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2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2004年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行PDA封堵术,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残余分流.术后1年,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气短,休息后缓解,患者未予重视,未治疗.2011年于我院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肺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国产蘑菇伞经导管介入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156(男54,女102)例成人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年龄18~65(32±13)岁;体质量43.8~68.5(51±8)kg;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内径1.5~18.2 (5±5)mm。以国产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根据封堵实验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术后24 h、1、3、6 和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4例封堵后30 min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反而有轻度上升,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撤出封堵器。余152例成功地植入封堵器,术后30 min肺动脉压收缩压由术前(48±23)mmHg降为(36±12)mmHg(P<0.05),肺动脉平均压降由术前(40±14)mmHg降为(27±11)mmHg(P<0.05),主动脉压由术前(102±13)mmHg变化至(107±14)mmHg(P>0.05)。术后30 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19例(78.3%)封堵完全,33例(21.7%)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心脏彩超复查147例(96.7%)封堵完全,5例(3.3%)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彩超复查皆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和堵闭器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不可逆性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发生前应用国产蘑菇伞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PDA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42例PDA患者施行Rashkind封堵伞封堵术 (为Rashkind组 )。在施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的PDA患者中 ,选出年龄、体重匹配且PDA最小直径≤ 8mm的患者共 42例 (为Amplatzer组 )。对比两种方法治疗PDA的临床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mplatzer组 ,技术成功率 10 0 % ,溶血 1例。即刻残余分流发生率 16 7% ,术后 1~ 18个月 ,均无残余分流。Rashkind组 ,技术成功率 97 7% ,1例患者Rashkind封堵伞脱落至右肺动脉 ,经手术取出并行PDA结扎术。术后即刻和12个月残余分流发生率分别为 83 3%和 41 2 % ,均显著高于Amplatzer组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比Rashkind封堵伞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 ,2 7岁 ,因发现心脏杂音 1 6年、心悸伴双下肢水肿 3个月入院。患者于 1 1岁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未进一步检查治疗。平素体质较差 ,但能胜任一般轻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后即觉心悸 ,但无活动后口唇发绀等症状。 2 0 0 2年 5月就诊于当地医院 ,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 (PDA) ,曾尝试行经导管封堵术 ,但因术中测肺动脉压高达 94/34mmHg( 1mmHg =0 .1 33kPa)而放弃封堵。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入院后第 3天行经导管PDA封堵术。在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逆行主动脉造影示PDA呈漏斗型 ,最窄…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封堵器迟发脱落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2岁.因"心脏杂音2年"入院.体检: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心脏超声显示: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间可见管型动脉导管开放,主动脉侧内径8.2 mm,肺动脉侧内径8.0 mm,导管长13.9 mm;肺动脉收缩压48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动脉导管未闭(PDA);中度肺动脉高压.入院后行PDA封堵术.造影显示PDA呈管型,最窄处内径约为7.0 mm(图1).  相似文献   

6.
年龄和未闭动脉导管大小对蘑菇伞封堵器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年龄及未闭动脉导管大小对蘑菇伞封堵器尺寸选择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6 2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患者中 ,儿童 36例 ,年龄 (5 5± 2 7)岁 ;成人 2 6例 ,年龄 (19 7± 12 3)岁。应用X线降主动脉造影测量PDA的最小直径 (D1) ,并与最终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 (D2 )比较 ;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观察残余分流情况。结果  (1)在 6 2例患者的 6 9次封堵尝试中 (更换封堵器 7例次 ) ,即刻CDFI观察到边缘性残余分流束宽度 >2mm者 8例、≤ 2mm者 2 4例 ;中央性残余分流束 15例。在 30min内 ,中央性残余分流束均可自行消失 ,≤ 2mm的边缘性残余分流束多数可自行消失 ,>2mm的边缘性残余分流束不能自行消失。 (2 )在PDA的最小直径相同时 ,儿童组所需封堵器的尺寸比成人组平均大 1 5mm。 (3)在达到满意的封堵效果时 ,儿童组D2 =1 5 7D1+0 5 7,成人组D2 =1 6 0D1- 1 0 1。结论 传统的封堵器尺寸选择标准具有局限性 ;在用蘑菇伞封堵器封堵PDA时 ,年龄和PDA的大小对封堵器尺寸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达到满意的封堵效果时 ,所选择封堵器的尺寸遵循一定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7.
应用Amplatzer房缺封堵伞堵塞成人特殊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Amplatzer房缺封堵伞(AASO)堵塞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及近期效果。方法:采用经导管Amplatzer AASO堵闭特殊类型巨大PDA并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术后24 h、60 d、180 d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心电图复查随访。结果:5例均堵闭成功;2例术后完全无分流,2例术后残余2mm左向右分流,1例残余明显穿伞分流,分别在60 d、180d随访中分流完全消失;血流动力学和心脏解剖在术后及随访期间有显著改善。结论:Amplatzer AASO可用于堵闭形态特殊、管径较大的PDA,即时残余穿伞分流率高,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老年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探讨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在我科介入治疗的139例40岁以上PDA患者,男22例,女117例,年龄40~74(49.8±6.8)岁,术前心功能分级为Ⅰ级64例,Ⅱ级53例,Ⅲ级16例,Ⅳ级6例,分析中老年PDA患者临床特征及观察封堵PDA前后肺动脉压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139例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107例,发生率为77.0%,3例严重肺动脉高压者不适宜手术治疗,其余136例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8%.封堵PDA后主动脉造影显示残余分流微量14例,少量2例,中等量分流1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心功能显著改善,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47.3±23.9)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28.1±12.3)mm Hg,肺动脉平均压由(31.7±17.4)mm Hg降至(17.9±8.8)mm Hg(均P<0.01).结论 中老年PDA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心功能差,经导管封堵中老年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14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6年入院。体检:BP115/60mmHg(1mmHg=0.133kPa),R21次/min,HR62次/min,律齐,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侧内径5.1mm,长7.8mm,动脉导管水平左向右分流;左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增宽;三尖瓣轻度反流。胸片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略突出,心胸比率0.50。心电图正常。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PDA。入院第3天行PDA封堵术。成功穿刺右股动、静脉,由股动脉送入5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降部左侧位造影,造影显示PDA呈漏斗型,最窄处内径约2.8mm(图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患者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的原因。方法: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患者共66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者100例(ASD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100例(VSD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465例(PDA组)。对比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变化,及PDA封堵器直径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随机测量部分患者封堵器伞盘两端压力差,包括ASD组50例,VSD组50例,PDA组102例,并根据PDA直径大小将PDA组分为巨大PDA患者42例和中小PDA患者60例,对比封堵器伞盘两端导管压力差。结果:ASD组和VSD组患者无血小板重度降低及机体器官出血事件,PDA组患者发生血小板计数重度降低36例(7.74%,36/465),机体器官出血18例(3.87%,18/465),且仅发生在巨大PDA患者中。PDA组PDA封堵器直径与术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性(r=-0.659,P=0.001)。封堵术前后封堵器伞盘两端压力差比较:术后即刻与术前比,PDA组收缩期、舒张期压差及平均压差均升高(P均0.05);收缩期压差VSD组(56.57±15.33)mm Hg(1mm Hg=0.133 k Pa),中小PDA患者(58.33±26.65)mm Hg,巨大PDA患者(94.66±27.62)mm Hg,巨大PDA患者较VSD及中小PDA患者均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仅见于巨大PDA患者。封堵器两端的高压力差形成滤过封堵器的高速血流对血小板的冲刷性损伤是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经颈内静脉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14岁。因“查体发现心脏杂音6年”而入院。体检:血压115/6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1次/m in,心率62次/m in,律齐,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主动脉侧内径5·1 mm,长7·8 mm,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左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增宽;三尖瓣轻度返流。X线胸片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略突出,心胸比率0·50。心电图正常。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PDA。入院第3天行PDA封堵术。成功穿刺右股动、静脉,由股动脉送入1·67 mm(5 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血管造影分型,探讨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2-01-2008-03期间120例PDA患者于封堵术前施行了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年龄2~70 (16±2.5)岁,120例患者采用左侧位造影,其中9例患者加摄右前斜20°~50°体位,2例患者加摄左前斜70°~85°体位.将造影结果根据PDA形态及其与主动脉弓降部的夹角进行分型.结果:①根据PDA形态将PDA分为5种类型,漏斗型92例, 最窄直径2~13.9 mm,平均最窄直径(4.0±3.0)mm; 管型16例,平均直径为(6.1±1.3)mm;哑铃型2例,最窄直径分别为2.4、8.0 mm;指型5例,最窄直径为(2.4~5.8) mm ,平均最窄直径为(3.2±1.1)mm;半漏斗型5例最窄直径2.1~5.6 cm,平均最窄直径为(3.5±0.8) mm.②根据PDA与降主动脉的夹角将PDA分为成角型PDA15例及非成角型PDA105例.③封堵器选择:其中98例患者选择标准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15例患者选择成角型Amplatze导管封堵器、5例选择偏心型导管封堵器.2例选择肌部室间隔缺损Amplatze导管封堵器.④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个月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及脱落.结论:PDA形态变化多端,PDA长轴与降主动脉夹角不一,认识PDA类型有助于指导介入封堵治疗.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13例患者,男5例,女8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6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ASD合并膜部室间隔缺损2例,PDA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ASD合并其他畸形的患者,均先治疗其他畸形,最后行ASD封堵.PDA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先行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最后封堵PDA.结果:13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治疗成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6例,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平均(138.3±41.4)mmHg下降到术后平均(12.0±5.6)mmHg,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用ASD封堵器直径为8~24 mm.ASD合并PDA4例,PDA最窄径2~5 mm,封堵器直径为6~8 mm;ASD封堵器直径为8~28 mm.ASD合并膜部室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直径分别为3.5 mm和5.0 mm,用直径6 mm和8 mm的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成功,所用ASD封堵器的直径为12 mm和18 mm.1例PDA合并轻度肺动脉瓣狭窄,用聚乙烯球囊扩张、PDA用4 mm封堵器治疗成功.结论: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的临床疗效。方法:PDA手术后再通患者3例,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2.0mm、2.5mm和5.0mm,均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封堵,随访无残余分流,1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左心室扩大、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3个月后复查左心室较前缩小、瓣膜反流减轻。结论: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pfm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使用 pfm弹簧圈封堵未闭动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方法 :从 1998- 0 3~ 2 0 0 1- 0 2 ,2 3例患者进行了PDA封堵术 ,年龄 8个月~ 32岁 (平均 10 .7岁 ) ,体重 9.5~ 5 5 (2 9.0± 16.6) kg,肺动脉平均压 2 0 .6 (10~ 38) mmHg,PDA最窄内径 1.6~ 4.1(2 .7± 0 .8) mm,3例为开胸结扎术后再通。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成功 ,封堵术后主动脉造影显示 19例完全封堵 ,4例有残余分流 ,术后 2 4h彩色多普勒显示 2 2例无血流通过 ,平均 X光暴露时间是15 .5 min(7~ 34 min) ,无任何并发症出现。结论 :采用 Duct- Occlud(pfm)弹簧圈封堵 PDA是安全有效的 ,PDA最窄内径应在 3mm以内 ,输送系统较细可用于婴幼儿 ,封堵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年入院.体检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膜部室间隔缺损约4 mm;左心房内径20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1 mm,右心室内径10.3 mm.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  相似文献   

17.
外科治疗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迟发脱位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性,26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扩大(54 mm×63 mm),右心室扩大(47 mm),房间隔上部连续中断2.38 cm,三尖瓣轻度反流.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继发孔缺损.2004年2月行介入封堵术治疗,应用32 mm国产房间隔封堵器(深圳市先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术后即刻造影及超声显示心房水平分流消失.术后1个月和7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右心室仍扩大,其结果与封堵术前类似,封堵器位置正常,房间隔连续完整,三尖瓣轻度反流.  相似文献   

18.
采用普通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 ,国外已有很多报道 ,但由于释放时难以控制定位 ,容易发生栓子脱落和移位。为克服此不足 ,近期我院采用美国 COOK公司生产的可控弹簧栓子封堵 PDA取得满意效果 ,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  PDA患者 10 (男 3,女 7)例。年龄 2~ 35 (平均11.6)岁 ,体重 8~ 64(平均 30 .6) kg。PDA属 Kirchenko漏斗型 7例 ,漏斗 -管型 3例。PDA最窄处直径 1.4~ 3.2 (平均 2 .6) mm。 8例置入直径 5 mm、2例置入直径 8mm可控弹簧栓子。术后 10 min胸主动脉造影及术后 3d、1个月、6个月、12个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  相似文献   

19.
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封堵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方法全组15例,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21±8(16~46)岁。PDA最窄处直径为16±3mm(13~22mm),均采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经股静脉途径对PDA进行封堵。封堵前后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并测定肺动脉压力。封堵成功者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15例巨大PDA选用的封堵器直径为23±4mm(18~32mm),封堵后3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均显示主-肺动脉水平仅有经封堵器孔眼的微量到少量残余分流。封堵后13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峰值较封堵前有不同程度下降(70±29mmHgvs113±21mmHg,P<0.05,1mmHg=0.133kPa),2例因试封堵后肺动脉压力升高而放弃封堵。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封堵成功者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其中11例于术后1周、1例于术后1个月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于术后6个月时残存少量分流。结论采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巨大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分析体重≤6kg的婴幼儿接受不同的封堵器械进行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结果。方法 我们对体重≤6kg的婴幼儿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所有婴幼儿在2008.01-2015.12期间接受经皮PDA介入封堵术,所有患儿均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三所医疗中心。结果 适合做心脏导管介入的14例PDA患者,平均年龄为4.6±2.7月(19天~1.3岁),平均体重为4.6±0.9kg(2.5~6公斤)。血管造影PDA的最窄处直径为2.9±1.1mm(1mm~7.3mm)。10例患儿成功置入了封堵装置(10/13),3例失败。13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2±9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经彩色普勒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所有患儿左心室/右心室直径在正常范围,无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未观察到降主动脉血流加速。结论 谨慎的选择病例,体重为2.5-6KG的婴幼儿在经验丰富的介入中心可以安全并且成功的进行经皮PDA封堵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