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Yang YQ  Li JC 《癌症》2006,25(6):713-717
背景与目的: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包括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l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是导致抑癌基因功能失调,引起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本实验研究中国人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MSI和LOH对卵巢上皮性癌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为揭示nm23H1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常规银染检测25例卵巢上皮性癌及相应的非癌组织D17S396位点的MS和LOH,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nm23H1蛋白表达。结果:25例卵巢上皮性癌中,D17S396位点MSI、LOH检出率和nm23H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6.00%、24.00%和56.00%。LOH发生率在淋巴转移组(66.67%)高于无淋巴转移组(10.53%,P<0.01),在FIGOⅢ Ⅳ期(50.00%)高于Ⅰ Ⅱ期(11.76%,P<0.05)。nm23H1蛋白阳性率在淋巴转移组(16.67%)低于无淋巴转移组(68.42%,P<0.05);FIGOⅢ Ⅳ期(25.00%)低于Ⅰ Ⅱ期(70.59%,P<0.05)。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在各临床病理参数影响下,nm23H1蛋白的表达强度没有差异。此外,LOH阳性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为0.00%,显著低于LOH阴性组的73.68%(P<0.01)。结论:LOH的发生可作为卵巢组织恶变的判断指标。nm23H1基因的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和转移,后者可抑制卵巢上皮性癌局部nm23H1的表达,并与卵巢上皮癌高淋巴结转移、预后差有关。  相似文献   

2.
转换抑制基因nm23—H1在人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肺癌中nm23-H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9例人肺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表达产物NDPK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人肺癌组织中nm23-H1的表达水平与其性别、年龄、PTNM分期、组织类型无明显关系,而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序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肺癌组织中的nm23-H1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有收结转移的肺癌原发灶中nm23-H1的表达水平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原发灶(P〈0.05)。肺癌转移灶(淋巴结)中的nm23-H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肺癌原发灶(P〈0.01)。分化差的肺癌中的nm23-H1表达水平低于分化较好的肺癌(P〈0.05P〈0.005)。结论 nm23-H1基因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并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m23-H1和CD44V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5例胃癌组织中nm23-H1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m23-H1和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7%、75.8%。CD44V6蛋白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1),nm23-H1和CD44V6 的表达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nm23-H1和CD44V6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CD44V6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m2 3 H1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中杂合性丢失 (LOH)及表达情况。方法 选择nm2 3 H1基因内部及附近 5个微卫星多态标记 ,对 72例喉癌标本进行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序列不稳定性检测 ,同时以RT PCR方法分析 38例配对喉鳞状细胞癌标本中nm2 3 H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LOH涉及至少 1个位点的频率高达 76 .39% ,5个位点均有LOH ,以D17S16 6 5处频率最高 ,达 38.10 %。 3个位点出现MI ,最高为 12 .70 %。nm2 3 H1基因杂合性丢失及微卫星不稳定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肿瘤分化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 ,但D17S16 6 5位点高LOH频率与低分化相关 (P <0 .0 5 )。癌、癌旁及转移淋巴结中nm2 3 H1表达不同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 )。结论 nm2 3 H1基因可能在喉鳞癌发生中起作用 ,杂合性丢失可能是影响基因功能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赵福杰  王永来 《肿瘤》2001,21(3):208-210,F003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CD44V6,nm23-H1基因的不同表达与其临床及病理各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44V6与nm23-H1在55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了宫内膜癌的临床及病理各参数的关系。结果 (1)CD44V6的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组织病理分级及癌组织肌层浸润深度之间无相关关系。在腺癌中其表达率低于鳞腺癌,在淋巴结转移(LNM)阳性的病例中其表达率低于LNM阴性者。(2)nm23-H1的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及组织类型之间无相关关系,与组织病理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在LNM( )者中其表达率显著低于LNM(-)者。(3)CD44V6与nm23-H1的阳性表达率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 (1)CD44V6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过度表达率均显著低于鳞腺癌。(2)CD44V6的低表达可促进盆腔淋巴结转移。(3)nm23-H1的低表达与高组织病理分级,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4)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与nm23-H1的阳性表达率之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120例胃癌中p16,nm23—H1基因蛋白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对120例胃癌组织中,p16,nm23-H1基因蛋白测定,结果发现,p16和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3%,29.2%。二者共同阳性为22.5%,p16,nm23-H1阳性病例存活率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p16、nm23-H1阳性病例存活率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结果提示p16,nm23-H1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对抑制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起了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与分析nm23,p16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随访5年以上,探讨其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m23,P1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随访5年以上,结果:84例胃癌标本中nm23阳性率46.43%,p16阳性率44.05%,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和胃良性息肉,而且这2类基因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随访中发现,阴性表达者死亡率高,转移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期短(P<0.01),结论:nm23,p16基因蛋白异常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nm 2 3 -H 1和CD 44V 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95例胃癌组织中nm 2 3 -H 1和CD44V 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nm 2 3 -H 1和CD 44V 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 4.7%、75 .8%。CD44V 6蛋白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显著相关 (P <0 .0 1) ,nm 2 3 -H 1和CD 44V 6的表达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nm 2 3 -H 1和CD44V 6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CD44V 6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CD44v6、MMP-2和nm23-H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ABC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 CD44v6、MMP-2、nm23-H1蛋白在 24例结直肠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2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CD44v6、MMP-2的阳性单位(PU值)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P<0.05),而 nm23-H1的 PU值则低于癌旁和正常组织(P<0.05)。它们的异常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无相关性,而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CD44v6、MMP-2、nm23-H1与结直肠癌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它们的异常表达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可能具有正、负协同作用,联合检测 CD44v6、MMP-2、nm23-H1蛋白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及客观评价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胃癌中KAI1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中KAI1基因蛋白表达及其与病理组织学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85例存档胃癌标本进行重新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KAI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KAI1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型和分化程度无显著性相关,但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 KAI1的阴性表达与胃癌的进展及转移有关,有助于判断胃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癌nm 2 3 H 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 3 9例肺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nm 2 3 H 1缺失情况。结果 nm 2 3 H 1杂合性缺失 (LOH )率为 3 6.1% ( 13 /3 6) ;ⅢB Ⅳ期的LOH发生率 ( 5 5 .6% ,10 /18)高于Ⅰ Ⅱ ⅢA期 ( 16.7% ,3 /18)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肺癌LOH发生率 ( 60 .0 % ,9/15 )高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 ( 19.0 % ,4/2 1)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nm 2 3 H 1杂合性缺失与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nm 2 3 H 1基因在抑制肺癌的侵袭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SABC法检测了56例卵巢上皮性癌(OEC)的nm23H1的蛋白表达,并对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EC组织nm23H1的表达率为55.36%,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其阳性表达是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OR=0.27,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的5a生存率分别为52.98%和32.83%,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未提示nm23H1表达是OEC的独立预后因素。可见nm23H1基因对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抑制作用,但作为判断预后指标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nm 23 基因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检测与分析 nm2 3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从而探讨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80例胃癌切除标本 nm2 3基因及 PCNA蛋白表达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m2 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 0 % (4 8/ 80 ) ,原发癌与转移癌组织中 nm2 3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 (P>0 .0 5 ) ,在低分化及伴有淋巴结转移胃癌中 ,nm2 3表达明显降低 (P<0 .0 5 )。nm2 3蛋白表达与 PCNA表达有关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nm2 3蛋白表达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有一定意义 ,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肿瘤标志。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nm23H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肠恶性肿瘤nm23H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990年8月-1996年2月间收治的60例大肠恶性肿瘤。Dusk‘s分期为A期10例,B期25例,C期16例,D期9例。结果:大肠恶性肿瘤nm23H1强阳性23例,中度阳性18例,阴性19例,表达阳性率随分期的进展逐渐下降,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转移者。结论:抑癌基因nm23H1表达,在大肠癌病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研究中可作为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Intragenic Homozygous Deletions of MTS1 Gene in Gastric Cancer in Taiw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1 ( MTS1 ) and 2 ( MTS2 ) genes, located on chromosome 9p21,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deleted or mutated in many malignant cell lines and in a high percentage of some primary carcinom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genes are altered, and if so, what is the nature of the alterations, in 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we investigated their frequency of mutation by Southern blott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direct sequencing in 55 patients. Furthermore,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of chromosome 9p21 at the IFNA locus and D9S171 was assessed. Homozygous deletions of exon 1 of the MTS1 gene were identified in 5 of 55 (9.1%) primary tumors. No deletion of MTS2 gene was noted. LOH was observed in 7 (14.3%) of 49 informative cases (5 cases at IFNA locus, 2 cases at D9S171 and one case with combined LOH at D9S171 and homozygous deletion at exon 1 of MTS1 ). Direct sequencing of PCR products of the MTS1 and MTS2 gene did not reveal any point mutation in these 55 patient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alterations of the MTS1 and MTS2 genes are infrequently encountered. Additional studies of LOH with mor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near 9p21 are mandatory to elucidate whether another tumor suppressor gene exists in the vicinity of MTS1 in primary gastric adenocarcinoma.  相似文献   

16.
nm23-H1 mRNA在胃癌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nm23-H1基因mRNA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组织学类型、转移的相关性.方法39例胃癌组织标本及38例正常胃黏膜标本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m23-H1mRNA表达.结果胃癌组织nm23-H1mRNA表达(33.3%)与正常黏膜(28.9%)无显著性差异;nm23-H1mRNA表达未显示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结论胃癌组织与正常黏膜均存在nm23-H1表达,nm23-H1基因可能没有起到抑制胃癌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nm23-H1和p53基因杂合性缺失与大肠癌临床关系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了大肠癌nm23-H1和p53杂合性缺失情况。结果本组病例nm23-H1和p53杂合性缺失率分别为25%和45.8%,nm23-H1杂合性缺失与大肠癌Dukes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p53杂合性缺失与大肠癌远处转移相关。两基因杂合性缺失在大肠癌中呈明显正相关。结论nm23-H1和p53基因杂合性缺失均可能参与大肠癌恶性进展及转移过程的调节,并相互协同促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P 选择素、nm2 3基因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 57例胃癌及 15例正常胃组织的P 选择素及nm2 3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①P 选择素、nm2 3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无关。②P 选择素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明显增强 ,在Ⅲ、Ⅳ期胃癌显著高于Ⅰ、Ⅱ期。③nm2 3基因表达与TNM分期无关 ,在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④P 选择素和nm2 3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 P 选择素高表达与nm2 3基因低表达提示胃癌浸润转移的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胃癌组织中nm2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我们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105例胃癌nm23表达进行观察,并对其中59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4.8%,nm23在胃癌的表达与分化,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有关(P<0.05),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阳性率表达(70.9%)与阳性组比较(33.8 %)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随访资料证实nm23表达与患者预后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提示nm23基因产物的表达可作为一个淋巴结转移和判断预后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PCNA,CD44和nm23基因产物在膀胱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流式免疫法对45例膀胱癌标本的PCNA、CD44v和nm23-H1基因产物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CNA高表达仅与膀胱癌的浸润程度有关(P<0.05),CD44高表达与膀胱癌的浸润程度和复发有关(P<0.05);而nm23-H1低表达与膀胱癌的浸润程度和复发有关(P<0.05)。提示检测PCNA、CD44v和nm23-H1基因产物的表达,能为判断膀胱癌的恶性程度和复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