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家野两型疫源地七种主要蚤类传播鼠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云南存在家、野两型鼠疫自然疫源地.两型疫源地的媒介过去一直未得到实验室证实.本研究应用动物模型及膜饲养方法对云南两型疫源地的七种主要蚤种,以各自疫源地强毒鼠疫菌株和相应宿主动物进行了感染率、集群传疫率、媒介效能、媒介指数、感染和非感染蚤的生存期限以及对人的嗜血性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最适温湿度条件下,研究了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主要蚤类特新蚤指名亚种、棕形额蚤和方叶栉眼蚤传播鼠疫的媒介效能和感染鼠疫菌后跳蚤的寿命。结果表明:三种蚤媒介效能分别为0.334、0.067和0;感染蚤平均寿命分别为11.7、25.2和44.1天。分析认为特新蚤指名亚种是野鼠鼠疫的主要媒介,棕形额蚤为次要媒介,而方叶栉眼蚤不能形成菌栓,在传播鼠疫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意义。野鼠鼠疫很少累及家鼠鼠群,并缺乏有效的家鼠媒介蚤,难于造成家鼠鼠疫流行,是至今未波及人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野鼠型疫自然疫源地蚤类生态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研究云南省野鼠型自然疫源地蚤类组成、优势蚤种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方法:选择云南省剑川野鼠型自然疫源地的室内及室外农耕区进行小兽体表寄生蚤类调查。小兽与蚤类采集、标本制作和分类鉴定按常规方法进行。空间分布用4种分布型指数测定。结果:从所捕获的718只小兽体表采获蚤类昆虫749只,经分类鉴定,隶属3科、8属、8种。褐家鼠是室内生境的主要小兽,齐氏姬鼠和大绒鼠是室外农耕地生境的主要小兽。室内生境  相似文献   

5.
6.
梁云 《医学动物防制》1999,15(3):158-160
<正> 云南西北部历史上曾有过大疫流行的记载,1974年剑川县在疫源调查中,从猎狗血清中查出鼠疫F1抗体,次年又从小林姬鼠中检出首株鼠疫菌,从而证实剑川山区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根据1976~1984年对疫源地性质及动物病流行规律的调查研究,初步确定为:大绒鼠及齐氏姬鼠为主要贮存宿主,方叶栉眼蚤及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多宿主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而  相似文献   

7.
田杰 《医学动物防制》2001,17(6):317-319
运用最优分割法(Fisher算法),对剑川鼠疫自然疫源地蚤类群落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分为5个时段,根据结构与功能统一的原理.指出该疫源地的最佳灭蚤时间是2月末3月初。同时指出。如果防制时期选择不当.反而会使有害蚤的功能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正>内蒙古自治区对蚤类的分类研究最早始于1923年[1],蚤类的研究工作主要结合鼠疫疫源地的调查而进行,经过几代蚤类学者几十年的调查和研究,采集了大量标本,目前内蒙古共  相似文献   

9.
用实验室饲养的六种蚤作了体重和吸血量测定,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不等单蚤、特新蚤、棕形额蚤和方叶栉眼蚤的空腹蚤体重分别为0.388mg、0.209mg、0.461mg、0.290mg、0.449mg和0.308mg;吸血蚤体重分别为0.601mg、0.326mg、0.731mg、0.654mg、0.594mg、0.423mg;吸血量分别为0.213mg、0.117mg、0.270mg、0.364mg、0.145mg和0.115mg。以不等单蚤体重数值最大,缓慢细蚤最小。除特新蚤外,其它5种蚤的体重(?)均大于(?)。特新蚤吸血量最大,其次为不等单蚤印鼠客蚤,缓慢细蚤和方叶栉眼蚤吸血量较小。除方叶栉眼蚤外,(?)蚤吸血量明显大于(?)蚤,认为在传播鼠疫过程中(?)蚤作用比(?)蚤更大。  相似文献   

10.
云南梁河县小兽及其体表蚤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1964年4月-12月,1965年4月-10月,1982年5月-9月,1986年5月-9月的鼠疫疫源调查工作中,从梁河县四种生境共采集到啮齿类及食虫类小兽19726只;经分类鉴定,隶属2目4科17属29种。初步澄清了它们在不同生境的数量构成。并对它们的体表寄生蚤类进行了采集鉴定,隶属5科14属18种;其中,对与鼠疫有关的每种蚤的分布,以及与其宿主和鼠疫菌的分离关系进行了记述。  相似文献   

11.
鼠疫主要是由跳蚤叮咬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蚤类对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长期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蚤种类较多,群落结构较为复杂。研究蚤类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不同生境对蚤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这对维持鼠疫生态系统的平衡、研究鼠疫生态系统的构成以及预防和控制鼠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蚤类因在鼠疫的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媒介意义而得到广泛研究。然而,对这类全变态昆虫而言,由于记录其变态过程所固有的难度,使人们长期缺乏对蚤类变态动态过程的认识。又因蚤蛹多静伏茧内,混于杂草尘土的基础之中不利于观察,故得以研究者为数极少。本项目就是针对蚤类研究中上述两个薄弱环节,为充实、完善和深化蚤类学研究所选定的课题,旨在通过对蚤类变态的连续观察,详细记述蚤卵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研究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给今后制定鼠疫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1988~2000年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鼠疫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布氏田鼠寄生蚤种类、构成。结果共发现寄生蚤3科9属15种,二齿新蚤是布氏田鼠的主要寄生蚤,其次为光亮额蚤等似亚种、宽圆纤蚤、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其中8种蚤是我国可以自然感染鼠疫菌的蚤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和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野鼠鼠疫疫源地的特新蚤指名亚种(Neopsylla spe-cialis specialis,简称特新蚤)、棕形额蚤(Frontopsylla spadis)和方叶栉眼蚤(Ctenophthalmusquadratus)以及人蚤(Pulex irritans)的养殖温度、湿度、繁殖产卵、生活史及各虫期发育率及发育期,对人的吸血特性、寿命、体重和吸血量等的研究资料,并评价了各蚤种的媒介生物学意义,为鼠疫及其它蚤传疾病的监测和深入研究以及蚤类防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蚤类研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鼠疫防治工作的开展,结合全国“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大了蚤类研究工作的力度,得到了迅速发展.集理了大量资料,分别在鼠疫丛刊、昆虫学报、昆虫分类学报等有关杂志发表.但涉及我省的蚤类区划问题报道较少.现根据我所存藏的标本进行分析,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赟  漆一鸣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36(2):151-153,157
目的:研究伏河眼蚤异常亚种Ophthalmopsylla volgensis extrema(Ioffet Scalon,1953)和长突眼蚤Oph-thalmopsylla kiritschenkoi(Wagner,1930)rDNA ITS2序列,为蚤类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PCR扩增两蚤种rDNA ITS2片段并测序,比较两者差异。结果:伏河眼蚤异常亚种rDNA ITS2序列长372 bp,长突眼蚤长380 bp;两蚤种间共有30处碱基不同,包括16处缺失/插入、4处转换、10处颠换,种内无差异。结论:rDNA ITS2序列可用作两蚤种鉴别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调查湛江地区家栖鼠形动物和蚤类的生态及种群的构成比。方法捕鼠采用笼夹法,晚放晨收,将捕获鼠类,分类鉴定,称重,解剖观察胎仔数及妊娠斑。室内地面游离蚤采用16开粘蚤纸,室内四个角和中央各放1张,每月布150张,晚放晨收,用生物显微镜低倍鉴别蚤种。结果在捕获鼠中,黄胸鼠占28.41%,褐家鼠占9.17%,小家鼠6.23%,臭鼩鼱占55.64%,地面游离蚤指数0.24。结论在城镇鼠类以褐家鼠为主,农村以黄胸鼠及臭鼩鼱为主,地面游离蚤以1~4月份最高,以致痒蚤为主。  相似文献   

19.
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的组成、分布及其与疾病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西部横断山区属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 ,为高黎贡山 ,怒山、云岭、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山河相间形成的高山狭谷区。多年来 ,结合鼠疫疫源地的调查工作和蚤类生态与区系分类的专题研究 ,我们对云南横断山区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区系分类工作开展了广泛研究。迄今 ,已发现当地蚤类达1 5 3种 ,隶属 7科 45属 ,其中约有 60 %的种类为云南省所特有 ,除个别蚤种外 ,它几乎包含了云南省已知的全部种类 ,数量约占我国现有蚤类总数 (约640种 )的 1 /4。现将有关蚤类的组成、分布、与宿主和疾病关系等情况分述于下。蚤科 Pulicidae Stephens,1 82 9…  相似文献   

20.
中国蚤类区系分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胜勇  郭宪国 《热带医学杂志》2007,7(2):185-186,F0004
蚤类区系分类研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蚤类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方向,我国老一辈分类学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料。中国蚤类区系分类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记录的蚤类有74种。目前全国记录的蚤类已经有655种,随着学科发展和其他新技术的渗透,现代科技手段相继应用于分类,推动了区系分类的进展。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蚤类区系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归纳了目前在区系分类方面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