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大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参考依据.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自编的学生个人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对天津市区出生的在校大学生中独生(男102人,女71人),非独生(男106人,女82人)子女进行了测查.结果独生与非独生子的各分量表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独生女的内外向(E)和掩饰性(L)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女(P<0.05),其余分量表分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城市大学生中独生女的个性较非独生女趋于内向且较少掩饰,即在社会行为中比较天真、幼稚.若从总体上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两群体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合肥市城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UCLA孤独量表、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对合肥市3所中学共2 96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自评抑郁检出率为39.51%,其中独生子女抑郁检出率(37.14%)低于非独生子女(42.01%);独生子女的抑郁评分(47.11±8.14)低于非独生子女(47.75±8.48),两者的抑郁评分均高于全国正常人群常模(41.88±10.57)。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孤独感、自尊程度和主观幸福感是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抑郁的3个主要因素,其中父母离异是非独生男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学习压力对独生子女尤其是女生的抑郁程度影响较大。结论中学生中独生和非独生子女普遍存在抑郁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自信是人的个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个体整个个性的健全发展,而自我评价是其表现的一个方面。由于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环境、就业情况、社会舆论等因素与普通高中学生不同,可能使其在自我评价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本研究试图分析宝山区职业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自我评价水平和存在的差异及其与家庭情况的相关性,为提高高中学生自信度提出相应措施。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考虑地理位置、性别等因素,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宝山区5所职业高中和5所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2 132人。其中职业高中学生1 002人,高一495人,高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为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家长问卷)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武汉市4所小学1 503名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6%。自我意识各维度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显示,合群、焦虑、行为和幸福满足的高自我意识是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保护因素。结论高自我意识可以抑制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高自我意识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5.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为中等专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SPM-CR)、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父母教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547名中专生进行测试.结果独生子女的推理能力得分远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人格特征上,独生子女的L维度低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他人格因子差异无显著性;父母养育方式上,独生子女的F1(情感温暖、理解),F3(过分干涉),M1(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结论独生子女推理能力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不如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较多,母亲的过分保护较非独生子女明显.  相似文献   

6.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林 《中国校医》1996,10(5):321-323
本文应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南宁市126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状况基本无差别(仅身高独生高于非独生,P<0.05),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家教类型亦无差别,均多为放任型、粗暴型。溺爱型和混合型,影响儿童健康的因素与其健康状况间存在相关关系(r=0.4315)。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儿童的年龄、母亲的职业及其文化程度、是否独生等。反映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是营养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中学生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特点,探讨行为与情绪反应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核查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北京市6所中学2 87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而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而问题行为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生.女生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初中生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高中生,但消极情绪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生.关心、体贴别人最能预测积极情绪,破坏自己的东西最能预测消极情绪,撒谎或骗人最能预测生活满意度.结论 中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存在一定的关系,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和应对方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琴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69-570
目的探讨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和应对方式的差异及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身体自尊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8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身体自我的各分量表得分有显著的专业主效应,身体自我价值感存在专业和性别交互作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性别主效应。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专业主效应,解决问题有专业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求助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身体自我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结论体育锻炼经历既对身体自我和应对方式有积极影响,又影响身体自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16PF人格问卷、EPQ人格问卷、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应对量表,对中医专业1996级新生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心理状况比较。结果;EPQ及应对量表测试的各项因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无明显差异;16PF人格问卷的E(恃强世)特征非独生子女明显高于独生子女,F(兴奋性)、I(敏感性)、M(幻想性)、N(世故性)均值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SCL-90测试焦虑项均值独生子女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强迫、抑郁项均值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及全国常模。结论:应广泛注意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独生与非独生女大学生的性相关行为及态度状况.方法 在湖北省武汉市,按学校类型、专业类型(文、理、医、艺术)、年级等特征进行随机整群抽样.共发放507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76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95%.对调查对象进行匿名自填式同卷调查.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独生女大学生对性相关行为的态度更趋向于赞成,恋爱、与异性接吻拥抱、同性恋及性交等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P<0.01);而手淫的发生率则是非独生女大学生高于独生女大学生(P<0.01).结论 独生与非独生女大学生对性相关行为的态度和行为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05年北京市与河北省城市中学生饮食行为现状及差异,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北京市和河北省中学生共18 259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大量喝软饮料、吃甜点和西式快餐等不健康饮食行为的报告率高于河北省中学生;而每天吃早餐、经常喝牛奶等健康饮食行为的报告率也高于河北省中学生.母亲文化程度越高,中学生健康与不健康饮食行为的报告率越高.河北省初中生饮食存在的问题多于高中生,北京市初、高中生饮食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较多.应结合中学生的特征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健康饮食的全民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饮食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饮食行为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通过北京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北京市西城区2 00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中学生每天喝饮料、每天吃甜点、每天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偏食等非健康饮食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17.94%,30.77%,7.08%,7.73%,9.42%,41.49%.每天吃水果、每天吃蔬菜、经常吃早餐、经常喝牛奶等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分别为69.90%,85.30%,88.18%,69.48%.饮食相关行为受性别、学习阶段、学习成绩、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等因素影响.结论 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成年期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杭州市中学生对自杀的态度,为中学生自杀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在杭州市10所中学随机抽取了1250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在杭州市10个社区随机选取980名成年人作为对照,采用自杀态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17.6%的中学生对自杀行为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而且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对自杀行为的肯定或理解程度也随之增加;只有13.8%的成年人肯定或理解自杀行为;中学生对自杀者及自杀者家属的肯定或理解程度也远远高于成年人.结论 青少年的高自杀率与其对自杀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提示预防青少年自杀时要重视态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以湖南省1490名在校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青少年行为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学生学校情景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总体上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中学生各类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和学校情景大部分因子呈显著相关,提示家庭环境和学校情景是中学生各类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中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不良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社会比较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社会比较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重庆市某中学392名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和学业成绩。结果不同学业成绩水平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业成绩优异中学生更倾向于上行认同、平行认同的比较方式,而学业成绩较差中学生更倾向于上行对比、下行认同的比较方式。中学生更倾向于作出认同反应,且偏好反映在上行、平行和下行方向上。性别因素在社会比较倾向和具体比较方式上的选择主效应不显著;年级因素在社会比较倾向和某些具体比较方式上主效应显著,表现为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和对上行认同、平行认同、下行认同的选择随年级上升而趋于降低。结论中学生的社会比较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特定对应关系,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关系与中学生性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4配比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16例病例及864例对照的相关资料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是否与家庭成员在一起无所谓”、“我希望我不是我家庭的一位成员”及“我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陌生人”是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210、1.316和1.291。结论有“是否与家庭成员在一起无所谓”、“我希望我不是我的家庭的一位成员”及“我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陌生人”,等感觉的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为预防控制伤害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北京市选取初一至高三学生共13697人,匿名填写《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结果北京市中学生9.3%报告经常步行违规,42.1%骑车违规;5.5%曾在非安全场所游泳,5.9%曾在非安全场所滑冰;11.5%报告曾随身携带刀棍等危险品,22.4%曾与他人打架;与跌坠等相关的伤害行为较常见,误服药物、中毒、电器、爆炸伤等相关危险行为有一定发生率。不同年龄、性别和学校类型的学生伤害发生率不同。结论中学生是各类伤害相关危险行为高发人群。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工读生与普通生反应抑制能力的差异,探讨影响工读生过多攻击行为的因素。方法采用4项反应抑制任务,以某普通初中同龄初中男生38名作为对照与上海某工读学校工读男生36名为被试进行比较。结果工读学生在警戒作业、持续操作、动机竞争、Go/no-go任务4项任务中的错误次数高于同龄初中生。同龄初中生与工读学生的反应抑制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工读生的辨别力与敏感性低于普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工读学生反应抑制能力可能存在缺陷,且执行功能低于普通生。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北京市昌平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0所中学63个班级2 195名学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该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普遍存在。在过去7 d里,每天中等强度锻炼不足0.5 h的占90.0%,每天活动不足1 h的占81.4%,每天看电视≥2 h的占50.1%,吃过西式快餐的占37.3%,每天玩电子游戏≥4 h的占25.1%等;在过去30 d里,在楼梯上追跑打闹推搡的占41.0%,控制食物摄入或吃低脂食物的占33.1%,骑车带人的占21.5%,醉酒的占19.0%,现在吸烟的占16.3%等;在过去1年里,玩滚轴溜冰滑板车等不戴保护装备的占27.9%,翻栏杆、墙头、校门等障碍物的占6.4%,有意伤害自己的占16.1%,曾受到严重伤害的占15.0%,看色情书籍和音像制品的占14.7%,重度饮酒的占14.60%,考虑过自杀的占13.7%等。第1次喝酒时≤13岁的占35.6%,尝试吸烟的占33.4%,网络成瘾的占14.50%;第1次吸完一整支烟时≤13岁的占12.8%,有性行为的占4.7%,被迫性行为的占2.4%等。结论影响该区中学生健康的原因呈多方面,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较为严重,应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