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情况。方法 建立大鼠30%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肝切除(PH)组、全肝移植(0LT)组和30%小体积肝移植(30%POLT)组,观察1w生存率,并于术后1、2、3、7d检测肝细胞增殖活性、肝功能和肝组织学变化。结果 各组1w生存率均为100%;30%POLT组术后2d达到增殖高峰,峰值与PH组无差异(P〉0.05);其肝功能酶学指标在术后1、3d明显升高,组织学见肝细胞核分裂极其活跃。结论 冷缺血1h的30%供肝和肝切除后肝脏具有同样的增殖活性,仅增殖高峰稍晚;较短的冷缺血时间以及熟练的手术技术可能对小体积供肝的再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移植肝细胞的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后应用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r HGF)对大鼠移植肝细胞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SD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受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经尾静脉分别给予r HGF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次/d。两个组分别在术后第1、2、4、7d时随机挑取5只大鼠处死,称取移植物湿重,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及白蛋白,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肝的增殖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肝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1、2d,实验组移植物湿重较对照组同时间段明显增加;术后第4、7d,实验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较对照组同时间段明显降低,而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同时间段明显增高;术后第2、4d,实验组的移植肝增殖指数和Ki-67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大鼠部分肝移植后使用r HGF能够明显促进移植肝细胞的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的类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 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growth factor,HB-EGF)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经尾静脉分别给予HB-EGF(500μg/kg)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次/d。2组分别在术后第6h、2d、4d及7d随机挑取5只大鼠处死,称取移植物湿重,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白蛋白(Alb),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增殖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肝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6h、2d和4d,实验组移植物湿重较对照组相应时相明显增加(P〈0.05);术后第6h、2d、4d和7d,实验组血清ALT水平较对照组相应时相明显降低(P〈0.05),而第4和7d时Alb水平较对照组相应时相明显增高(P〈0.05);术后第2和4d时,实验组的移植肝细胞增殖指数和Ki-67表达较对照组高(2d:P〈0.01;4d:P〈0.05)。结论 大鼠原位减体积肝移植术后使用HB-EGF能够明显促进移植肝细胞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大鼠脂肪变性供肝减体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方式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 79%标准饲料、2 0 %猪油、1%胆固醇混合喂饲 ,同时以 5 0 %乙醇灌胃每日 1ml/10 0 g ,时间为 4周 ,诱导供肝脂肪变性形成 ,大鼠 60 %减体肝移植模型。观察和比较术后 1、3、7、14d时PCNA、Br dU免疫组织化学及新鲜分离的肝细胞的流式细胞术结果及肝再生率。结果 脂肪变性供肝减体肝移植术后 1、3、7d的肝再生率较正常明显减低 (P <0 .0 1) ;各时点的PCNA标记指数 (P <0 .0 1)和BrdU标记指数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脂变供肝术后的肝细胞增殖指数 (PI)在 7d时最高 (2 6.3 1% ) ,而正常供肝在 3d时最高 (4 2 .0 1% )。结论 大鼠脂肪变性供肝减体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高峰时间滞后、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部分肝移植后肝再生状况和小体积移植物发生肝再生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大鼠全肝移植组(OLT)、50%部分肝移植组(50%PLT)和30%部分肝移植组(30%PLT)。分析各组术后肝功能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观察移植肝标本Cyclin D1和PCNA的表达,并对移植肝组织结构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各组ALT和AST于术后24hr达到峰值,且30%PLT组上升显著。Cyclin D1和PCNA的免疫组化表达中,50%PLT组表达明显上调,而30%PLT组表达则明显抑制。电镜观察发现30%PLT组术后微观结构改变显著。结论 30%PLT组术后肝细胞增殖再生受到明显抑制,推测与肝细胞微环境的恶化和叠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大鼠系列减体积原位肝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的存活时间、肝再生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采用二袖套、胆管端端缝合法建立70%、60%、50%、40%和30%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模型,观察术后受体鼠的生存时间、肝重/体重、移植肝/受体原肝的变化及肝功能、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全肝移植和70%、60%、50%、40%和30%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reduced-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ROLT)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95%、90%、85%、70%、15%、0;2周存活率分别为85%、80%、75%、60%、0、0.30%和40%ROLT的生存曲线与其它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100%OLT、70%ROLT、60%ROLT、50%ROLT、40%ROLT、30%ROLT的移植肝/受体体重分别为3.53±0.36%、2.86±0.37%、2.45±0.25%、1.96±0.26%、1.59±0.18、1.22±0.23;70%ROLT、60%ROLT和50%ROLT术后1周移植肝再生至术前水平,而40%ROLT、30%ROLT术后早期虽有一定的再生,但常死于肝功能栓;术后超微结构基本正常,但40%ROLT和30%ROLT可见肝窦内皮细胞水肿、肝窦充血;光镜可见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结论成功的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其移植肝/受体体重应大于1.96±0.26%(50%ROLT);50%以上的减体积性肝移植后肝再生能力较强,大多1~2周可回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组移植后即时给予奥美拉唑,对照组予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肝移植术后分为5组(n=8),观察术后3、5、7、10、14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值、移植肝重/供肝减体积前全肝重比值、移植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指数、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指数及血清胃泌素值。结果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5d肝细胞再生达高峰,实验组的再生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MI为(2.54±0.24)%和(1.71±0.16)%(P〈0.01)、PC—NA指数为(26.96±2.09)%和(18.73±1.94)%(P〈0.01)、BrdU指数为(10.24±1.11)%和(5.75±0.88)%(P〈0.01)。术后7d,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肝重/全肝重比值分别为(76.3±1.6)%和(71.2±1.0)%(P〈0.05),血清胃泌素水平分别为(441.9±25.9)ng/L和(292.9±14.2)ng/L(P〈0.05)。术后14d,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肝重/全肝重比值分别为(94.5±1.7)%和(86.9±1.5)%(P〈0.01),血清胃泌素水平分别为(487.8±29.4)ng/L和(291.7±21.6)ng/L(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ALT、AS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能促进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的肝细胞再生,其作用可能与胃泌素分泌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冷缺血对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本组在2002年9月~2004年8月利用大鼠肝总量30%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肝总量70%肝切除组(C组)和冷缺血1、3、5 h组(E1、E2、E3组),观察1w生存率及肝重量/受体原肝重量比值(EGW/RLW),并检测术后1、2、3、7d肝细胞增殖活性及肝组织学变化.结果E1组1w生存率及EGW/RLW分别达100%和95%,均明显高于E2、E3组(P均<0.05);E1、E 、E3组均于术后2d达到增殖高峰,其中E1组峰值显著高于E2、E3组(P<0.001),且与C组峰值无差异(P>0.05);组织学检查见E1组肝细胞核分裂明显活跃.结论冷缺血1 h的小体积供肝和70%肝切除后肝脏具有同样的增殖活性,仅增殖高峰稍晚;冷缺血超过3h严重影响小体积供肝的再生能力和受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我们在大鼠原位全肝移植的基础上作了多项技术改进,进行了54次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RSLT),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切除供肝左侧叶的大鼠RSLT模型。由于受体鼠7天存活率高(87.5%),模型的稳定性好,且选择的供、受体鼠初始条件基本相同(同龄同体重),因而本模型最适合于研究各种外加条件特别是免疫抑制剂对减体积性供肝植入后肝再生及肝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对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后肝再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动物分 A,B,C3组 ,来氟米特的剂量分别为 0、2 .5、5 .0 mg·kg- 1· d- 1。动物于术后 1、3、5、7d处死。每克肝组织中蛋白质含量 ,血清 AL T及总胆红素水平 ,肝细胞分裂指数 ,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作为肝再生的指标。结果 B组术后 3d的每克肝组织蛋白质含量 ,肝细胞分裂指数 ,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均高于 A,C组 (P<0 .0 5 )。A、B、C3组 AL T,总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2 .5 mg·kg- 1 · d- 1 来氟米特能促进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后肝再生 ,对肝功能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肝硬变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敬杰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8,5(4):199-201
为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肝硬变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应用IBASⅡ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检测肝硬变大鼠术后肝细胞DNA倍体率及肝脏组化染色后各组酶灰度值(OPTDM)的变化,并通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及吲哚青绿15分钟滞留率(ICG15)以了解残肝功能。结果:实验组(A组)3~4倍体肝细胞明显减少,2倍体及多倍体肝细胞明显增多;术后第1天各组酶灰度值无显著差异,第2、5天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增高,而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则明显减少;A组术后第5天SGPT和ICG15明显降低。本实验结果提示:pHGF不仅能促使肝硬变大鼠肝切除后残肝的再生,而且能够促进再生肝细胞功能成熟及残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四氯化碳和乙醇联合诱导慢性肝损伤模型,行30%肝部分切除术,术后10d,经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分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同时建立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再生,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的影响。结果:①小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总蛋白、白蛋白、AST、ALT、总肝固醇、动脉血酮体比进行比较后,P>0.05,小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无明显改善肝功能的作用。②大剂量组与对照组的AST、ALT、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进行比较后,P<0.01,大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显著改善肝功能。同时通过电镜和光镜观察,大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肝再生。结论:①正常肝脏,或伴有慢性肝损伤的肝脏行部分肝功除术后,肝功能及肝储备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肝脏再生亦有障碍。②应用大剂量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维持一段时间,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4.
雷帕免疫抑制方案对肝移植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使用联合雷帕霉素的免疫治疗方案对肾功能不全的肝移植患者肾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仁济医院2004年10月至2007年1月间实施的27例术前伴有肾功能不全的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抑制方案,手术前后各阶段的eGFR评分,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中8例因术后肾功能恢复不佳而早期加用雷帕霉素患者各阶段的肾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统计该期间我中心5例CNIs致肾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使用雷帕霉素后肾功能的变化。结果8例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后因肾功能恢复不佳,于术后11±6天开始加用雷帕霉素每天2mg,并减少FK506剂量。术后平均服用雷帕霉素160±100天,eGFR由首次服用雷帕霉素时的45.28±11.14改善至81.7±24.42ml·min^-1.(1.73m^2)^-1,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9)。5例CNIs致肾功能不全患者经减少CNIs用量并加用雷帕霉素后,经过66±58天,eGFR由首次服用雷帕霉素时的44.4±9.35改善至80.4±23.5ml·min^-1.(1.73m^2)^-1(P=0.0078)。结论术前肾功能不全患者若术后肾功能恢复不佳,早期加用雷帕霉素并减少FK506用量,降低血FK506药物浓度,有利于患者肾功能的恢复。对于术后CNIs致肾功能损害,加用雷帕霉素并减少CNIs,患者肾功能可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寻求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有效药物。方法 采用形态计量技术,^3H-TdR活体掺入实验以及动脉血酮体比率的变化来观察重组生长激素(hGH)对肝再生的作用。结果 实验组肝切除术后肝细胞核分裂指数、肝细胞核体积密度、新生肝细胞数目密度、动脉血酮体比率及^3H-TdR活体掺入实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hGH以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有促进其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复制辅助肝移植大鼠模型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作者在Hess法的基础上对移植肝下腔静脉长度的舍取及建立门静脉血供的方式进行了改进。共做大鼠辅助肝移植手术60例,并用锝标记的植酸钠观察5例定型手术移植存活情况。结果显示:1周内大鼠肝移植物存活率为100%。文内还就如何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感染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肝移植病人术后感染的发生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我院开展的35例病人38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讨论感染的预防、发生和治疗。结果本组29例病人(76.3%)发生细菌感染,早期以肺部感染为主,后期以腹腔和胆道感染为主,感染的菌种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11例肝移植(28.9%)发生真菌感染,均合并有细菌感染,其中3例再移植均发生真菌感染。肝移植术后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7例(18.4%),2例肝移植患者出现HBV的再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移植小肠通透性及细菌易位的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20只为受体,SD大鼠20只为供体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并以环孢素A(6mg/kg.d)肌注抑制排斥反应。HGF组(n=10)用微量输液泵持续均匀输入HGF(150μg/kg.d),对照组(n=10)输入等量生理盐水,随机选取同批正常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基准(n=10)。第7天两组实验动物均分别以乳果糖/甘露醇液2ml(含乳果糖100mg、甘露醇50mg)行移植小肠灌注,采集24h尿液检测乳果糖、甘露醇含量及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第8天采集移植小肠肠系膜淋巴结及门静脉血行细菌培养,小肠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尿液中乳果糖含量为0.0931%±0.0085%,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为0.132±0.021,与正常基准0.0150%±0.0020%和0.020±0.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乳果糖含量为0.0396%±0.0090%,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为0.056±0.013,与正常基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HGF组移植小肠肠系膜淋巴结细菌阳性率为10%,对照组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门静脉血细菌阳性率为10%,对照组为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小肠组织学观察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HGF能够降低同种移植小肠的通透性及细菌易位率,改善小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