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空腹糖化血红蛋白(GHbAlc)的含量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检测70例病程在1周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组血液GHbAlc水平;观察GHbAlc和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液GHbAlc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HbAle增高,脑梗死面积增大.结论 GHbAlc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GHbAlc对判定脑组织受损情况和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的差异,脑梗死患者HbA1c含量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以及影像学中脑梗死病灶数与HbA1c含量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86例发病1周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人院24 h内空腹查FibAlc,发病或病情稳定48 h后查颅脑MRI,脑梗死恢复期行葡萄糖耐量检查.同时对160名健康体检者抽空腹血查HbA1c、行葡萄糖耐量实验.观察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体检者HbA1c水平的差异.脑梗死患者HbA1c含量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以及HbA1c含量与脑梗死病灶个数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HbA1c水平(6.982%±1.803%)较对照组(5.128%±0.592%)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中HbA1c含量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760,P<0.05);2个脑梗死病灶组HbA1c含量(6.635%±0.427%)与1个病灶组(5.803%±0_3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及3个以上病灶组HbA1c含量(8.571%±0.519%)分别与1个病灶组、2个病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较高水平的HbA1c引起的一系列脑血管病理改变是脑梗死事件发生的重要冈素.HbA1c水平也是早期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积极控制高血糖、降低HbA1c水平有助于减少脑梗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Dade-Behring ProSpec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hsCRP血清水平,观察ACI不同病程含量变化。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不同时期血清hsC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 <0.05),卒中后第7天水平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血清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 =0.53,P <0.01),重型患者hsCRP浓度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明显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稳定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SD)的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2例发病在24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将62例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和PSD组,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HAMD)和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评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确诊PSD患者27例(43.5%);入院第2、7、14天时,PSD患者HAMD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纯脑梗死组(P<0.01);单纯脑梗死组及轻度PSD组患者SSS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呈先降低而后逐渐增高,且轻度PSD组患者SSS评分较单纯脑梗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PSD组患者SSS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降低,单纯脑梗死组患者则显著增加(P<0.01);单纯脑梗死组患者及轻度PSD组患者HAMD及SSS评分结果无相关性(t=1.351,P>0.05),中重度PSD组患者HAMD及SSS评分结果具有相关性(t=1.894,P<0.05;t=3.638,P<0.01).结论 PSD的发病率为43.7%;中、重度PSD患者的HAMD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观察梗死灶大小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时含量变化,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选取80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越高,梗死灶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6个月后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影响.方法 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共14 d,2组治疗前后分别测血清hs-CRP水平浓度,并观察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hs-CRP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且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浓度,对改善脑梗死病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芳  刘悦  蔡志友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8,25(2):142-145+14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3组,每组各60例,以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评定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神经功能缺损指标(NES、S100B)及H-FABP、CD26P水平,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H-FABP、CD26P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重度组与中度组NIHSS评分、NES及S100B水平均高于急性脑梗死轻度组,而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1);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FABP、CD26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重度组与中度组高于急性脑梗死轻度组,而中度组血清H-FABP、CD26P水平高于轻度组(P<0.0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FABP、CD26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H-FABP、CD26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推测临床可参照血清H-FABP、CD26P水平来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作者医院发病24h内入院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中、重度3组,另选取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hs-CRP和NLR水平,分析hs-CRP、NL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急性脑梗死组hs-CRP、N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轻、中、重度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脑梗死组NLR较轻度组升高(P0.05),而重度组与中度组间N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hs-CRP、NLR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呈正相关(r=0.76,P0.05;r=0.46,P0.05),NLR与hs-CRP间呈正相关(r=0.78,P0.05)。结论 NLR、hs-CRP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监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临床对疾病的早期评估和干预,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近期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5月就诊包头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发病在24 h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00例为试验组,所有患者入院当天、治疗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60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维生素D水平;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将试验组患者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根据血清维生素D水平将试验组患者再次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不足组和缺乏组;进一步分析入院时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近期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关系.结果 (1)试验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3.97±1.32)μg/L比(21.62±0.8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2)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中度组[(9.21±0.73)μg/L比(12.24±1.02)μg/L]和轻度组[(15.01±0.9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维生素D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1.892,P=0.046);(3)治疗14 d维生素D充足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ΔNIHSS)明显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F=5.47,P=0.01).结论 维生素D水平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中明显降低,病情越重,水平越低,并且与近期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的表达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同期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患者的昏迷程度;测定患者的脑梗死面积和血压情况;对所有患者行3个月随访,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NIHSS评分、GCS评分、脑梗死面积和高血压显著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随访3个月,死亡16例,存活49例;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能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银杏达莫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 hs-CRP)水平的变化及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探讨银杏达莫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可能机制. 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银杏达莫(40例)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溶于生理盐水250ml静滴,对照组(40例)给予丹参粉针400mg溶于生理盐250ml静滴,1次/d.连用15d.于治疗前后分别应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7d、15d的血清hs-CRP水平变化,且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2组hs-CRP水平在梗死后7d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及15d治疗组hs-CRP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银杏达莫可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缺损的神经功能.通过降低血清hs-CRP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3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其血BNP水平,分析血BNP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BNP水平越高;大面积脑梗死组血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1);而不同梗死部位血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可能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为病例组,测定入院时β2-MG、NIHSS评分,按照NHISS评分分为轻、中、重3组,治疗10 d后按照NIHSS评分减少百分数分为基本痊愈组、显著进步组、进步组、无变化+恶化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脑梗死各组之间血清β2-MG差异。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β2-M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型脑梗死组之间血清β2-MG水平有差异性,其浓度随NIHSS评分增加而升高,以重型组升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清β2-MG与入院时NIHSS评分正相关(r=0.956,P=0.001);急性脑梗死血清β2-MG在不同预后组之间具有差异性,基本痊愈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β2-MG可能为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抗炎症作用.方法选择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75mg/d口服,其它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三七总苷(商品名:血寒通)注射液0.4g/d;应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d、14d的血清hs.CRP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两组hs-CRP水平在梗死后7d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d血清hs-CRP水平和治疗前、治疗后7d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治疗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14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和MMP-9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应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高于小梗死组(P<0.05),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依次升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升高;血清IL–18和MMP-9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检测其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测定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s-CRP与血浆D-Dimer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hs-CRP和D-Dime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脑梗死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23和0.440;r=0.415和0.586,均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s-CRP及D-Dimer 含量明显增高.观察血hs-CRP及D-Dimer水平的改变对于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红花黄色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尿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尿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48h)患者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80例和尿酸正常组8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高尿酸血症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病死率高尿酸血症组较尿酸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差,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有助于判断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麦普宁(葛根素)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47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治疗组82例,静滴麦普宁针500mg,1次/d;对照组65例,静滴脑复康针8.0g,1次/d。两组年龄、性别无差异(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病残程度分级无差异(P>0.05)。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显效率54%,明显优于对照组(x~2=8.81,P<0.005;x~2=4.88,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病残程度分级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 麦普宁治疗急性缺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丹参酮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丹参酮组给予丹参酮ⅡA静脉滴注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BI)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BI指数升高,血清SOD活性升高,LPO及MDA含量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丹参酮组的变化更显著(均P<0.01);丹参酮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81.5%)(P<0.05)。结论丹参酮ⅡA具有明显清除自由基作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