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此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笔者命名为蛔厥穴。病人俯卧,以二寸半不锈钢针,常规消毒后,沿棘突间隙略向上斜刺,深度1.5~2寸.每隔5分钟捻转一次。留针115~30分钟。笔者针刺此穴治疗胆道蛔虫15例,均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人以针刺为主,辅以艾灸的方法治疗急性尿潴留患者32例,其中产后尿潴留者19例;术后尿潴留者13例,年龄21~65岁之间,病程1~12天。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方法:关元、中极穴取28号1.5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向会阴部方向迅速刺入,进针1~1.5寸,进针后行补法,使针感传导至会阴部;三阴交、阴陵泉用1.5寸毫针垂直进针0.9~1.2寸,行平补平泻手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也可向下传导,所有穴位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4小时仍不能排尿者,加用艾条灸中极、关元穴。结果:32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产后尿潴留,1次治愈者18例,2次治愈者5例,3次治愈者1例;术后尿潴留1次治愈者4例,2次治愈者5例,3次治愈者2例,4次治愈者1例,7次治愈者1例。  相似文献   

3.
压痛点属经验用穴,位于曲池穴下2.5寸明显压痛处,一般是左侧痛针右侧,右侧痛针左侧。治疗时让患者取坐位或站位,肘关节微屈,选28号1.5寸毫针沿皮肤向上斜刺,进针后行快速提插捻转手法,使之迅速得气,产生明显酸麻胀重感觉,并使这些针感向上传导。留针20分钟,每隔3分钟行针...  相似文献   

4.
李月 《中国针灸》2002,22(12):826
治法:患者仰卧位,取双侧血海穴,用30号2~2.5寸毫针直刺1~1.5寸深,针感向下或向上传导,有明显的酸麻胀感,再针双侧三阴交穴,均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5.
针刺奇穴为主治疗落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穴:董氏奇穴之重子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1寸)、重仙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夹缝间,离虎口约2寸处)、承浆穴。操作:令患者正坐位,健侧手掌置于治疗台上,先针刺入重子穴约1寸,得气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刺入重仙穴。针此二穴应有较强的酸麻重胀感,然后针刺承浆穴,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2~5分钟运针1次,并嘱患者同时缓慢前后左右转动颈部,直至患者颈部活动轻松自如,即可出针。若针后尚遗有不适感,可配合火罐,即可奏效。如针刺1次不能完全解除症状,次日再针1次。治疗47例,全部有效。其中1次治愈…  相似文献   

6.
一、取穴:右侧地机。二、手法:用28号一寸半的毫针针刺,取地机穴时使针感下行至内踝后,留针10分钟,出针至皮下结缔组织,随即针柄向上,沿脾经的循行路线向下刺一寸左右,即用胶布固定。埋针24小时后,如尚未全止,  相似文献   

7.
取穴:三间(双侧).针刺方法:以28号1.5寸毫针沿三间穴向劳宫方向刺入0.8~1.2寸,进针后行逆向快频捻转,气至病所后令患者活动颈部.留针30分钟,隔5分钟行针一次.一日一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我们采用针刺护理疗法解除产后尿潴留 2 7例。其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7例均为我院妇产科住院产妇 ,产后或手术后出现尿潴留 ,经导尿后仍不能自行排尿者。其中尿潴留 1~ 2 d者 15例 ,3~5 d者 12例。2 治疗方法2 .1 取穴中极、阴陵泉 (双 )、三阴交 (双 )。2 .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针刺中极穴时 ,针尖向会阴部方向刺入1~ 1.5寸 ,行捻转针法 ,使针感放射至会阴部。针刺阴陵泉、三阴交穴时 ,针尖向上斜刺 1.5~ 2寸 ,行提插针法 ,使针感传导至会阴部 ,并留针 2 0 min。2 .3 护理针刺治疗结束后 ,行心理护理 …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治疗胆石症多例,对胆绞痛发作时针刺太冲,止痛效果显著.兹简介如下;针刺方法:选双太冲穴,患者仰卧,用1.5寸毫针与皮肤垂直刺入,或针尖略向上斜刺,达1寸深左右.连续提插捻转约1分钟后,留针30~40分钟,刺激量略超过患者的耐受量.  相似文献   

10.
李占勋 《中国针灸》2002,22(1):32-40
1 一般资料2 7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年龄最小 19岁 ,最大5 4岁 ;病程最短 7天 ,最长 8个月。2 治疗方法取穴 :箕门、血海、曲泉、蠡沟。操作 :取仰卧位 ,穴位常规消毒。箕门避开动脉直刺 1寸 ,血海、曲泉分别直刺 1~ 1 5寸。蠡沟向上平刺 0 8寸 ,得气后留针 ,行捻转泻法 ,每 10分钟行针 1次 ,每次 30分钟 ,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停 3天 ,进行下疗程 ,3个疗程后评定治疗效果。3 疗效观察3 1 疗效标准 痊愈 :阴囊部位无异常感觉 ,皮肤恢复正常。无效 :治疗前后无变化。3 2 治疗结果  2 7例病人中 ,1个疗程治愈 12例 ,2~ 3个疗程治…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小儿鞘膜积液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一般资料47例患儿,年龄2~13岁,病程1~8年。2 治疗方法2.1 取穴 蠡沟、气海、水道、阴陵泉、足三里。除气海穴外,均取双侧穴。2.2 操作方法 蠡沟穴顺经脉循行方向,针与皮肤呈15度角沿皮刺入0.5寸~1寸,施平补平泻法;气海、水道由上至下斜刺0.5寸~1寸,施捻转补法;阴陵泉、足三里向上斜刺0.5寸~1寸,施捻转补法。诸穴均留针5分钟,隔日治疗1次,连续3~8次。如患儿年龄较小,不易配合者,可于进针后施用手法而不留针。3 治疗结果47例患儿全部治愈(经3~8次针刺治疗后,积液全部消失,阴囊及睾丸完全恢复正常,下坠感等诸症亦全部消失)。其…  相似文献   

12.
治法(一): 取穴:鸠尾,在腹中线上,脐上7寸。刺法:局部常规消毒,选用3~4寸毫针快速直刺进针,进针向膻中方向透刺,行中强刺激,捻转3~6分钟,勿提插,留针15分钟。治法(二): 取穴:胆囊穴,阳陵泉穴下1寸左右之压痛点最明显处。刺法:取右侧胆囊穴,用毫针刺入2~3寸,采用强刺激手法,针感传至上腹部效果最佳,留针10~15分钟。其间行针2~3次。治法(三): 取穴:太冲穴,在足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相似文献   

13.
笔者自1985年以来,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2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疗效满意,现整理介绍如下。治疗方法:用1.5寸针快速刺入双侧三阴交穴,随之捻转行5分钟,有较强的酸胀感后留针10分钟,同时热敷少腹部再行针刺激1分钟即可出针。  相似文献   

14.
产后尿潴留临床上颇为常见,笔者于1986年~1996年用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患者5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年龄23~34岁;其中初产妇41例,经产妇乡例;尿潴留时间2~16天,以3~5天为多。治疗方法选取关元或中极,配三阴交、足三里、神阙穴。关元或中极穴斜刺进针,约0.8寸,注意勿深刺以免刺入膀胱),使针感传至会阴部,行补法;三阴交、足三里直刺1寸,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同时取神阙穴隔姜灸,足三里、三阴交雀啄灸,每次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治疗效果疗效标准:显效:针回~3…  相似文献   

15.
针灸方法:主穴肾俞、中极、三阴交,足三里.配穴次髎、关元、阴陵泉.先针腰骶部穴并加温灸,再刺中极、三阴交、足三里,同时灸关元穴,均用中等强度刺激,留针15~20分钟.次髎需刺一寸以上,针中极稍向下斜刺一寸左右,要求针感达尿道而有尿意.隔5~10分钟运针一次.病案举例:邢××,女,30岁,住院号248674.  相似文献   

16.
产后尿潴留是妇产科临床常见病。1984年以来,以电针双侧维道穴治疗本病,每获立竿见影之效果。 1 操作方法备75mm毫针2枚,取双侧维道穴,常规消毒后针之,针尖向曲骨,进针约2.5寸,得气后,通电15~20分钟,强度适中,再加强强度以耐受为度2分钟,取针收工。一般随着通电的进行,患者觉少腹部胀痛加重,且有尿意感。取针后即可痛快地解出尿液。  相似文献   

17.
呃逆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我们曾以耳针配合体针治疗10例,效果甚为满意,特整理报道,供参考。一、治疗方法取穴:耳穴取神门,膈(单侧、双侧均可,亦可一侧取神门,另侧取膈)。体穴取天突、内关(双)。手法:耳穴取一寸毫针浅刺,用泻法持续捻转或括针柄半分钟左右。体穴天突用1寸毫针向下斜刺0.5寸,用括针柄法2~3分钟;内关穴用毫针刺入1.2寸,轻捻转加括针柄法3~5分钟。综合留针30分钟至1小时出针(在留针中再行针一次),  相似文献   

18.
电针配合指压治疗产后及术后尿潴留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积满尿液,不能自动排出的症状,多发生在产后及术后。自2001年以来,笔者运用电针配合指压治疗尿潴留43例,效果满意,现简介如下。1一般资料43例中,女39例,男4例;产后36例,术后7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5岁。2治疗方法针刺:取三阴交(双侧),阴陵泉。一般先刺三阴交,直刺1~3寸,针感向下传至足底,向上传至腹股沟。阴陵泉直刺1~3寸,针感放散到阴部。同侧阴陵泉、三阴交给以通电刺激,留针20min。指压:在留针期间,选利尿穴(又名止泻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5寸),术者右手拇指先轻按利尿穴,再垂直用力按压,使按压穴区凹陷1~2cm,患者出现酸…  相似文献   

19.
<正> 1.选穴:主穴:秩边、华陀15—17。配穴: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耳针:坐骨神经区敏感点、穴位压痛点(次髎、殷门、跗阳等穴周围)。 2.病人体位:取俯卧位,均针刺患侧穴位。 3.针的选择:一般2—4寸的28号不锈钢针为宜。 4.针刺顺序:先刺耳针坐骨神经区敏感点,以达快速止痛。再针刺穴位压痛点,以通调经络,最后针刺主穴与配穴,以达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疚之、寒则留之的目的。留针30~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5.针刺手法及针感:采取提插与捻转两种手法,互相结合运用,针感必须达到酸、麻、沉、胀的“得气”要求。尤其主穴的针感,必须准确。秩边穴直刺3—4寸,有麻电感,向下肢放射。华陀15—17,直刺1—2寸  相似文献   

20.
地仓透刺治疗口腔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忆平 《中国针灸》2002,22(10):34-42
方法:主穴取地仓,单侧溃疡取患侧穴,双侧溃疡取双侧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用1.5~3.0寸毫针,取15度角先由地仓向水沟透刺,得气后留针5分钟,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再由地仓透刺承浆,得气后留针5分钟,而后将针退至皮下;再由地仓透刺颊车,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日治疗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