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价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在HBV相关肝癌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94例伴高滴度HBV-DNA肝细胞肝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3例手术切除;B组51例手术后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d。比较两组术后肝癌复发转移情况和无瘤生存率等。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期间肿瘤复发42例(44.68%),死亡29例(30.85%)。治疗组和对照组1、2、3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90.19%、74.51%、62.74%和76.74%、55.81%、39.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BV相关肝癌患者术后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无瘤生存率,延缓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行根治切除术的肝癌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的意义.方法:将6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按HBV-DNA水平区分为高病毒复制组(HBV-DNA载量≥105拷贝/mL)与低病毒复制组(HBV-DNA载量<105拷贝/mL),分别比较各自组内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与未行抗病毒治疗患者间术后肝功能、HBV-DNA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费用等.结果:无论是高病毒复制组还是低病毒复制组,行抗病毒治疗患者肝功能恢复均优于无抗病毒治疗患者,且HBV-DNA水平较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低于各自组中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其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在低病毒复制组中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费用差异在高病毒复制组中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肝癌合并HBV感染患者术后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Child-Pugh分级对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肝癌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接受肝移植的肝癌受者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3年的无瘤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5.6个月,3年总的DFS和OS分别为68.4%和65.7%。Child-Pugh A、B级肝癌患者(113例)的3年DFS和OS分别是68.6%和66.2%,Child-Pugh C级肝癌患者(12例)的3年DFS和OS分别是66.7%和65.6%,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管侵犯(P=0.001)和肿瘤数目3个(P=0.025)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甲胎蛋白(AFP)400μg/L(P=0.035)、血管侵犯(P=0.031)和肿瘤数目3个(P=0.008)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hild-Pugh C级与A、B级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预后无显著性差异,AFP、血管侵犯和肿瘤数目是影响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肝移植可作为Child-Pugh C级肝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肝癌术后行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适应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防性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6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5例,女性25例,年龄14~79岁,中位年龄50.5岁.其中术后行预防性TACE 104例,未行预防性TACE 156例.结果 全组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84.1%、70.5%,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2%、58.4%,TACE组与非TACE组1、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5,P=0.405).肿瘤直径≥10 cm的62例患者中,TACE组与非TACE组1、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25).有血管癌栓的38例患者中,TACE组与非TACE组1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结论 对于肿瘤直径≥10 cm、有血管癌栓的肝癌患者,术后行预防性TACE可减少或延缓术后肝内复发.  相似文献   

5.
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效果。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120例经手术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右半结肠癌的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开腹术)与观察组(腹腔镜),各60例。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随访2年,统计两组局部复发率、生存率和无瘤生存情况。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t=0.383,P=0.702);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3,P=0.453)。观察组Ⅰ~Ⅲ期淋巴结数量、手术标本切面完整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同,且创伤更小,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LIP评分系统对可手术切除性肝癌术式选择的作用及与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996-2004年157例行根治性肝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按CLIP评分系统0分、1分、2分和大于等于3分的标准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比较规则性肝切除和不规则性肝切除患者的无瘤生存率.结果 本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6%、45.2%、35.7%,各组间的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LIP评分0分组中,行规则性肝切除与不规则性肝切除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组中规则性肝切除和不规则性肝切除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IP评分系统是评价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有效工具;CLIP评分0分的肝癌患者作规则性肝切除的术后复发率远低于行不规则性肝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规则性或非规则性肝癌切除术治疗单发小肝癌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诊治的58例单发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实施规则性切除术者纳入对照组(n=28),实施非规则性切除术者纳入观察组(n=30),术后均随访3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肿瘤直径、切缘大小,测定两组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并对比术后1~3年内两组复发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80.23±1.66)min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切除肿瘤直径(6.13±1.32)cm、切缘大小(2.71±0.15)cm小于对照组,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Alb(32.18±1.06)g/L、ALT(26.29±0.11)μmol/L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观察组TBIL(18.29±1.33)μmol/L、DBIL(13.24±1.20)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2年、3年复发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8.57%(P0.05)。结论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单发小肝癌具有手术时间短、切缘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优点,术后肝功能恢复较规则性肝切除术好,术后3年内复发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与规则性手术比较无显著差异,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挽救性肝移植(SLT)与再次肝切除术(RH)哪种治疗方式更有利于术后复发性肝癌患者,目前尚无一致结论,亦无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予以证实。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SLT与RH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术后复发性肝癌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19年8月,收集比较SLT和RH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的临床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以总体生存率以及无瘤生存率为主要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6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共650例患者,其中SLT组134例,RH组51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SLT组与RH组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0,95% CI=0.82~3.53,P=0.15;OR=1.10,95% CI=0.70~1.72,P=0.67),但SLT组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优于RH组(OR=1.56,95% CI=1.03~2.37,P=0.04)。SLT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均明显优于RH组(OR=5.91,95% CI=3.16~11.05,P0.000 01;OR=3.98,95% CI=2.57~6.16,P0.000 01;OR=4.37,95% CI=2.03~9.44,P=0.000 2)。SLT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RH组(OR=4.67,95% CI=2.72~8.01,P0.000 01)。两组围手术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3.92,95% CI=0.41~37.80,P=0.24)。SLT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高于RH组、院时间长于RH组(均P0.05)。结论:SLT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安全、有效;与RH比较,SLT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获得较好的远期预后。但供肝来源的短缺,使RH仍是复发性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再切除术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复发性肝癌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的影响,探讨可切除复发性肝癌术前行TACE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再次肝癌根治术的137例复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成术前TACE组(n=42)及直接手术组(n=95),进行随访。结果除手术时间外,两组患者的其他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ACE组与直接手术组1、2、3年无瘤生存率85.7%、57.1%、40.5%,以及82.1%、63.2%、44.2%(P>0.05);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2%、78.6%、66.7%,以及91.6%、83.2%、69.5%(P>0.05)。结论可切除复发性肝癌术前TACE未能提高再切除术后的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应首选再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常规腹腔镜与腹腔镜超声(LUS)下左半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情况及预后,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可借鉴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140例行左半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在LUS下行左半肝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年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11.21±59.43)mL vs.(415.81±88.42)mL,t=8.215,P0.001]少于对照组,术中肝中静脉损伤发生率(0 vs.14.29%,χ~2=8.723,P=0.003)低于对照组。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切缘距离、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引流管拔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年无进展生存率(45.71%vs.38.57%,χ~2=0.732,P=0.392)、总生存率(64.29%vs.58.57%,χ~2=0.482,P=0.4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US与常规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术后并发症、预后相近,但LUS有助于减少术中肝中静脉损伤及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