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颅内侵犯途径及其CT、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鼻咽癌颅内侵犯的CT和MRI图像,其中CT检查42例,MRI检查26例,同时行2种影像检查21例,观察病灶向颅内侵犯途径、累及范围,以及病灶CT及MRI征象。结果:病灶直接破坏颅底骨质侵入颅内23例,经颅底孔裂直接侵入颅内20例,经颅底淋巴环转移4例,颅底直接侵犯伴有颅底不同程度骨质破坏,颞叶受累3例。侵入颅内肿瘤组织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显著、均匀。结论:CT及MRI检查可准确判断鼻咽癌病灶侵犯颅内途径、病灶累及范围,为鼻咽癌的综合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颅内侵犯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Gd-DTPA增强后MRI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及颅内侵犯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颅内侵犯的20例放疗后复发和7例初发鼻咽癌患者比较CT及MRI增强前后检查结果。结果:27例鼻咽癌侵犯颅内者几乎均有颅底骨质破坏,比较CT和MRI检查,增强CT显示颅内侵犯确定、可疑和不明确者各占1/3,增强MRI都可显示清楚,且较好确定肿瘤的复发。结论:增强MRI可作为鼻咽癌复发和颅内侵犯的主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颅底,颅内侵犯的CT,MRI研究近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鼻咽癌为一侵袭性较强的恶性肿瘤,易侵犯颅底和颅内,一般的临床检查难以对其进行充分判断,而CT和MRI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本文重点阐述与该病侵犯有关的颅底解剖,侵犯途径以及CT、MRI表现的研究近况,以期提高对该病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经颅底自然通道脑膜侵犯的MRI表现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搜集经颅底自然通道侵犯脑膜的初诊鼻咽癌患者41例,无颅底自然通道及脑膜受累鼻咽癌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用S-P法检测两组患者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MRI表现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鼻咽癌脑膜侵犯患者中经卵圆孔有21例,经破裂孔有16例,经圆孔有4例.经颅底自然通道脑膜侵犯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7.8%(36/41),对照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0.2%(33/47),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圆孔是鼻咽癌经颅底自然通道脑膜侵犯的主要途径,经颅底通道脑膜侵犯的患者有较高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对临床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望远  周玲  陈晓钟  姜峰  朱省戒  杨昕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03-1106
目的:探寻鼻咽癌咀嚼肌间隙侵犯的各种MRI表现。方法:100例病理确诊无远处转移NPC病例放疗前MRI检查。结果:100例中咀嚼肌间隙受侵犯58例。按咀嚼肌间隙侵犯途径及各部分受侵情况分为由内向外侵犯53例:翼内肌侵犯53例,翼内肌及间隙受侵33例,翼内外肌受侵21例,翼肌及颞肌受侵2例,翼肌、颞肌及咬肌受侵1例。经咽颅底筋膜与中颅窝底之间隙直接侵犯翼外肌3例;肿大淋巴结侵犯颞肌及咬肌各1例。按信号改变分为同时表现为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升高,增强后异常强化47例;MRI平扫未显示,仅增强后异常强化11例。结论:咀嚼肌间隙侵犯一般沿从内到外的途径。MRI咀嚼肌间隙侵犯的主要表现为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升高及增强后异常强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及MRI在鼻咽癌颅底侵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2例鼻咽癌的CT及MRI图像,并以放疗后6个月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为参考依据,比较CT与MRI在鼻咽癌颅底受侵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52例放疗6个月后定性诊断结果为颅底受侵41例,其中颅底骨质受侵39例,颅底肌肉受侵41例.52例中...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颅底侵犯MRI表现与p53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鼻咽癌颅底骨侵犯MRI表现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150例(其中颅底骨侵犯者63例),均行鼻咽部MRI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Philips 1.5 T超导磁共振仪,头部Sense线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所有病例中的p53蛋白表达.结果 颅底骨侵犯中单一部位者16例(25.4%),47例为多处颅底骨侵犯.破坏部位最多见于斜坡,溶骨性破坏最多见(47例).骨质硬化型4例(6.3%),骨髓浸润型10例(15.9%),沿神经侵犯2例(3.2%).鼻咽癌及鼻咽黏膜慢性炎症中p53蛋白表达率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p53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颅底骨质破坏相关(P<0.001),与临床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MRI可作为评价鼻咽癌颅底骨侵犯首选检查方法,尤其在评价鼻咽癌早期骨髓侵犯方面MRI比CT敏感.p53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53蛋白表达与鼻咽癌分化程度、颅底侵犯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侵犯海绵窦MRI诊断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探讨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MRI特点。材料与方法;招集病理确诊的鼻咽癌伴有前组颅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MRI资料33例。采用Elscint GyrexⅤ型磁共振仪,0.5T,超导型。SE,横断位,T1WI,T2WI计33例;其中17例加扫状位,T1WI;10例进行了增强MRI扫描。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向后颅窝侵犯的途径及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鼻咽癌向后颅窝侵犯的途径及MRI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鼻咽癌向后颅窝侵犯的病例。放疗前检查12例,放疗后复发23例,使用西门子1.0T扫描仪,SE序列横轴位、冠状位T1磁状位T2WI,增强后3个方位T1WI。全部病例经鼻咽腔活检确诊,后颅窝肿块16例。10例手术切除,经斜坡直接向后颅窝侵犯形成肿块的6例未手术。结果 ⑴斜坡破坏31例,6例在桥脑前池形成肿块。⑵经舌下神经管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侵犯鼻窦的MRI表现(附8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妍  梁赵玉  于小平  古善智  陈炼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00-1102
目的:分析鼻咽癌侵犯鼻窦的磁共振(MRI)表现,探讨MRI在诊断鼻咽癌侵犯鼻窦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鼻咽癌并鼻窦侵犯的86例患者的MRI表现。结果:MRI表现为窦壁破坏100%,窦壁黏膜增厚52.3%,窦腔内软组织肿块65.1%,鼻窦内侵犯病灶与鼻咽肿瘤相连97.7%,合并积液25.6%。横断面T1WI、T2WI、CE-T1WI所示病灶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矢状面T1WI、冠状面FSIR和冠状面CE-T1WI示肿瘤侵犯蝶窦为100%,横断面T2WI和CE-T1WI对显示筛窦、上颌窦受侵最佳。结论:窦壁骨质破坏、连续性中断;窦壁黏膜不均匀性增厚;窦腔内肿块与鼻咽肿瘤主体相连,且有相同程度的强化;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是诊断鼻窦受侵犯的要点。因此,MRI的横断面T2WI、矢状面T1WI、冠状面FSIR及增强扫描在鼻咽癌鼻窦受侵犯的诊断中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颅内侵犯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颅内侵犯的CT与MRI表现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MRI发现颅内肿块,并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颅内侵犯者15例,其中8例作了CT扫描。结果 MRI全部发现颅内病变,并作出正确诊断,表现为中颅凹鞍旁的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冠状位增强扫描可见连接鼻咽部肿块与颅内肿块的条状强化影,2例侵犯岩尖及后颅窝。15例同侧乳突均有炎症。作CT检查的8例中,3例平扫未发现颅内病变,3例增强扫描发现病变但未能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结论 MRI是诊断鼻咽癌颅内侵犯的首选方法;CT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增强扫描、骨窗观察颅底骨质有无破坏、乳突有无炎症及必要时扩大扫描范围、加扫冠状位等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颅底骨破坏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鼻咽癌颅底骨破坏的CT征象。材料与方法 对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1923例(男1405例,女518例)进行CT扫描,采用常规轴位,层厚4mm,层距4~5mm,用骨窗显示;窗宽2200HU,窗中心250HU。部分病例加扫冠状位,窗技术不变,高至低依次为:翼突根部,蝶骨体、大翼、翼突,骨破坏分为成骨型、破骨型和混合型,蝶骨根部是成骨型最好发的部位。结论 成骨型破坏是鼻咽癌颅底骨破坏的一种常见类  相似文献   

13.
颅内脊索瘤与鼻咽癌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脊索瘤和鼻咽癌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评价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脊索瘤、23例鼻咽癌的MRI表现。结果7例脊索瘤中心部位在颅底中线处的斜坡/鞍区,肿瘤以颅底为主,主要向颅内蔓延,广泛破坏枕骨斜坡或蝶骨体,呈边界清楚、范围较大的骨质缺损;与鼻咽部生长为主再向颅内侵犯的鼻咽癌不同。颅内脊索瘤和鼻咽癌因血供不同,强化亦有较明显区别。结论MRI是诊断颅内脊索瘤和鼻咽癌的很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32例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磁共振成像(MRI)。结果表明:转移淋巴结在T_1加权像为中等信号强度,介于肌肉与脂肪之间,近似于或稍高于原发灶。区分肿瘤与脂肪组织用T_1加权像最好,而T_2加权像则有利于区分淋巴结与肌肉。MRI 尚能够显示CT 不能显示的咽后外侧淋巴结。MRI 作用在于发现临床上不能触到的深在部位的淋巴结,以及鉴别放疗后颈部纤维化与淋巴结转移。另外,当临床上发现单个或单侧淋巴结转移时,MRI 有助于进一步显示多个或双侧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MRI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12例鼻咽癌放疗所致放射性脑病的CT和MRI表现。MRI检查采用SE序列(TR=1800ms,TE=99、132ms)和RARE序列,T_2加权成像。结果表明:MRI显示病变较CT敏感,以表现侧脑室旁白质内爪样高强度信号病灶为特征,颞叶病变最重,向上逐渐减轻,严重者累及颞叶灰质。作者认为MRI是放射性脑病的有效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复发的增强前后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评价Gd-DTPA增强前后MR I在鼻咽癌放疗后复发(RNPC)与放射性纤维化(RF)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MR平扫显示鼻咽部或邻近区域有软组织肿块的28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行Gd-DTPA增强MR I检查.RNPC22例,RF6例,炎性肿块2例,2例颅底RNPC分别合并鼻咽侧壁RF与炎性病灶.分析病灶形态及信号强度.结果:大多数RNPC病灶表现为TIWI上低信号TZWI高信号,RF在TIWI和T2WI上均显示低或中等信号,平扫两者信号强度区别在于T2WI上,但有一定重叠.增强扫描TIWI示绝大多数RNPC病灶(90.9%)有中度以上明显强化,而RF无或轻度强化,两者信号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增强后肿瘤边界显示更清楚.病灶无强化,可除外RNPC,有强化则不一定是RNPC,明显强化可见于炎性病变.结论:肿块在MR平扫T2WI和增强后TIWI上的信号强度是鉴别RNPC与RF的主要依据,Gd-DTPA增强扫描有助于确定病变性质及其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17.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祥囊肿30例,男13例,女17例,除9例仅作MR平扫外,其余均作MR平扫 增强扫描。12例选用FLAIR序列。结果 典型表现者27例,占90%,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有时不均匀;非典型表现者3例,占10%,T1WI上肿瘤实质内为高信号。21例增强扫描中,16例无强化,1例分隔状强化,4例边缘强化。T2WI上大多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少数信号不均匀。结论 典型常见的表皮样囊肿T1WI为低信号,信号欠均匀;非典型的表皮样囊肿T1WI呈高信号,信号形成原因是高浓度蛋白质所致,并非脂类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