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胎妊娠中晚期一胎儿宫内死亡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坚  李宏  柳美莲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481-1483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中晚期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03年9月~2006年9月住院分娩之的双胎妊娠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发生率为5·35%。主要原因为脐带因素5例,胎盘因素2例,双胎输血综合征2例,胎儿畸形1例,死因不详3例。5例孕周小于33周和3例孕周小于36周的患者行期待治疗,1例33周及4例妊娠足月入院即行终止妊娠。13例新生儿中2例轻度窒息,2例患新生儿黄疸,治愈。所有新生儿均健康出院。结论:孕中晚期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妊娠不足33周,应在密切监护母胎情况下行期待治疗,单卵双胎33周后可以分娩,双卵双胎可妊娠至36周。存活胎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布布尔汗  木克热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366-2368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中1个胎儿宫内死亡对母体及另1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7年伊犁州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例孕妊双胎之一宫内死亡的原因,母体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结果5例孕25—28周,作引产术,31—34周3例孕期未做保健,1胎儿死亡时间不详,人院即分娩,活胎儿在出生后也死亡,母体均发生产后出血,其余5例孕32周以上及时发现1胎儿死亡,适时处理,活胎儿预后良好。死亡主要原因:脐带因素3例,妊娠胎盘早剥1例,帆状胎盘2例,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不详6例。并发症比例66.67%。结论孕周小于28周,作终止妊娠处理;31—34周根据双胎之一死亡发生时间,发现的时间及人院时母体的并发症及另一活胎的宫内情况来定处理方式,活胎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34周以后,及时终止妊娠,活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双胎之一胎死宫内14例妊娠结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是一种少见的妊娠并发症。一旦发生,是终止妊娠还是继续妊娠,其妊娠结局如何,是值得探讨的。我院1996年1月~2004年8月收治14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1996年1月~2004年8月我院共收治14例双胎之一胎死宫内患者。孕妇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5岁,9例初产妇。全部为自然受孕,无1例IVF-ET。妊娠高血压疾病3例。其中1例为重度先兆子痫、围产期心肌病患者。1·2诊断方法。14例中1例孕足月宫开全来院时发现,1例孕36 3周自然分娩时发现胎膜上附一纸样儿,其宫内死亡时间不详,余12例经B超诊断均为双胎一胎宫内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1月~2008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分娩的单胎妊娠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①单胎组和双胎组总剖宫产率为63.7%,双胎妊娠剖宫产率高于单胎妊娠。②<33孕周的双胎妊娠,其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之间新生儿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而≥33孕周的双胎妊娠,经阴道分娩新生儿死亡率高于经剖宫产分娩者。③双胎妊娠第一胎非头位者,阴道分娩新生儿死亡率高于经剖宫产分娩者。④孕周越小,新生儿死亡率越高。结论:双胎妊娠产后并发症多,孕期应积极治疗,分娩时机应结合产妇和胎儿情况综合考虑;分娩方式应以胎方位、胎儿大小、孕周等综合因素来决定。  相似文献   

5.
围产儿双胎高危因素分析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胎妊娠在临床较为常见,且并发症多,早产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亦高。为了做好双胎母婴管理,提高双胎儿的存活率。本文拟对1994~1996年我院产科及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双胎围产儿130例进行分析,以总结围产期、双胎高危因素,为采取有效监护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1 资料分析1.1 一般资料 3年间两家医院分娩双胎65对,占同期分娩6644例的0.89%。双卵双胎4对(6.15%),单卵双胎61对(93.85%)。农村产妇41对,城镇24对。双胎婴儿130例中男婴52例,女婴78例;剖宫产30例…  相似文献   

6.
医学上认为,双胎妊娠是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并发症.最有效、最根本的应对策略就是降低双胎妊娠在ART妊娠者中的比率,预防性地对妊娠率较高、胚胎良好的年轻患者选择性地单胚胎移植,可显著减少双卵双胎的发生,达到预期目的.阻碍中国推广单胚胎移植的主要原因:1.ART是自费医疗,且较昂贵.2.中国晚婚晚育,高龄不孕女性较多.3.患者和医生对双胎妊娠围生期风险的认识和重视不足.ART也增加高风险的单绒毛膜性单卵双胎的发生率,甚至偶可诱发以往未曾发现的单绒毛膜性双卵双胎.对于单绒毛膜性的单卵双胎以及单绒毛膜性的双卵性双胎.还没有很好的应对策略.对双胎膜性予以早期诊断,以及对单绒毛膜性双胎进行早期围生医学干预,是ART中应对单卵双胎增加的唯一策略.  相似文献   

7.
双胎妊娠系高危妊娠 ,在妊娠期和分娩期并发症较多 ,对母儿双方均可造成严重危害 ,我们通过对 48例双胎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新生儿窒息率和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以降低孕期并发症 ,保障母亲安全。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文对我院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7月间 48例双胎妊娠进行分析 ,我院同期分娩 4889例 ,双胎妊娠0 98‰ ,孕妇年龄最大 33岁 ,最小 2 2岁 ,平均年龄 2 7 5岁 ,初产妇 39例 ,经产妇 9例。2 孕周与围生儿死亡  48例双胎妊娠中 ,<孕 37周分娩2 8例 ,早产率 5 8% ,≥孕 37周为 2 0例 ,占 42 % ,无过期妊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之一胎死亡的原因及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1年2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双胎妊娠一胎死亡的13例病例资料.结果 双胎一胎宫内死亡的发生率为3.89%,期待治疗时间最长的14+1周,最短当天就立即终止,平均分娩孕周为33周.无一例出现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胎胎输血综合征(TTTS)和大量蛋白尿发生率最高.结论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亡后可采取期待治疗,在严密监测存活胎儿宫内安危,积极处理母体合并症的条件下,根据发生死胎的时间决定采取措施,在早期发生的死胎对另一胎儿影响相对较小,晚期发生的应尽早终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对25例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的主要原因:脐带因素9例,双胎输血综合征8例,胎盘因素7例,不明原因4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17例,引产2例,失访1例。结论无严重妊娠并发症的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后,可在严密监护下行期待治疗至胎儿成熟,从而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当合并严重并发症时应及时终止妊娠。临床处理时既要防止死胎对活胎及母体的影响,又要兼顾活胎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10.
医学上认为,双胎妊娠是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并发症。最有效、最根本的应对策略就是降低双胎妊娠在ART妊娠者中的比率,预防性地对妊娠率较高、胚胎良好的年轻患者选择性地单胚胎移植,可显著减少双卵双胎的发生,达到预期目的。阻碍中国推广单胚胎移植的主要原因:①ART是自费医疗,且较昂贵。②中国晚婚晚育,高龄不孕女性较多。③患者和医生对双胎妊娠围生期风险的认识和重视不足。ART也增加高风险的单绒毛膜性单卵双胎的发生率,甚至偶可诱发以往未曾发现的单绒毛膜性双卵双胎。对于单绒毛膜性的单卵双胎以及单绒毛膜性的双卵性双胎,还没有很好的应对策略。对双胎膜性予以早期诊断,以及对单绒毛膜性双胎进行早期围生医学干预,是ART中应对单卵双胎增加的唯一策略。  相似文献   

11.
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 对25例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的主要原因:脐带因素9例,双胎输血综合征8例,胎盘因素7例,不明原因4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17例,引产2例,失访1例.结论 无严重妊娠并发症的双胎妊娠一胎儿宫内死亡后,可在严密监护下行期待治疗至胎儿成熟,从而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当合并严重并发症时应及时终止妊娠.临床处理时既要防止死胎对活胎及母体的影响,又要兼顾活胎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12.
张颖  林开清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2):2008-2010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宫内死亡的分娩时机及妊娠结局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医院双胎妊娠一胎死亡的病例共82例。结果:分为4组:按28周前发现死胎延长孕周至28~34周出生的(Ⅰ组)8例,无活胎出生后死亡;28周前发现死胎延长孕周至34周后出生的(Ⅱ组)11例,无活胎出生后死亡;28周后发现死胎在34周前终止妊娠的(Ⅲ组)32例,4例活胎出生后死亡;28周后发现死胎延至34周后出生的(Ⅳ组)31例,2例活胎出生后死亡。仅1例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结论:双胎妊娠一胎死亡后可采取期待治疗,在严密监测存活胎儿宫内安危,积极处理母体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条件下,尽量延长存活胎儿在宫内生长的时间,提高存活胎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住院分娩的24例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发生率为5.7%,单绒毛膜性(MC)双胎9例,双绒毛膜性(DC)双胎15例。一胎胎死宫内发生在早期5例,中期10例,晚期9例。期待治疗中,孕27周放弃治疗引产1例,孕29~34周终止妊娠8例,34~37周终止妊娠6例,37周终止妊娠9例。双绒毛膜性、孕早期发生一胎胎死宫内、孕34周后终止妊娠的围生儿病死率均低于单绒毛膜性、孕中、晚期发生一胎胎死宫内、小于孕34周终止妊娠的患者;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对母亲的凝血功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感染风险无明显影响。结论在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孕妇中,绒毛膜性、死胎发生的时间、终止妊娠的时间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在孕早期B超了解绒毛膜性质,及早发现一胎胎死宫内的时间,加强孕期母儿监测,尽可能延长孕周,有利于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4.
单卵双胎是双胎妊娠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双卵双胎相比, 单卵双胎发生流产、胎儿畸形、胎死宫内、宫内生长受限及早产等风险均明显增加。单卵双胎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目前存在"两个模型"和"一个假说"理论, 即"合子分裂模型""胚胎膜融合模型"和"过度成熟配子"假说。辅助生殖技术与单卵双胎的发生密切相关。辅助生殖技术中的母体年龄、促排卵药物的应用、移植周期类型、胚胎培养时间、透明带操作、培养方式和培养液、遗传等均与单卵双胎的发生有关。本文对于单卵双胎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新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正>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CMA)双胎(简称单羊膜囊双胎)是双胎妊娠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罕见的单卵双胎妊娠,约占单卵双胎的1%~5%~([1])。尽管早在1612年就首次报道了MCMA双胎妊娠,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针对MCMA双胎诊治的专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孕妇200例,回顾性分析孕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孕妇的一般情况、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结果双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达67. 0%,尤其是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且辅助生殖的双胎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妊娠双胎发生率(P<0. 05)。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 12例,双胎之一胎死宫内6例。出生体质量不同一性双胎22例,其中围生儿死亡6例。结论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导致双胎妊娠发生率增加,使双胎围生儿结局改善的关键是预防和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单绒毛膜双胎围生结局不良,应加强孕期干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院7年来106例双胎中7例孕中、晚期一胎宫内死亡的病例进行了分析,单绒毛膜双胎一胎死亡的危险性比双绒毛膜高4.6倍。主要死因与双胎输血综合征、妊高征、畸形、脐带因素有关。双胎之一宫内死亡后对母体影响不大,对存活儿的影响,主要是早产带来的危险。对单绒毛膜双胎有双胎输血综合征的存活儿影响较大。处理:如胎龄小,胎儿不成熟,应保守治疗。如胎肺成熟应及时终止妊娠。在双胎之一宫内死亡前,加强产前检查,积极防治妊高征。早期发现双胎输血综合征并给予积极治疗,是提高双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1998年1月~2005年12月104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孕周、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两组第1胎儿分娩新生儿窒息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胎儿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9.
372例双胎妊娠分娩产妇临床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庆云 《中国医院统计》2007,14(1):51-52,55
目的 了解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1996-2005年10年中372例双胎妊娠与同期单胎妊娠2411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占1.52%,双胎妊娠产妇的早产、胎儿异常、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于单胎妊娠;围产儿并发症中新生儿死亡、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高于单胎妊娠的围产儿;第2胎围产儿病死率高;双胎妊娠分娩方式手术率高。结论 加强双胎围产期监护,掌握好两胎儿分娩间隔时间,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降低母体并发症及双胎围产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1998年1月~2005年12月104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孕周、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两组第1胎儿分娩新生儿窒息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胎儿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