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气管内吸痰致气道粘膜损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气管内吸痰导致粘膜损伤的原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将48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实验组采取改进后的吸痰护理,对照组采取传统吸痰护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吸痰后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P<0.05。结论改进后吸痰护理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发生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卢婉娴 《广东医学》2005,26(10):1448-1449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堵塞的原因,寻求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过去3年215例人工气道发生9例堵塞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气道干燥,不能做到有效吸痰,呼吸道黏膜的损伤,肺部感染是造成人工气道堵塞的主要原因。结论严格、有效的气道管理可以减少人工气道堵塞的发生。经有效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浅层吸痰法在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气道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探寻更为适合的吸痰方法. 方法 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吸痰及浅层吸痰方法,对呼吸机肺炎发生率及气管黏膜损伤进行比较. 结果 常规吸痰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例数较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浅层吸痰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浅层吸痰法可以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疗效,减低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质量,是建立了人工气道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性化的吸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在急诊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ICU收治的76例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吸痰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研究组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总量和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以及黏膜损伤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吸痰总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aO2、PaO2水平均高于吸痰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CO2水平均低于吸痰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均高于吸痰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和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可提高吸痰总量,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置人工气道后的吸痰方法,有效提高呼吸道的护理质量.方法:充分使气道温化湿化,加强无菌操作,操作轻柔.结果:通过对57例呼吸功能障碍或气道损伤后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有效吸痰护理,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不当的吸痰会加重患者气道的损伤,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机会.通过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科学的护理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呼吸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4%碳酸氢钠与0.2%甲硝唑注射液交替精密持续气道湿化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将68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1.4%碳酸氢钠与0.2%甲硝唑交替用静推泵精密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用静推泵精密持续气道湿化,对比2组的痰液黏稠度、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状况、肺部听诊情况、肺部厌氧菌及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痰液黏稠度73.58%,吸痰次数(76.26±2.53)次,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5.16%,肺部听诊啰音阳性率18.81%,厌氧菌的感染发生率8.04%,真菌感染发生率10.47%,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为(96.38±2.23)%,高于对照组的(92.38±2.18)%(P〈0.05)。结论采用1.4%碳酸氢钠与0.2%甲硝唑注射液交替精密持续气道湿化使痰液易抽吸,减少吸痰次数及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情况,改善氧合,有效地减少呼吸道厌氧菌及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李鸥  周丽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862-4863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不能有效的咳嗽、咳痰,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防止肺不张等并发症,最重要的护理措施为湿化、吸痰。吸痰是借助机械装置的负压来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气体交换,并可留取痰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吸痰通常是指吸除人工气道内的痰液,但完整的吸痰应包括吸除鼻腔和口腔内的分泌物。通过鼻腔吸痰时易引起疼痛、损伤鼻咽部黏膜,故吸痰时应动作轻柔,熟悉鼻咽部解剖,可于患者吸气相时插入吸痰管,尽量减少损伤。1吸痰管选择一般可用一次性吸痰管(塑料或防静电塑料吸痰管),也可用橡胶导尿管。吸痰管硬度应适中,过软易被负压吸扁而影响吸引,过硬则易损伤气管黏膜。吸痰管的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l/2,吸痰管过粗会影响患者通气,过细则吸痰不畅,成人一般以10号~12号吸痰管为宜。吸痰管远端除了直开口之外还应有侧孔,以减少负压过大损伤黏膜。吸痰管长度应为40cm~50cm,太短不利于气道深部痰液的引流。吸痰时机:吸痰时机的判断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痰液溢出或听到痰鸣音,患者烦躁不安,脉率和呼吸频率加快,应及时吸痰。呼吸机的吸气峰压增加,患者出现咳嗽症状,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应及时吸痰。当...  相似文献   

8.
张立国  胡玲红  刘增辉 《重庆医学》2015,(28):3989-3991
目的:对比纤维支气管境吸痰与传统吸痰方法对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纳入3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吸痰方式不同分两组,观察比较两组7 d 内痰咳痰黏稠度、黏膜损伤程度、体温及白细胞、降钙素原(PCT )的变化。结果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咳痰黏稠度、气道黏膜损伤情况、体温及白细胞计数、PCT 等观察指标结果明显好于传统组(P<0.05)。结论纤支镜吸痰是一种先进、可行的方法,较传统吸痰降低肺部感染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性机械通气的患者54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分析探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于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情况。结果通过我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我54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气道黏膜损伤、2例患者发生支气管痉挛、1例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其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4.81%。结论对于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能有效预防和降低院内较差感染的发生,预防因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同时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操作简单、设备简化,能有效减少每次吸痰操作所用的时间,提高护理服务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张楠  王志强  张岚  孙玫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1):1333-1336
目的 对比密闭气道和改进密闭气道吸痰技术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7例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重症肺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9例和对照组8例。患者均采取按需吸痰的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吸痰法,观察组给予试验改进的密闭气道吸痰技术,带管期间每天记录患者的第一次吸痰的情况。检测患者安全性指标:能否耐受,吸痰前及吸痰后的即刻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有无气道黏膜损伤;效果指标:单次吸痰量,24 h吸痰次数及痰液总量,吸痰彻底情况;预后指标:气管插管时间,ICU入住时间。结果 共记录121例次吸痰情况,其中对照组57例次,观察组64例次。两组患者吸痰前及吸痰后HR、MAP、SpO2及吸痰耐受性、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吸痰总量和痰鸣音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次吸痰量高于对照组,24 h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气管插管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进密闭气道吸痰技术安全性稳定,效果好,同时减少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少了患者因吸痰操作而增加的恐惧感,达到了护患均满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并对比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116例重症监护室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对1周后2组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吸痰次数及护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日均吸痰次数与日均护理用时均低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广东省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输液泵控制输液器滴速进行气道持续湿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湿化满意度分别为88%(21/24)、54% (1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效果好,可缩短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杨晓容 《四川医学》2011,32(4):610-612
目的了解人工气道患者采用3种不同湿化方法的湿化效果。方法将9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输液泵法),实验组B采用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滴注湿化(精密输液器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气管内滴注湿化(传统法),比较3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粘膜出血、血氧饱和度、带管天数、吸痰次数、经济成本。结果实验组A和实验组B的各项指标中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粘膜出血、血氧饱和度(%)、带管时间(d)、吸痰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经济成本高于实验组B、对照组(P〈0.01),实验组B经济成本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3种湿化方法中精密输液器法的湿化效果较好,操作简便,经济实惠,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人工气道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与护理。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建立人工气道并进行护理干预后,6例患者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35例拔除气管套管,占79.55%;3例发生肺部感染,占6.82%。所有患者GCS评分均〉9分,平均分为12.8分。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快建立人工气道并进行护理干预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对比机械辅助通气患者行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监护室2010年10月~2012年5月入选的行机械通气的98例患者资料,单盲分为A(50例)、B(48例)两组,A组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滴人气道湿化,B组采用注射器间歇气道灌注湿化,辅助通气3d后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并对比辅助通气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T作量。结果①A组患者通气3d后痰液较之B组稀薄,且PaO2、SpO2指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次数、痰痂形成例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均低于B组,且痰痂形成率与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组患者通气时间、吸痰次数均高于A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滴人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气道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具备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8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人工鼻组和常规呼吸机湿化罐组。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的黏稠度,比较两组湿化效果。结果:Ⅰ度(稀痰)痰液病例在人工鼻组为66.67%,在湿化灌组为27.78%,人工鼻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湿化灌组(P<0.01)。结论:人工鼻能有效地保证呼吸道湿度、温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无创通气时,行气管内留置吸痰管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两组均进行无创通气,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经口或经鼻插入吸痰管吸痰,观察组的患者从鼻腔插入留置吸痰管固定在鼻翼上,吸痰管末端从面罩中穿出,按需吸痰,常规向吸痰管内滴入气道湿化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好、病死率低,使用有创通气的比例小,带呼吸机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无创通气的患者,可以采用气管内留置吸痰管的方式按需吸痰,患者痛苦小、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自制外固定套在气管切开术后吸氧及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气管切开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未采用自制外固定套的方法对持续气道湿化进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采用自制外固定套的方法对持续气道湿化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舒适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舒适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外固定套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能有效地使氧疗及气道湿化得到保证,并且有防尘的作用,护士工作量也得到减轻。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的气道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院收治老年颅脑损伤患者52例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术后持续滴入湿化气道护理的26例资料为观察组,间断雾化湿化气道护理的26例资料为对照组,护理后统计两组患者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碱剩余和肺部感染情况,最后讨论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氧气分压(74.5±4.8),二氧化碳分压(37.2±3.3),碱剩余(1.5±1.2),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资料(P〈0.05),另外,观察组有6例出现肺部感染情况(23.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给予氧气面罩吸氧基础上采取持续滴入湿化气道护理方法具有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