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胃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胃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及慢性良性胃病患者(P<0.05);Ⅲ-Ⅳ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I-II期患者(P<0.05);低度分化者较中度分化者SIL-2R水平明显升高(P<0.01);贲门癌患者SIL-2R水平较胃窦(体)癌者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别(P>0.05);胃癌  相似文献   

2.
近年发现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多种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均明显升高。本文采用ELISA法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清sIL-2R水平,以了解其在该组患儿中的变化及其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①AL组:1997年6月~1998年4月住院患儿60例,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8.68±4.09(9.5~15)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9例,初治13例,复发7例,缓解期巩固治疗9例。发病期患儿中,标危型17例,高危型3例,经化疗完全缓解10例,死亡3例。急性非淋…  相似文献   

3.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胃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胃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及慢性良性胃病患者(P<0.05);Ⅲ-Ⅳ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低度分化者较中度分化者sIL-2R水平明显升高(P<001);贲门癌患者sIL-2R水平较胃窦(体)癌者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别(P>0.05);胃癌根治术后一周血清sIL-2R水平较术前升高(P<0.01),术后二周血清sIL-2R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血清sIL-2R测定可作为胃癌患者病情判断、观察疗效及估价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1例HIV感染者、2例AIDS病人血清中SIL-2R含量,结果显示:HIV感染者组sIL-2R含量为583±148U/ml,AIDS病有组sIL-2R含量为1340±170U/ml,较正常对照组253±95U/nl有显著性差异,而且AIDS病人组与HIV感染者之者间差异明显,提示sIL-2R含量与HIV的入侵、HIV感染后病情的进展有密切相关,sIL-2R在预测AIDS的发生、及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 ,它与白细胞介素 2 (IL 2 )介导的免疫反应以及一些疾病的病情密切相关。我们测定了 3 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sIL 2R水平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1.对象 :3 1例患者均经临床、组织活检、免疫组化等检查确诊。男性 19例 ,女性 12例 ,年龄 14~ 76岁 ,平均年龄 5 5 .6岁。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NHL) 2 7例 ,霍奇金病 (HD ) 4例 ,按AnnArbor分期法分为 :Ⅰ期 5例 ,Ⅱ期 5例 ,Ⅲ期 6例 ,Ⅳ期 15例。有症状组 10例 ,有发热、盗汗、贫血及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5例病人化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浓度,结果:化疗前sIL-2R血清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治疗后2个月(P<0.05)。随病情好转细胞免疫功能逐渐恢复,血清siL-2R亦随之趋于正常。可见测定血清sIL-2R浓度,可为肺结核的诊断与病情监测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3受体与急性白血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血清可溶性Fas配体(sFasL)和可溶性Fas受体(sEas)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3例CHF患者(CHF组,心功能Ⅱ-Ⅳ级,NYHA)血清sFasL和sFas浓度,并与18例心功能Ⅰ级(NYHA)组比较。结果 CHF与心功能Ⅰ级间sFasL浓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31.50±84.50(心功能Ⅱ级216.50±96.00,Ⅲ级226.80±85.70,Ⅳ级244.00±73.00)vs217.50±89.00pg/mL,P>0.05]。而CHF组血清sFas浓度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组[1353.30±507.71(心功能Ⅱ级1154.85±371.20,Ⅲ级1412.88±493.62,Ⅳ级1875.67±806.10)vs983.11±461.26pg/mL,P<0.05]。结论 血清sFasL与CHF无相关性。而血清sFas与CHF存在显著相关性。且sFas浓度增高的程度与CHF的严重程度相平行,sFas浓度增高可能在CHF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改变,及其在诊断、病情演变和预后判定中的意义。本文作者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1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sIL-2R水平(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80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L-2R分别为907.9±254.0u/ml和795.7±198.2u/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P<0.01);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黄疸期血清sIL-2R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间血清sIL-2R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L-2R水平均明显增高,其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免疫功能状态、肝细胞损伤及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或糖耐量异常(IGT)时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与血脂、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40例ACS患者分为3组,单纯ACS组,ACS合并T2DM组,AGT组,并以16例正常者作为对照测定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血清脂联素(APN)、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IR).结果:ACS合并T2DM组、合并IGT组、单纯ACS组的APN水平均明显低于NC组(P均<0.01),且合并T2DM组的APN水平也明显低于单纯ACS组(P<0.01),合并T2DM组与合并IGT组间APN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合并IGT组与单纯ACS组间亦无明显差异;校正FBG、FINS和IR后,APN与LDL-C负相关(γ=-0.322,P<0.05),与HDL-C正相关(γ=0.330,P<0.05),校正TG、HDL-C、LDL-C后,APN与FBG、FINS、IR负相关(γ分别为-0.270,-0.238,-0.257,P均<0.05).结论:APN与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可溶性Fas受体的水平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可溶性Fas(sFas)受体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浆sFas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难治复发患者sFas含量(ANLL9.69±3.51μg/L; n=8,ALL7.14±2.18μg/L; n=7)显著高于( P<0.01)正常对照(3.49±2.36μg/L)和CR组(ANLL4.23±1. 98μg/L;n=8,ALL 3.72±0.72μg/L; n=7)。 ANLL与 ALL患者 sFas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5)。结论:初步提示血浆sFas水平升高与急性白血病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MMP-2和MMP-9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通过对141例ACS(其中急性心肌梗死9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3例)患者,与4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和40例冠状动脉正常(NCA)患者作对照,测定血清中MMP-2、MMP-9的浓度,同时对急诊PCI术者在术后1周再次测血浆中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与NCA组及SAP组比较,ACS组中MMP-2、MMP-9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1周病情稳定后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相比,双支及三支病变的患者血清中MMP-2、MMP-9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MP-2、MMP-9可作为反映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并有助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5.
应用酶标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30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心房颤动12例、室性早搏9例、房性早搏9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以32例不伴心律失常的心脏病患者作对照,并与30例正常人作比较。三组血清SIL-2R水平分别为370.1±181.8,184.5±96.5,79.1±27.4u/ml,心律失常组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均<0.001);对照组SIL-2R水平亦高于正常组(P<0.001);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清SIL-2R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心律失常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SIL-2R可作为衡量心律失常患者的细胞免疫活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变化。方法:将142名老年患者分为ACS组和对照组,进行PWV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BG)、血压和体重指数(BMI)的测量,用聚类分层法对不同PWV及各危险因素分层下两组中PWV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S组PWV在小于1550cm/s亚层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1550-1850cm/s和大于1850cm/s亚层中的检出率则高于对照组(P〈0.01),PWV是ACS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危险因子。结论:PWV可以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同步联检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血中10种蛋白标志物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蛋白芯片技术联检经冠脉造影及临床表现证实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4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50例)及正常对照组50例血清或血浆中10种蛋白标志物水平,选择其中3种蛋白标志物与经典的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吸附实验(ELISA法)对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CD40L(sCD40L)、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中内皮素-1(ET-1)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中H-FABP、cTnI含量明显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RP与IL-6和sCD40L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MMP-9之间的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CRP与IL-6显著正相关(r=0.961,P<0.01);sCD40L与sVCAM-1显著正相关(r=0.644,P<0.01), sCD40L与MMP-9无相关性(r=0.158,P>0.05)。采用蛋白芯片法与ELISA法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中的3种蛋白标志物,结果显示H-FABP、sCD401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MMP-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血管蛋白芯片技术不失为一种综合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蛋白标志物的有力工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中10种蛋白标志物水平异常,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水平的标志物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NSTE-ACS的中高危患者95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试验组(n=48)和对照组(72=47),均于入选后72h内接受早期PCI治疗。比较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PCI前后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术后12h血清肌钙蛋白(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以及30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分别入选了47例和44例患者。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应用替罗非班后PCI术前病变血管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的比率高于对照组(61.7%VS47.7N,P〈O.05),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试验组较对照组高(95.7%VS88.6%),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术后试验组cTNT和CK-MB升高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10.6%VS20.5%,P〈0.05)。两组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以及30d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提高PCI术前病变血管前向血流,并减少PCI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病人76例,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水平,并观察病人住院期间和随访30d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76例ACS病人中,血清cTnI值增高(≥0.16ng/mL)者32例,在30d随访中cTnI增高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P<0.05)。结论血清cTnI值增高是ACS病人预后预测因素,并且是ACS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牛磺酸跨红细胞膜转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2 1例ACS患者 (ACS组 ) ,其中包括 1 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 ,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1 4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 ) ,取静脉抗凝血 ,分离纯化红细胞 ,分别测定血浆、红细胞牛磺酸浓度 ,并测定3 H标记的牛磺酸跨红细胞膜转运。  结果 :ACS组血浆牛磺酸含量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而红细胞内牛磺酸含量较对照组降低了 36 % (P<0 0 1 )。ACS组牛磺酸跨红细胞膜转运能力下降 ,其最大速率 (Vmax)降低了 30 % (P <0 0 1 ) ,转运米氏常数 (Km)增加了 75% (P <0 0 1 ) ;红细胞牛磺酸含量、牛磺酸转运Vmax、Km在UA者与AMI者间均无显著差异 ,且与AMI患者CK峰值无明显相关。  结论 :ACS患者存在牛磺酸跨红细胞膜转运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