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致外伤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2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评分(GCS)、入院时血压及是否并发脑疝、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糖尿病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后脑梗塞患者与低龄、低GCS、低收缩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疝、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关系密切。结论:低龄、低GCS、低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疝、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可能是外伤后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脑梗塞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血压小动脉硬化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原因。病变血管直径多为100~400微米的深穿支,常为终末动脉,很少有侧支循环。此外,微栓塞、小动脉瘤、脑底动脉环主干血管及基底动脉硬化斑块影响深穿支的出口处,亦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 MRI)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与MRI检查。回顾性地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及阳性检出率。结果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率(100%)明显高于颅脑CT(27.6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敏感度明显高于颅脑CT,并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无创脑电阻抗检测在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脑水肿的变化特点及脑水肿无创监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CEI)扰动系数的变化,通过设定无颅脑疾患健康志愿者,腔隙性脑梗塞,脑出血患者为各个对照组比较分析。揭示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脑电阻抗(CEI)扰动系数的特点。测定脑梗死体积及周围水肿灶体积了解其与病侧CEI扰动系数相关性。结果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急性期病灶侧CEI扰动系数均高于健侧p<0.05。无颅脑疾患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患者双侧CEI扰动系数对称p>0.05。腔隙性脑梗塞健患两侧CEI扰动系数相近p>0.05。起病6小时大面积脑梗塞患侧CEI扰动系数与腔隙性脑梗塞患侧CEI扰动系数配对t检验结果p<0.05。脑出血患者血肿侧脑电阻抗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起病24小时脑梗塞患者的病侧CEI扰动系数与病灶体积正相关(r=0.8496,p<0.01)。结论①无创脑电阻抗扰动系数可反映脑水肿动态变化特点。②可及时敏感的发现大面积脑梗塞后早期脑水肿,可应用于大面积脑梗塞的早期诊断。③可鉴别早期大面积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5.
15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塞CT与临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务局五矿医院(056201)伊峰辉随着颅脑CT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现老年腔隙脑梗塞(LAC)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病。本文收集1990年元月至1996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LAC150例,就临床与CT表现结合有...  相似文献   

6.
据国内一项临床研究资料结果证实,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危因素。该组研究了腔隙性脑梗塞患者213例,男性162例,女性51例;年龄为54~84岁,平均6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有119例,占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55.9%,而且有年龄较轻、脂肪代谢紊乱重、梗死灶多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高度警惕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同时,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也要警惕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高胰岛素血症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40例脑梗塞患者,分围腔隙性脑梗塞组和大血管病变组,并设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测定3组的空腹血糖、血脂及空腹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腔隙性脑梗塞组空腹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大于大血管病变组及对照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胰岛素血症及糖化血红蛋白增高主要引起脑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影响较小,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高胰岛素血症重要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老张在医院查脑CT时,发现了腔隙性脑梗塞。这把他吓得不轻,连忙问医生自己是不是得了小型的脑梗塞,会不会瘫痪,要怎么办才好?医生让老张不要过度担心,说腔隙性脑梗塞与真正的脑梗塞还是有区别的。治疗与否,主要看腔隙性脑梗塞是否出现了症状。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吗从字面意思上看,腔隙性脑梗塞好像是脑梗塞的一种。实际上,腔隙性脑梗塞只是一个影像学的概念,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直径15mm以内的小梗塞。  相似文献   

9.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塞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病死率极高。但临床表现易被原发伤掩盖,故易漏诊,且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随时可并发大面积脑梗塞,我院自2002—2008年共收治21例颅脑外伤术后脑梗塞病例,现结合治疗效果,体会及文献将诊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国  瞿鸿义  李升 《工企医刊》2011,24(2):20-21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塞的可能因素.方法 将3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患者,按术后是否并发脑梗塞分为脑梗组和非脑梗组,分别对两组的平均年龄、受伤时间、术中脑实质损伤严重程度及术后高热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受伤时间、脑实质损伤严重程度及术后高热都显著增加术后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变所致脑梗塞是常见的,因四肢骨折手术后等引起的血管栓塞性脑梗塞也时有发生,而脑外伤所致的脑梗塞在基层医院由于CT及MRI的普及,近年来才被临床认识。它是指颅脑受到损伤后继发的脑梗塞,是颅脑外伤较常见的并发症,能进一步加重颅脑损伤的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亦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据国内一项临床研究资料结果证实,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危因素。该组研究了腔隙性脑梗塞患者213例,男性162例,女性51例;年龄为54-84岁,平均6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有119例,占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55.9%,而且有年龄较轻、脂肪代谢紊乱重、梗死灶多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高度警惕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同时,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也要警惕糖尿病。  相似文献   

13.
刘佳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212-6212
腔隙性脑梗塞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变,临床症状不典型,不易发现,易反复发作,形成多个区域的缺血灶,最终影响生活、工作能力,可能导致痴呆。根据目前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已经确认的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同时一些报道发现年龄、高血脂、高粘滞血症、血栓形成、免疫异常、代谢因素等亦成为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危因素;近些年来对基因的研究,对脑梗塞发病因素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为防治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认识其发病因素及早期防治其高危疾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岁~65岁,平均34岁,脑挫裂伤、脑内血肿6例,大面积脑梗塞4例,其GCS计分都在8分以下,符合重型颅脑损伤标准。 1.2 治疗及结果本组病例中腔隙性脑梗塞发生在基底节区占多数,这是因为:基底节区—内束区供血来自豆纹动脉、穿支动脉及前脉络膜动脉,这些血管远离大动脉主干,走行长而迂曲,在脑外伤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情况下,易受缺血影响,基底节区脑梗塞发生可能与脑深支缺少侧支循环及基  相似文献   

15.
腔隙性脑梗塞是怎么一回事腔隙性脑梗塞是缺血性脑中风之一,它是由病理研究引用到临床的诊断名词。腔隙性脑梗塞非常多见,它的梗死面积很小,宛如小豆粒样大小新鲜或陈旧性梗塞的总称。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体积小于1.7立方厘米。  相似文献   

16.
许多中老年朋友对"腔隙性脑梗塞"这个病名可能并不陌生,因为自己或者身边亲戚朋友就被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那么,什么是腔隙性脑梗塞?它有哪些临床表现?会给我们中老年朋友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呢?  相似文献   

17.
老年腔隙性脑梗塞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6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67例腔隙性脑梗塞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院内肺炎多发生于2个部位以上腔隙性脑梗塞和有症状性梗塞者,住院时间长者可反复发生,痰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控制基础疾病,减少卧床时间,吞咽困难者尽早插胃管;院内肺炎的早期诊断等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146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本院146老年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梗塞发生的部位主要在基底节、内囊(56.8%),其次是侧脑室旁(21.9%);危险因素中,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依次排在前3位;有32例发生2次以上的腔隙性梗塞,即“再梗”;长期口服阿斯匹林者无1例发生“再梗”。结论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纠正心衰及心律失常是防治腔隙性脑梗塞的基础;阿斯匹林预防“再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该院2004年及2006年各收治1例急性二氯乙烷中毒病例,均发现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二氯乙烷可否引起腔隙性脑梗塞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改变与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3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另3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ISI方法进行胰岛素抵抗(IR)计算。结果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Ins、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IS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ISI明显降低,存在IR,IR作为腔隙性脑梗塞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