症的严重程度,血清LDH水平可作为PRES患者脑水肿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诱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LS)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RLS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MRI显示PRLS以顶枕叶为主的皮层及皮层下白质病变,病变多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偶可累及双侧颞叶后部及额叶,T2WI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对病变的显示有独特的作用,扩散加权成像(DWI)能够确定PRLS的临床分期。结论PRLS在MRI上具有特征性。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PRLS多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是一系列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总称.就其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进展等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17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35例患者行CT平扫。由2位神经放射医生共同评价不典型影像学异常(脑出血、弥散受限、异常强化),比较脑水肿累及不同部位之间差异。结果:脑水肿顶、枕叶的累及与其他各部位相比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弥散受限所致的高信号10例(占17.5%),其中4例发生脑梗死(占7.0%);5例发生颅内出血(占8.8%);17例患者行增强扫描10例出现异常强化(占58.8%)。结论:正确认识PRES不典型表现对PRES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探讨PRES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其中女性7例,男性1例。8例患者行MRI扫描,包括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其中2例同时行增强MRI及MRI血管成像(动脉及静脉成像);其中4例行CT平扫。结果病灶累及双侧顶枕叶白质区4例,额颞叶白质区3例,其中累及灰质者5例,基底节区、脑干、小脑受累1例。病变CT表现为白质区多发斑片状低密度,MRI呈对称性T1低T2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等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高信号6例,ADC图等信号2例,颅内动脉纤细2例,MRI增强显示病灶部位脑膜线样强化1例。结论 PRES的典型影像学征象是双侧顶枕叶白质区多发对称性血管源性水肿,灰质也可受累,FLAIR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11.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及DWI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诊断为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表现为头痛、视物不清,并伴有高血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生化、脑脊液、血及尿常规检查,行常规MRI、MRA及Dwl扫描。结果:3例PRES患者MRI示双侧顶枕区皮质及皮层下白质多发病灶,在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FLAIR及T2wI上呈高信号,DWI显示部分病灶呈等信号或低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图(ADC)上呈高信号,部分病灶DwI上呈高信号,ADC上呈等信号。治疗后随访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逐渐减小、消失。结论:PRES好发于顶枕叶皮质及皮层下白质,病变早期为血管源性水肿,晚期可表现为细胞毒性水肿,治疗及时可逆转,采用MRI及DwI成像结合其临床特征可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MR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对16例经过临床和颅脑MR扫描确诊的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均行常规MR平扫(T1Flair、T2WI、TF2Lair及DWI),8例同时进行了MRV扫描,9例治疗后进行二次MR平扫复查.结果 MR显示:病灶位于双侧性顶、枕叶12例、单侧顶枕叶1例、额叶2例、基底节区5例,DWI多数病例表现为等或相对低信号,MRV均提示无血栓形成.9例二次MR平扫复查示明显吸收好转或基本吸收.结论 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好发于顶枕叶,少数见于额叶,基底节区,T2 WI和T2Flair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特征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孕妇的MRI资料并随访观察。结果所有病例MRI均显示脑实质内多发性的斑片状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病灶,大致对称分布。病灶分布以顶枕叶白质为主,额颞叶、基底节、小脑、脑干及皮层灰质也可受累。DWI(b=1000)显示高信号病灶9例,其中ADC图呈低信号3例,提示形成脑梗死。随访发现22例病灶于治疗后短期内恢复,病灶范围大、分布广或于DWI、ADC图显示弥散受限者预后较差。结论孕妇PRES的MRI表现具有显著的特征,MRI对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确诊为PRE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患者既往病史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高血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子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宫颈癌术后,1例患者无特殊病史。12例为急性起病,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发作性癫痫、意识障碍、视觉障碍、头痛、恶心等,发作时均有血压升高;1例为亚急性起病。影像学表现病灶主要分布于双侧大脑半球后部皮层下白质区,常可累及皮层,颞叶、额叶、小脑、脑干等部位也可同时受累。CT表现为低密度影,MRI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高信号,10例患者DWI呈高或略高信号,3例DWI未见异常,ADC图均为高信号;8例行MR增强扫描,其中6例无强化,2例出现不同程度增强;4例行MRA检查未发现明显血管异常。经治疗后患者临床及影像学异常表现大多完全恢复。结论:MRI是PRES的最佳检查及随访手段,Flair和DWI是PRES检查中两个重要序列;PRES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7月~2011年1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有完整临床、影像学资料的70例PRES患者,收集患者血压、病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随访情况,由2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医生共同评价影像学异常、水肿程度及分级评定.结果 病变分布模式与临床病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出现细胞毒性水肿(20/70)、脑出血(19/70)、异常强化(10/17)与脑水肿的较高分级均具有相关性(rs =0.75、0.61、0.65,P<0.05),后两者也具有相关性(rs =0.71,P<0.05);三者与血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弥散受限、脑出血及异常强化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或破坏,认识PRES的不典型表现对其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子痫或先兆子痫7例;原发性高血压1例;肾性高血压2例;肾移植及骨髓干细胞移植后3例,其中2例移植后使用环孢素A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行全脑血管造影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诱发1例.结果 PRES的CT表现主要以顶枕叶白质呈低密度改变为特征,增强后无强化.顶叶、枕叶及额叶同时见低密度7例;顶叶及枕叶同时见低密度5例,其中2例有出血;顶叶、枕叶、额叶及基底节区或小脑白质同时见低密度2例;单纯枕叶见低密度1例.MRI对于诊断病变有无、病灶范围及皮层受累比CT更敏感.顶叶、枕叶、额叶及基底节区或小脑白质广泛低密度者疗效不佳;顶叶、枕叶及额叶低密度者与单纯枕叶低密度者全部恢复良好,呈可逆性改变.经过积极治疗,先兆子痫与子痫、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毒性所致PRES恢复良好.结论 结合PRES的影像学特点,了解其临床表现、病因及用药情况,综合分析,有利于早期做出诊断,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子痫7例,高血压脑病1例.8 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MRI检查.结果 PRES的CT主要表现为顶枕叶白质低密度影,病变累计双侧顶叶7例、枕叶4例、额叶5例、基底节区3例、颞叶及小脑1例,单纯桥脑1例.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MRI对于显示病变有无、范围及皮质受累较CT更敏感.8例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CT、MRI显示病灶逐渐减少、消失,呈可逆性改变.结论 PRES的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资料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累及双侧深部脑白质及颞极白质的非典型部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诊断为对称性累及双侧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及颞极白质的PRES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特征.结果 4例均为男性,年龄28~38岁,有长期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发病时血压骤升,伴有肾... 相似文献
19.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中,病因为恶性高血压8例,肺部感染伴原发性高血压1例,子痫4例,肺癌化疗后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共济失调、偏瘫等。神经影像学以双侧大脑半球后部可逆性白质异常病变为特征。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病因复杂,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大多数病灶为可逆性,但有部分损害可长期存在,尽早正确治疗对减轻神经功能损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RPE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头颅MRI检查显示病变累及双侧枕叶4例,双侧顶叶及双侧基底节对称性受累各2例,2例单侧顶叶受累,1例伴胼胝体压部受累,1例左侧小脑受累.MRI信号呈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FLAIR序列病灶信号明显增高,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5例弥散加权成像随着b值的加大(0,500,1000 s/mm2),病灶高信号逐渐减低,ADC信号略增高.CT扫描病灶呈低密度影.结论 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正确诊断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