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与继发性癫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首发脑卒中患者继发性癫癎的发病率、发病时间与脑卒中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近3年来治疗的659例首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脑卒中患者继发癫癎发生率为8.19%(54/659)。癫癎发作与卒中病变部位有关,累及皮层或邻近皮层者易继发癫癎(53.33%,24/45)。54例继发癫癎中68.52%为早发性癫癎(起病后2周内),余31.48%为晚发性癫癎(起病2周以后)。以脑出血继发早发性癫癎为主(81.25%,13/16);脑梗死则易发生晚发性癫癎(60.00%,12/20)。结论:分析首发卒中后癫癎的发病特点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妊娠期癫(癎)发作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及处理.方法:分析9例癫(癎)孕妇的病史,记录其妊娠期间发作的变化、服抗癫(癎)药的情况、妊娠结局及胎儿情况.结果:妊娠期间发作频率增加者4例,无发作者2例,发作频率无改变者3例;单药治疗者3例,2例联合治疗,4例未治疗.新生儿中1例巨大儿:1例出生1min Apgar评分为7分,余8例均为9分.结论:生育期癫(癎)妇女应进行孕前咨询,根据发作类型选用适宜的致畸危险性小的抗癫(癎)药物,以单药治疗为原则;妊娠期间定期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并加服叶酸.  相似文献   

3.
癲(癎)是一组以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以反复发作为特征的脑部疾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癎)(PSE)患者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果与临床资料的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卒中后癫(癎)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临床发作症状和V-EEG改变特点,同时分析异常放电部位与卒中病变部位、类型以及发作类型的对应关系.结果:V-EEG对卒中后癫(癎)阳性检出率为85.3%,与常规脑电图检出率的30.9%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SE发生与卒中病变部位有明显相关性,脑叶出血或脑梗死累及大脑皮层区的发生率较其他部位的病变明显增高;V-EEG的异常放电部位、程度与卒中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发作类型有高度关联性.结论:V-EEG能显著提高PSE阳性检出率,(癎)样放电与卒中病变部位和性质密切相关,并有助于明确其癫(癎)发作类型,指导临床选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癫(癎)及癫(癎)合并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并对其精神症状分析,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降低治疗风险.方法:对123例癫(癎)病人随访跟踪,采用病人自身对照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对癫(癎)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双重治疗,观察其症状变化.结果:症状和药物引起的癫(癎)性精神障碍病人自杀意念明显增高,使治疗风险加大.结论:仔细观察癫(癎)及癫(癎)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精神状况,合理用药,及早给予心理干预使临床治疗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6.
癫(癎)是神经内科的第二大疾病,我国流行病学显示其患病率为0.5%~0.7%,全国约有病人600~700万,其中女性患病率占0.2%~0.3%,约120~210万妇女患者.因有部分女性患者的癫(癎)与妊娠之间会发生明显的相互影响,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更为神经科医生的一大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癫(癎)患者监测到发作间期(癎)样放电(Interie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IED)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随访的3例脑电图监测到IED的非癫(癎)患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分别随访半年至1年零8个月,无癫(癎)发作,认知功能及行为均同正常同龄儿童.结论:对非癫(癎)患者监测到IED的处理,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是否是癫(癎)的易感人群、IED的出现与诱发实验的关系、IED出现的频率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癫癎发作指继发于脑卒中后因卒中本身导致的癫癎发作.按照其发生时间的迟早又可分为卒中后早期癫癎发作和迟发性癫癎发作.过去认为前者指卒中后2周之内出现的癫癎发作,后者指卒中2周后出现的癫癎发作[1].  相似文献   

9.
癫(癎)发病机制的研究在近30年内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理学和遗传学方面.1978年起,10种新型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丙戊酸、托吡酯、拉莫三嗪、加巴喷丁、非氨酯、奥卡西平、氨己烯酸、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和普瑞巴林等在临床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癫(癎)的治疗.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癫(癎)患者在接受合理的药物治疗后,其发作不能终止,称之为难治性癫(癎)(refractory epilepsy,RE).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小儿癫(癎)的诊断意义.方法:将160例患儿分为临床诊断癫(癎)组100例和可疑癫(癎)组60例,均行V-EEG监测,并观察觉醒期和睡眠期V-EEG(癎)样放电的分布情况.结果:本文160例患儿中,V-EEG监测异常者118例(74%),(癎)样放电检出率为56%.(癎)样放电发生率在临床诊断的100例小儿癫(癎)组为67例,占67%,可疑癫(癎)组为20例,占33%.(癎)样放电多见于浅睡期.结论:V-EEG可提高小儿癫(癎)(癎)样放电的检出率,对小儿癫(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枕叶癫患者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33例枕叶癫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枕叶癫的发作形式有视觉症状、运动症状、复杂部分性发作伴自动症等。脑电图特点:一侧或双侧枕叶或枕叶及周围脑叶出现性放电。结论:枕叶癫的临床特点包括:视觉异常发作,癫发作形式多样,枕区异常脑电等。依据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点,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2000~2005年期间,我科随机观察治疗了300例癫病人,诊断均符合国际抗癫联盟(ILAE,1981)癫发作分类[1]。本文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上易被忽视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供同道参考。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300例中,男性198例,女性112例;年龄:2~86岁,平均32.5岁,其中≤25岁93例,占31%;26~40岁149例,占49.7%;41~50岁38例,占12.7%;51~65岁13例,占4.2%;70岁以上7例,占2.3%。病因与诱因:病因明确的继发性癫121例,占40.3%。其中,脑外伤伴有昏迷史37例,占30.6%;肿瘤21例,占17.4%;高热及脑炎各15例,占12.4%;急性脑血管病12例,占9.9%;其它21例,占1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在癫(癎)外科门诊就诊并行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病人的特点,初步筛选可能需要手术的病人.方法: 回顾性总结800例行V-EEG监测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发病情况、MRI检查及前期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前期均诊断为癫(癎).60.6%为男性病人,74.5%的病人年龄在30岁以下.发病年龄10岁以下者占32.9%,有可能相关病因者占26.9%,76.3%为部分性发作,平均每月发作次数超过4次者占31.3%,癫(癎)合并假性发作者占2.8%.66.4%常规脑电图异常,80.9%的病人描记到发作期脑电活动,从开始监测到出现临床发作平均需要30 h以上,临床以部分性发作为主.30.0%的病人有影像学异常.结论: 癫(癎)外科门诊病人以部分性发作为主.V-EEG监测结果可作局部(癎)灶定位,尤其是发作期EEG,对发作性质的鉴别、癫(癎)类型判断以及致(癎)灶定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成年癫(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用癫(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 (QOLIE-31)对湖南省岳阳市60例确诊的成年癫(癎)患者和60名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癫(癎)组较对照组生活质量降低[得分分别为(58.71±16.78)分和(62.16±11.99)分],表现在惧怕发作以对日常生活不满意,认知功能下降和社交受限等.结论:湖南省岳阳地区成年癫(癎)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应控制癫(癎)发作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Panayiopoulos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特发性癫(癎)综合征,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Panayiopoulos提出[1].其表现为局灶性发作,主要是自主神经发作和自主神经癫(癎)持续状态.该综合征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发作特征及脑电图特点,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被很好的认识.本中心近期接诊的1例癫(癎)患儿,3年来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其发作均未能得到较准确的分类,疗效欠佳.现报道如下,与同道共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剥夺睡眠EEG在小儿癫(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2例疑诊为癫(癎)的患儿进行清醒EEG及剥夺睡眠EEG检查,作自身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癎)样放电的检出率.结果:两种状态下描记的EEG(癎)样放电的阳性率:清醒EEG为32.2%,剥夺睡眠EEG为53.3% .结论:剥夺睡眠EEG是提高小儿(癎)样放电检出率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额叶癫癎的临床特点、脑电图(EEG)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额叶癫癎患者的临床和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中临床发作为姿势性强直20例,过度运动伴自动症3例,失神发作3例,局部阵挛运动14例;于睡眠中发作19例。EEG表现为清醒期5例慢波异常,睡眠中异常27例,其中20例见癎样放电。结论:颞叶癫癎临床发作形式多种多样,以运动性发作为主;EEG睡眠期描记异常率大为提高。临床与EEG结合对癫癎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种口服抗癫(癎)药单药治疗1年的成本和效果.方法:将266例癫(癎)病人随机分成四个组:卡马西平组47例,服用卡马西平900~1 200 mg/d;德巴金组59例,服用德巴金500~1 500 mg/d;妥泰组87例,服用妥泰100~150 mg/d;拉莫三嗪组73例,服用拉莫三嗪75~150 mg/d;均进行单药治疗,疗程均为1年.运用成本-效果分析对四组病人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卡马西平、德巴金、妥泰、拉莫三嗪四组完成疗程病例数分别为41,55,79和71例.在疗程结束时,四组有效率分别为73.1%、89.1%、91.1%和98.5%,拉莫三嗪组疗效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不良反应率也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1).四组总成本分别为1503.9±250.6、3122.1±520.3、2539.4±507.2、3703.6±740.7元/年·例-1;成本-效果比即100%有效的每例费用(治愈成本)分别为2057.1±347.4、3655.8±601.2、2787.4±513.8、3760.0±757.3元.经敏感度分析后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009.0±398.5、3165.1±627.3、2295.7±564.7、3102.9±768.1元.结论:卡马西平、德巴金、妥泰、拉莫三嗪均有较好的抗癫(癎)效果.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偏重考虑药物安全性和依从性,拉莫三嗪是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癎)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发作类型及治疗预后.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经头颅CT、MRI证实的389例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发作类型、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癎)的发病率为4.77%(389/8 152),癫(癎)发病率与脑血管病的类型、发病部位有关;其中以脑梗死患者、累及皮层或邻近皮层者易患,发作形式以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的发病率较高.结论: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癎)的原因主要与脑水肿有关,病灶主要位于皮层或邻近皮层者易发作,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运动为多,累及大脑皮层者发生癫(癎)的危险性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儿童与成人癫停止发作后不同控制期的脑电图改变。方法:对30例控制期达1年以上、43例控制期达2年以上、53例控制期达3年以上的儿童癫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及样放电率进行统计,同时对11例控制期达1年以上、14例控制期达2年以上、35例控制期达3年以上的成人癫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及样放电率进行统计,并将两组结果对比。结果:在控制期1年以上、2年以上、3年以上,两组脑电图异常率及样放电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癫停止发作后不同控制期,儿童与成人脑电图的异常率及样放电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