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高原地区存在低温、低氧等特殊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症状重,发展快,且机体对液体复苏耐受性差,死亡率高。本文从休克复苏的液体及药物的选择,并针对高原地区不同人群液体复苏剂量及速度进行概述。高原由于氧分压低(海拔4000m约为海平面的61%)、气候干燥寒冷、紫外线强等原因[1],高原移居  相似文献   

2.
平原人长期移居高原,重返平原居住后,会产生"脱适应反应"或称"低原反应"。在医学上也称"醉氧症"。人体进入高原,在长时间低氧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机体各系统将发生功能或结构改变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返回平原后人体原有的相对平衡状态受到冲击和破坏,机体对原来高原的适应成为过去,就会逐渐地解脱或消退,机体又重新调节,产生一些  相似文献   

3.
高海拔(≥3000m)低大气压环境对机体的生理影响主要在于其低压性低氧(hypo-barichypoxia),低气压本身的影响不明显。高海拔低氧对机体的影响较为复杂,主要取决于低氧刺激发生的急缓、持续的时间及海拔高度。一般根据低氧刺激发生的急援与持续的时间将低氧分为:一、急性低氧(Acutehypoxia):短时急速曝露于低氧环境,从数秒钟、数小时以至数天。如乘坐飞机进入高原或低氧实验属此类。H、慢性低氧(ChroniCHyp0Xis):逐渐加剧低氧曝露,持续数天以至长期低氧。它包括旅居或移居于高原,长期或世代(Gener-ations)居住于高原等…  相似文献   

4.
创伤休克并ARDS患者初诊救治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宝君  张洪林  史计月  张爱民  安静 《河北医药》2006,28(11):1036-1037
目的 了解创伤休克患者初诊救治期治疗措施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相关因素,提高创伤休克早期救治水平,以降低ARDS的发病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间经治的重度创伤休克患者663例为对象,用SPSS11.0统计软件作Logistic回归,筛选和分析创伤休克初诊救治期治疗措施与并发ARDS的相关因素.结果 663例重度创伤休克患者中43例术后36 h内确诊 ARDS,筛选出呼吸道管理、低氧血症持续时间、低血压持续时间、早期镇痛与大量输血等初诊救治致ARDS发生相关的致病高危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5.914、104.302、84.528、11.021和5.814.结论 重度创伤休克初诊治疗中呼吸管理不到位、持续低氧血症与低血压等是术后并发ARDS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限制性液体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及对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 6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为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液体输液量、复苏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尿毒血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的NO、ET及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复苏后,观察组的输入液体量、PT、APT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尿毒血症发生率、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有效调动患者机体凝血机制以及其他代偿机制,有利于重要脏器血流灌注的维持,有效降低血清NO、ET、及cTnT水平,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创伤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又称休克肺,是一种继发性的以急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常出现在创伤、休克、大手术和创伤感染伤员的治疗过程中。近年来由于对这一综合征警惕性的提高,加上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不少病例得以及时确诊,故其发病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7.
<正>1 ARDS的发病机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原称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如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大手术等过程中继发的一种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肺循环障碍性呼吸衰竭。临床特点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  相似文献   

8.
邓滨  姚武  马吉意  胡巍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854-1855
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创伤性休克、严重胸外伤、重型脑外伤等危症引起的低氧血症,而低氧血症往往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病情恶化。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在临床上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而常规的给氧往往不能纠正,高压氧治疗存在着一些禁忌,不能早期应用于各种危症的抢救。我院自2004年1月应用高氧医用液体治疗仪对各种危症患者早期静脉输注高氧液,有效纠正低氧血症,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创伤后胃肠营养支持和营养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阁  刘金霞 《河北医药》2003,25(8):633-633
创伤不仅可造成身体局部的损伤 ,如出血、骨折、组织缺损等 ,还可造成身体内部一系列的应激性反应 ,出现全身代谢紊乱 ,对能量、蛋白质的需求量明显增加[1 ] ,应激反应还可造成神经体液调节与内分泌平衡失调 ,使胃粘膜缺血与胃酸增加[2 ] ;严重创伤引起的休克、酸中毒等代谢紊乱使胃肠粘膜上皮组织表面HCO3浓度下降 ,粘膜的碳酸氢盐屏障作用减弱 ,造成胃粘膜损伤 ,同时低氧血症、低血压减少了胃粘膜的氧供应 ,加重了胃粘膜病变。营养支持可以提高机体对创伤的耐受力 ,预防感染 ,促进愈合 ,而早期肠道喂养能显著改善内脏的血液灌流 ,降低创…  相似文献   

10.
海拔4300m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性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海拔 4 30 0m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青年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睾酮 (T)及雌二醇 (E2 )。结果显示 :高原世居藏族青年较移居汉族青年T增高非常显著 (P <0 0 1 ) ,E2 增高显著 (P <0 0 5)。笔者认为 ,高原世居藏族性激素水平明显高于移居汉族 ,这可能是他们取得对高原低氧的最佳适应模式 ,对氧的利用更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1.
水通道蛋白在急性肺损伤中的表达及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珊珊  赵光瑜  王忠慧 《河北医药》2011,33(16):2498-2500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可由严重感染、中毒、创伤、休克和误吸等多种原因引起。其实质是一个炎性反应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综合征,机体在受到严重打击后多种炎性细胞的激活和一系列炎性介质的释放,进一步造成机体的损伤,同时激活更多的炎性细胞,释放更多的炎性介质或细胞因子,形成炎症瀑布效应,使机体损害信号进一步放大和加强,其中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就是肺脏,临床表现为顽固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在玉树海拔4520m灾后重建人员中最常见的"高原头痛"及与高原睡眠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高原头痛按国际头痛协会标准结合高原发病特点加以判定,高原睡眠按国际统一的睡眠检测及判定方法。同时测定动脉血氧饱和度。结果在调查的1680名工人中,806名符合高原头痛诊断,发生率为48%。头痛程度与动脉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脑脊髓液压力增高,睡眠监测1期及2期非快眼动睡眠明显延长,而3+4期非快眼动睡眠则明显缩短,处于浅睡眠并有明显的睡眠低氧血症。结论高原头痛与低氧血症及颅内压增高有关,与高原睡眠障碍关系密切,故防治应从提高机体高原整体习服能力及改善高原睡眠同时着手。  相似文献   

13.
<正>腹部手术后,常因创伤、失血、麻醉药物等作用而导致低氧血症和器官功能障碍[1]。吸氧能迅速提高动脉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缺氧状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腹部手术后行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14.
甲、动脉血压的适应性演变人进入以低氧为主要特征的高原环境以后,机体即开始经历着一个复杂和微妙的调节过程。力求机体的代谢活动在新的基点上达到内外环境的新平衡。在适应过程中,血压演变较为复杂。影响血压演变之因素颇多,诸如海拔高低、世居或移居、地区的不同,以及个体适应能力差别  相似文献   

15.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科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其救治原则是尽快经静脉补充液体进行复苏.然而,近年研究表明,在休克活动性出血控制前积极、大量的液体复苏可能会增加出血量,严重扰乱机体内环境、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进而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1].本组资料分为充分液体复苏组(A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B组)两组进行观察,探讨对存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线粒体与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涛  李立萍  张建新 《河北医药》2007,29(4):367-369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后,出现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导致的肺水肿和肺不张为病理特征的一种肺部炎症与通透性增加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1].  相似文献   

17.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ALI/ARDS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平圣  陶冬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753-2754
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由严重创伤、感染、休克、脓毒血症等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危重病症。以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顽固性低氧血症及胸部X线显示双肺弥漫性浸润为特征。  相似文献   

18.
西地那非应用于高原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生理的作用及其用于防治高原肺动脉高压、高原肺水肿、高原低氧血症,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1973~1980年综合科学考察规划——人类高山生理专题》中,要求对西藏高原世居和移居居民的有关生理常值进行调查研究,以保障高原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更好地为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服务。高原上的居民由于在低氧环境下,机体的生理状态发生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在血象方面,表现为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  相似文献   

20.
胸部创伤在平时和战时均是较常见的损伤之一,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头部损伤和肢体损伤.而居于第三位。创伤后易引起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出现低氧血症、低血压、甚至休克,严重的胸部创伤有时可以迅速危及病人生命。本人就我院1994-01~2004-05间收治的984例胸部创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胸部创伤的救治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