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鼻息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息肉是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鼻黏膜的慢性持续性炎症,不同患者的致病因素可能不同,其病因可能与感染相关因素和变态反应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细胞因子网络在鼻息肉的形成及发生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胞因子包括促炎因子、抗炎因子、趋化因子以及某些细胞因子受体等。鼻息肉中有些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大幅度提高,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6受体、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互相调控可能是鼻息肉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鼻息肉临床常见 ,成人发病率为 1%~ 2 %。复发倾向强 (术后复发率 15 %~ 4 0 %)。在鼻科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发病机理至今仍不清楚 ,多年以来认为与变态反应和感染关系密切。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鼻息肉的发病是多因素的复杂过程。目前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在鼻息肉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因子的研究将对阐述鼻息肉发病机制 ,探讨其诊断、治疗、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 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鼻息肉由极度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表面覆盖呼吸上皮 ,间质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多数标本中嗜酸性细胞… 相似文献
3.
4.
YifuZhouM.D MatieShouM.D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4(1):17-23
About 30 %~ 50 %ofpatientswithatherosclerosislackidentifiedriskfactors (suchashypertension ,smoking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diabetes) .Ithasbeenpostulatedthatadditionalfactorspredisposingtoatherosclerosismayexist.Discoveryofsuchfactors ,alongwiththeiraccom pan… 相似文献
5.
魏瑾瑾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8,45(2):256
鼻息肉是鼻部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之一,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1%~2%,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障碍等,也会有头痛、听力下降以及面部疼痛等症状。大量研究表明,鼻息肉的发病可能与变态反应、阿司匹林耐受不良、遗传因素、真菌感染、细菌感染、囊性纤维化以及不动纤毛综合征等有关。鼻息肉通常采用药物和手术等综合治疗手段。药物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治疗(全身用和局部用)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肯定,而鼻息肉的病程具有迁延性,需要持续控制,但长期全身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均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故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手术治疗一般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术后复发的病例。鼻息肉的发病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能够开发出治疗该病的相对安全有效的新药。近年来,一些以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球蛋白E、真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潜在性靶点的药物治疗方法正逐步引入临床。本文系统回顾了鼻息肉的发病机制和近些年来应用于治疗鼻息肉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6.
7.
8.
椎动脉型颈椎病非骨性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近年来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非骨性发病机理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综合,从神经刺激,软组织病变,血管及血液生化改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首次系统总结了颈后软组织病变学说,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鼻息肉是与多种病理状态相关的炎症过程的最终结果.这表明多种病因,多种途径,多种介质参与此病理过程.现已证明参与鼻息肉病病理过程的炎症化学介质多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如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肤Y(NPY).P物质,细胞间粘附因子(如ICAM-1,其中VCAM-1的上调中TNFa起关键性作用),血管通透性因子(VEOF,血管通透性作用强于组织胺50000倍,鼻息肉病组织中VEGF表达显著强于鼻甲,提示VEOF在鼻息肉病的组织水肿发生机制亦具有重要意义),血管活性肠肽,白细胞介素,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合成酶,干扰素-Y,干细胞因子等.最早报道的炎性介质,如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白三烯,去甲肾上腺索,神经肽Y,P物质等,均具有局部组织的血管活性及致痉作用.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退化为特征 ,能导致骨的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 ,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常见的骨代谢疾病。骨量的维持依赖于骨骼的代谢和转换能力 ,并通过改变骨的结构影响骨的强度。骨代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 ,通过二者的平衡 ,健康成人骨骼成熟期的骨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在各种类型的骨质疏松症中 ,每个骨再建部位的吸收和形成量的不平衡是发病的关键。任何能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因素均能引起骨质疏松。一般来说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激素调控、营养状态、物理因素、免疫状态及遗传因素有关。男性老年性骨质…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介素5、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和鼻息肉病中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L-5表达、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程度在鼻息肉病、鼻息肉中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验鼻息肉病16例、鼻息肉22例和正常下鼻甲黏膜10例中IL-5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HE染色计数所有病例EOS的浸润情况;血液自动分析仪计数外周血EOS。结果:(1)鼻息肉病、鼻息肉、正常下鼻甲黏膜3组HE染色切片Eo计数统计学上不全相同,F=20.7,P<0.05。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组IL-5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中,IL-5阳性细胞数、IL-5阳性EOS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阳性Eos数=17.94,P<0.01;F阳性细胞数=27.61,P<0.01,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血Eos数在3组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0.19,P>0.01。结论(:1)IL-5的半定量和鼻息肉组织中EOS计数可以作为区分鼻息肉病或鼻息肉的参考指标。(2)血液EOS数在鼻息肉病、鼻息肉和正常人间无差别。(3)EOS和IL-5在鼻息肉、鼻息肉病的发病、发展和复发上有重要意义。鼻息肉病的高复发可能和EOS的高浸润程度、IL-5的高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病与下呼吸道炎性疾病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与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与下呼吸道炎性疾病相关性。方法:对54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病变范围将慢性鼻窦炎分为单窦、多窦和全鼻窦3种类型;根据鼻内镜检查及CT扫描结果将鼻息肉分成4级;下呼吸道炎性相关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炎两种常见疾病。结果:①慢性鼻窦炎组258例中12例合并支气管哮喘(单窦、多窦和全鼻窦病变分别为0.4和8例);16例合并支气管炎(单窦、多窦、全鼻窦病变分别为0、8和8例);不同病变程度的慢性鼻窦炎与哮喘、气管炎患病率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②鼻息肉病组290例中16例合并支气管哮喘(Ⅰ-Ⅳ级分别为1、4、5和6例),14例合并支气管炎(Ⅰ级~Ⅳ级分别为0、4、8和2例);在鼻息肉不同分级中下呼吸道炎性疾病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下呼吸道炎性疾病在鼻息肉病组与慢性鼻窦炎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上下呼吸道炎性疾病相关性的机制尚不明确,但慢性鼻窦炎与鼻息肉病对下呼吸道炎性疾病的影响可能存在共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治疗鼻息肉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9例经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前后的鼻息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1)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指数治疗前为(20.53±7.66)%,治疗后为(44.47±8.97)%,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的TGF-β1阳性表达率为(74.74±5.22)%低于治疗前的(85.18±8.07)%,治疗后TGF-β1在鼻息肉组织基质中的表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可通过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及减少TGF-β1在嗜酸性粒细胞和基质中的表达治疗鼻息肉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正常鼻黏膜和息肉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在鼻黏膜炎症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重氮化(G re iss)反应法对50例鼻息肉病患者的息肉组织、下鼻甲黏膜以及36例健康人下鼻甲、钩突、嗅裂黏膜中NO的表达进行检测;并检测所有患者手术前静脉血NO含量。结果:鼻息肉患者血清、息肉组织及下鼻甲黏膜NO含量分别为(63.5±18.4)μm ol/L、(108.5±22.7)μm ol/L和(82.8±20.6)μm ol/L;健康人血清、下鼻甲、钩突及嗅裂黏膜NO含量分别为(63.1±22.5)μm ol/L、(55.4±18.5)μm ol/L、(84.4±22.3)μm ol/L和(63.4±23.4)μm ol/L。两组血清NO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鼻息肉组织NO含量高于下鼻甲鼻黏膜以及正常鼻腔各部位黏膜组织(P<0.05);鼻息肉患者下鼻甲黏膜NO含量高于健康人下鼻甲、嗅裂黏膜(P<0.05),与健康人钩突黏膜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钩突黏膜NO含量高于正常下鼻甲、嗅裂黏膜(P<0.05)。结论:NO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在鼻息肉病发病机制和导致鼻黏膜持续性炎症中有重要作用;钩突是鼻黏膜免疫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鼻息肉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其与鼻息肉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46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外周血作为鼻息肉组,另收22例单纯鼻出血或者鼻中隔偏曲患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的外周血中的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鼻息肉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为(4.03±0.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5±0.2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高水平表达Th17细胞存在一定关系,具体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74-77
目的比较分析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并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与B组,A组予以鼻中隔缝合治疗,B组予以鼻腔填塞治疗,采用Lund-Mackay评分系统评估鼻内镜、鼻窦CT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临床症状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后的鼻内镜评分、鼻窦C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总有效率87.5%显著高于B组的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VAS量表得分,A组患者的鼻塞得分(0.92±0.25)分、头痛(1.75±0.47)分、鼻部疼痛(1.36±0.28)分、流泪(0.44±0.11)分、耳鸣/耳闷(0.52±0.17)分、吞咽困难(0.61±0.20)分、睡眠困难(0.98±0.25)分、术后清理鼻腔时疼痛不适感(1.72±0.39)分,各项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两组鼻腔渗血量、术后鼻中隔血肿、鼻粘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应用鼻中隔缝合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较鼻腔填塞更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治疗鼻瓣膜区狭窄性鼻阻塞的新方法。方法:32例鼻瓣膜区狭窄患者,行下鼻甲前端切除术10例,鼻外侧软骨凸出矫正术4例(左侧2例,双侧2例),骨性梨状孔狭窄扩大术6例(左侧2例,双侧4例),观察手术前后鼻通气改善情况以判定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