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9月—2016年5月采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60岁,平均40.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按照Pipkin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28 h,平均7.2 h;入院后急诊(<6 h)行髋关节复位,复位成功后3~7 d,平均4.3 d进行手术,采用改良Hueter入路,从髋关节前方暴露股骨头骨折并予以Herbert螺钉加压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按照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0~130 min,平均97.5 min;术中出血量100~200 mL,平均130.2 mL。术中复位及固定顺利,骨折达到解剖复位。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3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5~20周,平均16.3周。无切口感染、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末次随访时按照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优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应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可充分暴露并固定股骨头骨折,具有解剖层次清晰、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9月—2016年5月采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60岁,平均40.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按照Pipkin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28 h,平均7.2 h;入院后急诊(6 h)行髋关节复位,复位成功后3~7 d,平均4.3 d进行手术,采用改良Hueter入路,从髋关节前方暴露股骨头骨折并予以Herbert螺钉加压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按照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0~130 min,平均97.5 min;术中出血量100~200 mL,平均130.2 mL。术中复位及固定顺利,骨折达到解剖复位。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3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5~20周,平均16.3周。无切口感染、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末次随访时按照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优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应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可充分暴露并固定股骨头骨折,具有解剖层次清晰、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Smith-Peterson(S-P)入路辅助经皮中空钉治疗PipkinⅠ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PipkinⅠ型骨折病人10例,应用改良S-P入路辅助经皮中空钉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X线及骨三维CT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和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估疗效。结果手术时间70~130分钟,平均(90.5±4.6)分钟,术中出血量90~210ml,平均(125.6±12.4)ml,住院时间15~33天,平均(23.6±3.7)天;术中复位及固定顺利,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10例病人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2.1)个月,无并发症发生,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5.6±4.3)分,较术前(27.3±3.4)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Thompson-Epstein临床评价标准: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0%。结论应用改良S-P入路辅助经皮中空钉治疗PipkinⅠ型骨折,可充分暴露及垂直骨折线牢固固定股骨头骨折,显露效果好、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有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前路Smith-Peterson切口手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院自1998年来收治的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7例,均采用前路Smith-Peterson切口手术治疗。[结果]经3~7年的随访(平均5年),采用Brumback[1]评价方法,7例患者中优6例,良1例,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采用前路Smith-Peterson切口手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Mc Farland及Osborne入路)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2月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Mc Farland及Osborne入路)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8例股骨头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8岁,平均36岁。入院时主要症状:髋关节疼痛、畸形、功能障碍。受伤至手术时间3~12 d,平均5 d。X线片及CT片示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Pipkin骨折分型:Ⅰ型2例,Ⅱ型6例。所有患者急诊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髋关节后脱位手法整复复位(Allis法),复位成功后给予骨牵引。术后采用Thompson-Epstein评价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及CT提示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标准:优5例,良2例,可1例。结论 :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既能够不破坏股骨头残存血供、又能够充分显露髋臼和股骨头,是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较理想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Pipkin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4例Pipkin骨折患者中,PipkinⅠ型6例,Ⅱ型8例。随机分别采用前侧有限Smith-Petersen入路与后侧Kocher-Langenbeck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各7例。结果两种入路螺钉内固定方法均取得良好疗效。前侧有限Smith-Petersen入路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90±30)min、(100±50)mL;后侧Kocher-Langenbeck入路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125±30)min、(200±45)mL。结论Ⅰ型、Ⅱ型Pipkin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肯定,前侧手术入路较后侧入路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樊政炎  罗政强 《骨科》2017,8(3):223-226,243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髋关节前方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城市人民医院骨科自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应用改良髋关节前方入路治疗的12例股骨头骨折病人,其中PipkinⅠ型5例、Ⅱ型7例,收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以及病人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对病人的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为52.0~85.5 min,平均为67.3 min;术中出血量为150.0~380.0 ml,平均为262.0 ml;住院时间为8~20 d,平均为13 d;随访时间为18~54个月,平均为24个月.所有病人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2~17周,平均为15周,无股骨头坏死、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其中1例PipkinⅡ型病人因骨折粉碎较重合并软骨面损伤出现一定程度的创伤性关节炎.根据髋关节Harris疗效评价标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 改良髋关节前方入路手术治疗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小,对股骨头的血供破坏少,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适用于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  相似文献   

8.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3例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25&#177;4.1)个月。按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优8例,良4例,中1例。未出现可吸收螺钉断裂及异物反应现象,无深部感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效果显著,该方法手术简单,是一种可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收集44例80岁及以上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0例)患者资料,其中21例采用SuperPATH入路,23例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分为SuperPATH组20例,改良Hardinge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SuperPATH组手术时间、切口关闭时间均短于改良Hardinge组,前者分别为(67.4±9.5)min和(12.9±2.7)min,后者分别为(71.9±5.1)min和(25.0±3.8)min。SuperPATH组术后1、5 d血红蛋白(Hb)分别下降(12.6±3.7)g/L和(15.2±3.8)g/L,下降值低于改良Hardinge组,后者分别为(16.9±4.5)g/L和(21.0±5.3)g/L。SuperPATH组术后6周内疼痛程度轻于改良Hardinge组,但术后3、6个月两组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uperPATH组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明显优于改良Hardinge组,分别为(70.4±4.8)分和(61.9±7.1)分,但两组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uperPATH组患者满意度均优于改良Hardinge组。结论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骨块切除手术治疗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0~59岁,平均(36.5±12.35)岁。其中左侧4例,右侧1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8h,平均(4.29±1.72)h。入院闭合复位后3~5d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骨块切除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40~90min,平均(66.3±7.62)min,出血量50~180mL,平均(104.6±12.46)mL。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8个月,平均(38.7±13.15)个月。按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优12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83.3%。髋部发生异位骨化8例,无深部感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骨块切除手术治疗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效果显著,该方法手术简单,是一种可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Pipkin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14例Pipkin骨折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28~52岁,平均33.5岁.均为车祸伤.按Pipkin分型: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及Ⅳ型各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4 h~8周.手术采用后外侧Kocher-Langenbeck入路、改良髋外后侧入路或联合入路,股骨头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结合可吸收缝线内固定:Ⅲ型骨折采用钛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Ⅳ型骨折采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固定髋臼骨折.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6个月.1例Ⅲ型骨折复位固定1年后患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余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0个月,平均8个月.按D'Aubigue-Postel评分法,获优5例,良6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78.6%.结论 Pipkin骨折患者早期诊断、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有效的内固定系统及正确的术后处理,对于减少并发症及获得满意髋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髋关节直接前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12诊治的9例股骨头骨折,急诊在静脉全身麻醉下手法复位髋关节脱位,并进行患肢牵引固定。采用直接前入路显露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顺Huter间隙进入,T形切开关节囊,外旋髋关节以显露股骨头骨折块,复位骨折块后置入Herbert钉埋头固定。结果 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2例术后出现股前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经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术后6个月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未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采用Thompson-Epstein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5例,良3例,可1例。结论髋关节直接前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可进行微创操作,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的优点,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出股骨头骨折新的分型并探讨改良Hardinge入路可吸收螺钉在股骨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2例股骨头骨折患者,按新分型标准分型:Ⅱ型1例,Ⅲ型8例,Ⅳ型3例。全部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按照Thompson-Epstein评分:优6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可吸收螺钉是临床治疗股骨头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和固定材料。股骨头骨折新分型标准全面、简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髋臼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后股骨头骨折非手术治疗以及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16例中老年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中8例采用后外侧入路髋臼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股骨头骨折非手术治疗(A组),8例采用后外侧入路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结果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A组优1例,良2例。可3例.差2例;B组优6例,良2例;B组疗效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简单易行,可避免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经大转子截骨入路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Pipkin I、II型股骨头骨折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大转子截骨入路可吸收螺钉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合并Pipkin I、II型股骨头骨折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41.54±2.51)岁(26~56岁);Pipkin I型17例,Pipkin II型11例,收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股骨头坏死及异位骨化发生例数,功能评分采用Harris评分、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影像学评分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结果]1例女性及1例男性患者因失访从研究中剔除,剩余26例平均随访时间(35.42±1.63)个月(13~7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35±0.45)h(0.85~1.84 h),平均术中出血量(237.41±35.25)ml(194~279 ml),截止末次随访,未出现异位骨化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脱位及坐骨神经症状。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4.43±2.19)分,优良率为88.41%;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15.34±1.21)分,优良率为92.3%;Thompson-Epstein评价结果显示,优良率达88.47%(10例优,13例良,3例一般)。[结论]经大转子截骨入路对Pipkin I、II型股骨头骨折进行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单纯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后择期骨块切除以及急诊切开骨块切除复位3种方法 治疗Pipkin Ⅰ型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治24例Pipkin I型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患者,分别采用单纯闭合复位8例(闭合复位组)、闭合复位后择期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  相似文献   

17.
Herbert螺钉治疗Pipkin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Herbert螺钉内同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23例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18~52岁,平均35.5岁;左侧8例,右侧15例。均为股骨头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其中PipkinⅠ型股骨头骨折5例,PipkinⅡ型股骨头骨折18例。入院后至手术时间6~72 h,平均32 h。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测量按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HHS)量表对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并与健侧对比。结果:23例均获随访,时间20~48个月,平均30个月,按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优12例,良6例,中4例,差1例。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HHS)量表评分:末次随访患侧评分66~95分,平均(87.80±8.46)分;健侧评分72~98分,平均(90.10±6.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4,P=0.302)。术后无深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4例术后3年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术后1年即出现髋关节行走后疼痛,外伤后螺钉松动移位,出现较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均行全髋关节置换处理。结论: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效果显著,是一种可靠的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但此类骨折术后可能会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注意观察,做好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联合直接后方入路(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入路治疗18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入路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入路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Pipkin骨折)手术治疗的近期效果及体会。[方法]分析30例Pipkin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资料,按Pipkin骨折分型,Ⅰ型10例,Ⅱ型9例,Ⅲ型4例,Ⅳ型7例。Ⅰ、Ⅱ型患者急诊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Ⅲ、Ⅳ型及复位失败者行股骨髁上牵引术;病情稳定后,29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股骨头骨折采用Herbert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者采用3枚空心螺钉固定,髋臼骨折重建钢板固定;1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根据黄建国等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疗效。[结果]29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7个月,疗效优15例(51.7%),良8例(27.6%),可4例(13.8%),差2例(6.9%)。[结论]正确诊断,尽早行手法复位,根据Pipkin骨折分型采取适当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是治疗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影响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提供参考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综合性医院1999年3月~2010年2月共49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患者,实际随访42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根据Thompson-Epstein疗效评价标准,优8例,良15例,可13例,差6例,优良率为54.8%.Pipkin分型:Ⅰ型优良率72.7%,差评0%;Ⅱ型优良率57.1%,差评7.1%;Ⅲ型优良率50.0%,差评25.0%;Ⅳ型优良率38.5%,差评30.8%.(Ⅰ+Ⅱ)与(Ⅲ+Ⅳ)优良率比较P=0.041(<0.05);复位时间(受伤至关节脱位复位的时间):(<6h与≥6h)优良率比较P=0.009(<0.01);手术入路:(Smith-Petersen与Kocher-Langenbeck)优良率比较P=0.120(>0.05);治疗方法:(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优良率比较P=0.890(>0.05);内固定材料的选择(金属螺钉与可吸收螺钉):优良率比较P=0.661(>0.05);手术时机(伤后至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时间):(<24h与≥24h)优良率比较P=0.831(>0.05).[结论]影响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的预后因素与骨折分型、复位时间相关.随着Pinkin分型的增加,优良率渐降低,差评随之增加;当伴有股骨头以外的髋关节骨折时将导致预后更差;复位时间<6h比复位时间≥6h预后要好.Pipkin骨折的预后与内固定材料的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时机无明显相关性;严格按照骨折分型进行治疗,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比较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