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贵州省苗族小学3~6年级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促进贵州省苗族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法:在贵州省苗族聚居县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6年级苗族小学生510名作为研究对象。了解苗族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苗族儿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较低。总体满意度均分为(44.59±12.64)分,为不太满意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一般满意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苗族儿童认知成分分数为(49.84±12.06),高于情感成分分数(42.28±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维度满意度以抑郁体验分数最低,家庭生活分数最高,分数从低到高排列依次为抑郁体验、躯体情感、焦虑体验、学校生活、同伴交往、生活环境、自我认识、家庭生活。男童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总体满意度评分均低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亲家庭儿童情感评分、总体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家庭儿童(P<0.05);父母是文盲的儿童认知成分评分、总体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低于父母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儿童的评分(P<0.05);学习成绩差的儿童情感成分和总体满意度低于成绩好的儿童(P<0.05);父母不关心的儿童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总体满意度评分均低于父母关心的儿童(P<0.05)。不同年级儿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发现父母对儿童的关心、儿童健康状况及儿童学习成绩对主观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苗族儿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均较低,以情感成分满意度最低。男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低于女童。儿童学习成绩越好,父母越关心儿童学习、儿童自身的健康状况越好,则主观生活满意度越高。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儿童所在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成员关系并不明显影响儿童主观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受艾滋病影响农村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及自尊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和自尊现状,为向相关人群提供心理支持提供依据。方法方便选取河南、安徽农村地区194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自尊量表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的认知成分得分为(90.48±14.42)分,其中家庭生活维度相对得分最低,仅为(17.92±3.78)分。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父母/自身为HIV感染者)的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均低于普通家庭儿童,接受非政府组织心理干预较少和较多的儿童及阳光家庭中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尊量表普遍得分较低,初中及以上学生平均得分低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家庭生活满意度及自尊水平较低。需要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支持,减轻其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心理压力,提高自我接纳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rear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2006年6月~7月开展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影响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社会、家庭及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家庭功能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关怀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和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对56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65名非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进行测定调查。[结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家庭功能总体均分和沟通、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受艾滋病影响儿童(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婚姻现状、受歧视感觉与家庭成员健康状况3个变量与家庭功能评分有关(P﹤0.05)。[结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家庭功能状况整体不良,其影响因素包括父母婚姻、受歧视感觉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应积极倡导开展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家庭关怀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慢性咳嗽对6~14岁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健康管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8年6-9月某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慢性咳嗽专科就诊的110例6~14岁慢性咳嗽儿童使用莱塞斯特咳嗽量表(LCQ)及咳嗽症状评分(VC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的LCQ平均得分为13.314±2.185,VCD平均得分3.253±1.071,生活质量在不同性别、不同BMI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病因、年龄、学习成绩、主要照顾者、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的病程及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0.200,r=-0.299,P0.05)。结论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处于较差状态,不同病因、病程、年龄、咳嗽严重程度、学习成绩、主要照顾者、是否参加保险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促进慢性咳嗽儿童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温州市儿童少年的生活质量,探讨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温州市高中、初中及小学4~6年级学生2636名,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4~6年级)、初中生与高中生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134.82±13.47、129.53±14.18和127.50±11.84,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小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生活质量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各个方面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0),低年级学生得分高于高年级学生。家庭关系、睡眠时间、运动时间、学习成绩、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教育方式等与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结论温州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小学生(4~6年级)、初中生和高中生,年级、学习成绩、家庭关系、运动时间、睡眠时间等是影响学生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自编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农村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比较二组生活质量的差异,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分低于非留守儿童(P<O.05),不同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有个人爱好的留守儿童之间生活质量存在差异(P<O.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下降,一些因素可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哮喘患儿主观生活质量,探讨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6月在某三甲医院儿科就诊的18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nventory of Subjective Life Quality,ISLQ)对哮喘患儿一般情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哮喘患儿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152.1±15.54),处于一般满意水平;不同学习成绩、文化程度、住院次数、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家庭类型、家庭成员吸烟情况、照顾者文化程度的患儿主观生活质量的情感成份、认知成份以及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儿主观生活质量受病情严重程度、住院次数、照顾者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山西省某艾滋病比较集中的地区,探讨该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方法】 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筛分为心理弹性组与非弹性组;再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弹性组的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可划分为四个因素。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关心和支持、民主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榜样力量;学校包括老师的关心、同伴的支持;认知包括对父母的评价、相信自己、对未来的期望;行为包括倾诉、寻求帮助、感恩与回报。 【结论】 在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时,应综合考虑家庭、学校、认知、行为等因素,促进其心理弹性的发展,增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商水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现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同时了解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及其家庭需求。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法对全县受艾滋病影响的164名儿童及受艾滋病影响的124户儿童家庭进行普查。结果 164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特别是29名致孤儿童造成的社会影响已经明显显现;农村救助体系虽已建立,帮扶工作还存在很多缺陷。结论建立并完善涵盖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农村社区关爱体系,是农村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监护人的情况,为今后开展干预活动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省阜南县抽取两个艾滋病流行重点村,招募所有符合条件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监护人,用半结构式问卷和面对面访谈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在154名调查对象中,女性占58%,年龄在36~45岁占70%,未上过学占48%,已婚占77%,全部是农民,家庭收入≤2500元的占54%。有53%的人将自己或家人的感染状况告诉了别人,81%的人告知了孩子。有54%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差”或“很差”,45%的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太满意,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指数平均为66.70,该指数同家庭艾滋病感染状况有关(F=9.40,P〈0.01)。女性Zung抑郁分值是25.61,男性23.1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F=9.40,P〈0.01);抑郁分值同家庭艾滋病感染情况有关(F=5.82,P〈0.01)。有14%的人认为艾滋病使得他们的家庭关系变差了,9%的人认为艾滋病使得他们的家庭关系变好了;有39%的人说曾遇到过歧视。所有监护人都赞同调查表中提出的干预活动,补充的建议中只涉及帮助改善经济状况和孩子的教育两个方面。结论在安徽省阜南县贫困农村地区,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监护人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家庭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的主观要求并不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农村留守妇女HIV感染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5年3-5月,对云南省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德宏州、临沧市的留守妇女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抽取500名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HIV抗体检测。结果 500名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8.2%(41/500)。丈夫吸毒的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2.7%(30/1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HIV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为:少数民族、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丧偶、现居临沧市、夫妻间未坚持使用安全套、丈夫为HIV感染者。本人和配偶均无吸毒行为的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8%(10/3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HIV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在30~40岁之间、少数民族、初中以下文水平、离异、现居住在德宏州、有多性伴行为、丈夫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本人吸毒但配偶未吸毒的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0.0%(1/5)。结论 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农村留守妇女HIV感染率较高,主要与丈夫吸毒感染HIV造成配偶间传播有关。此外,应关注留守妇女的多性伴行为,进一步加强禁毒和预防配偶间传播,特别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少数民族和有多性伴行为留守妇女及其家庭的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research has revealed a negative impact of orphanhood and HIV-related stigma on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Little is known about psychological protective factors that can mitigate the effect of orphanhood and HIV-related stigma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veral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epression symptom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Cross-sec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755 AIDS orphans and 466 children of HIV-positive parents aged 6-18 years in 2006-2007 in rural central China.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eir experiences of traumatic events, perceived HIV-related stigma,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future orientation, trusting relationships with current caregivers,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We foun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raumatic events and HIV-related stigma had a direct contributory effect on depression among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Trusting relationships together with future orientation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ediated the effects of traumatic events and HIV-related stigma on depression. The final model demonstrated a dynamic interplay among future orientat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trusting relationships. Trusting relationships was the most proximate protective factor for depress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future orientation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rusting relationships. We conclude tha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trusting relationships, and future orientation offer multiple levels of protection that can mitigate the effect of traumatic events and HIV-related stigma on depression. Trusting relationships with caregivers provides the most immediate source of psychological support. Future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seeking to improv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should attend to these facto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山西省农村地区HIV感染者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应用MOS-HIV量表调查HI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结果195例HIV感染者的平均年龄为(45.6±8.2)岁,其中男性119例(61.0%),女性76例(39.0%);大多已婚(77.9%);83.0%的患者系通过既往采供血途径感染HIV;在心理健康总评分,总体健康感受、精力/疲劳、生活质量、心理功能和健康转变5个维度,男性评分高于女性;在生理健康总评分,躯体功能和疼痛2个维度,低年龄组评分高;在总体健康感受、生活质量、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角色功能5个维度,收入高组评分高。结论重点关注女性、老年、收入较低HIV感染者生活质量,将有助于提高该人群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生存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F)中文版评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生存质量,同时调查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的人口学特征和HIV感染有关特征。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4大领域的影响因素。结果 300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生存质量4大领域平均得分分别为:生理领域(14.04±1.87)分、心理领域(12.48±1.88)分、社会关系领域(12.78±2.25)分、环境领域(11.87±2.00)分。配偶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本人的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得分越高;静脉注射途径在各领域中得分最低。结论应加强年轻患者、抗病毒治疗患者和静脉注射感染者的心理健康辅导,以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农村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生活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安徽省农村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PLWHA)的生活质量,为控制艾滋病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省阜阳市某县抽取2个艾滋病流行重点村,招募有6~18岁孩子的成年PL-WHA,采用半结构式问卷和面对面访谈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共有116名有孩子的PLWHA参加了调查,其中男性54人(46.60%),女性62人(53.40%);近一半的人没有上过学,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比男性低;自报个人年收入超过2 000元的只有3成,女性个人收入较男性低。调查对象在总体感觉、健康满意度、生理生活质量、心理生活质量、社会生活质量和环境生活质量等6个方面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44、2.85、20.13、15.16、9.84和21.20分,经转换后分别是35.99、46.34、46.89、38.18、57.00和41.22分。4项领域合计为183.33分。不同人口学因素影响生活质量的不同领域,但未见一个因素影响生活质量的多个领域,也未见多个因素影响一个领域。结论在安徽省农村地区,有孩子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亟需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student and 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in areas of rural China where AIDS is prevalent. Methods :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 random sample of students (n=732) and their parents (n=732) conducted in April 2010, using a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 Results : Twenty‐six per cent of students and 29% of parents had a ‘good’ attitude toward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Following adjustment for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attitud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knowledge of HIV/AIDS non‐transmission (adjusted odds ratio [aOR]= 3.13) and their parents’ attitudes (aOR= 2.38), but not with knowledge of HIV/AIDS transmission, prevention or their parents’ knowledge. Parents’ attitud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knowledge of HIV/AIDS non‐transmission (aOR= 2.12) and their children's attitudes (aOR= 2.52), but not with knowledge of HIV/AIDS transmission, prevention or their children's knowledge. Conclusion :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undermine the right to education of HIV/AIDS‐affecte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Improving non‐transmission knowledge may improve caring attitudes. Implications : HIV/AIDS public health educational campaigns highlighting non‐transmission and extending family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chool education, may help to enhance an environment of non‐discrimination and safeguard public support programs for the right to education of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相似文献   

18.
了解某高校大学生近3 a艾滋病流行状况及相关行为特征,为制定相应的监测、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抽取昆明市某高校2010-2012年毕业生进行艾滋病普查、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结果 3 a共监测2 344名,未发现HIV抗体阳性者,2012年发现梅毒、HCV抗体阳性者各1例.2010-2012年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3.3%(26/791),12.7%(96/755),15.8%(125/792),经线性趋势检验呈增长趋势(x2 =26.13,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男性、年龄大者性行为发生率更高.危险性行为发生率2010-2012年分别为0.2%(2/797)、0.9% (7/755)和1.4% (11/792),经线性趋势检验呈增长趋势(x2=18.3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男性、少数民族、艾滋病知晓率低、第一次性行为年龄早者,最近1 a危险性行为发生率较高.结论 艾滋病在高校人群中传播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性安全知识教育,提倡推迟第一次性行为年龄.  相似文献   

19.
20.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complex issue of disclosure of parental HIV/AIDS to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aged 8–17 (n?=?16), their caregivers (n?=?16) and key informants in the community (n?=?5). Findings showed that most children were shielded from knowing the HIV/AIDS status of their parents, although many children may have drawn their own conclusions through observation or sources outside the family. Caregivers felt discouraged and hesitated to discuss parental HIV/AIDS with children due to societal stigma and lack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Interventions are needed to improve caregivers' skills to communicate about HIV/AIDS with children. Interventions are also needed to reduce the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towards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and their famil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