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研究Rh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抗D抗体对ABO、RhD血型定性的干扰。方法选取12例Rh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测定ABO、RhD血型。对RhD阴性者进行热放散后再进行RhD血型鉴定。抗体筛选阳性者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12例中RhD定型中5例阴性误定为阳性,采用热放散试验后血型皆正确判定,12例患儿血清中均含有抗D抗体。结论Rh阴性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抗-D抗体干扰RhD血型鉴定,对ABO血型鉴定没有干扰。  相似文献   

2.
肖瑞卿  林武存  曾杰  许聃  陈英  胡建 《重庆医学》2007,36(24):2473-2474
目的通过对Rh(D)阴性献血者的试验检测,了解DEL表型。方法用盐水法、木瓜酶法3家试剂检测RhD(-)及其RhCcDE4个因子;阴性者用谱细胞进行抗体筛查;红细胞用抗-D作吸收放散试验,观察试验结果;吸收前、后抗-D抗体检测其效价。结果无偿献血者16935例,其中Rh(D)阴性75例,占4.42%;吸收放散试验:75例经吸收放散试验检测,阳性标本47例、占62.67%,阴性28例;吸收前、后抗体效价比较:吸收后抗体效价不变的53例,效价下降的有22例。结论在鉴定Rh(D)阴性中,DEL表型应用血型血清学吸收放散的方法正确鉴定;在临床输血中,含有弱D与DEL的个体,反复多次输血后就有产生抗体的可能。含有弱D与DEL的个体,作为供者应该当成阳性.作为受者应该当成阴性,防止因输血产生免疫性抗体,引起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检测(微柱凝胶法)对RhD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以下简称HDN)的防治与监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接受检测夫妇RhD血型不合的表观RhD阴性孕妇的产前/孕前血型抗体检测结果,采用微柱凝胶血型卡检测受检者ABO血型及Rh血型的D、C、E抗原,RhD初筛阴性者进一步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管法检测D抗原以排除或确认弱D型或部分D表型;用微柱凝胶Coombs卡对受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初筛阳性者进一步用抗体鉴定细胞做抗体鉴定和抗体效价测定.结果:95例RhD初筛阴性标本经传统试管法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复检,均排除弱D或部分D表型,其中5例受检者产生了IgG抗-D,本组抗-D产生比例为5.5%.结论:不规则抗体检测应用于表观RhD阴性孕妇的产前检查,可为RhD血型不合的HDN的预测、评估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当RhD阴性母亲孕育RhD阳性胎儿时,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亲血液循环,母亲针对胎儿红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形成抗-D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发生新生儿溶血病[1].抗体筛查阴性的RhD阴性孕妇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可以预防产生抗-D抗体.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发现1例于孕28周和胎儿出生24 h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的产妇,其胎儿出生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酸放散法和传统热放散法检测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 HDN)患儿红细胞致敏抗体的效果。方法以355例疑似HDN患儿的血标本为研究对象,并以70例母婴血型相符合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样本为研究对照,分别用酸放散和热放散法检测HDN患儿红细胞致敏抗体,对比两者的灵敏度、耗时等,并对其中98例HDN患儿红细胞放散液中抗体测定效价并计算评分,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355例疑似母婴血型不合HDN患儿中,确诊为HDN 277例,275例ABO-HDN患儿样本中,酸放散试验均检出与患儿血型抗原所对应的抗体,无假阳性。热放散试验检出的阳性病例,酸放散试验均检出阳性。6例ABO-HDN患儿采用酸放散试验结果阳性(2+~4+),而热放散试验结果阴性,2例Rh-HDN患儿用酸放散法、热放散法检测均阳性。7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样本,同时用酸放散法与热放散法进行抗体释放试验,结果均阴性。酸放散法放散液中IgG抗-A(B)、抗-Rh抗体效价及评分均高于热放散法(P<0.05)。酸放散法与热放散法所得红细胞放散液中抗体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HDN患儿行红细胞致敏抗体释放试验,酸放散试验放散效能较优,耗时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秀文  辛琪 《现代医学》2009,37(6):481-482
目的探讨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方法所有血型及抗体鉴定按《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采用进口微柱凝胶卡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例患者血型正定型为A型RhD阳性,反定型与B红细胞(Bc)呈4+凝集状态,与A红细胞(Ac)、O红细胞(Oc)均为弱凝集状态。患者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IgG+C3d)阴性。患者血清抗体筛查与Ⅰ、Ⅲ号筛选细胞反应阳性。患者红细胞与抗M试剂反应阴性。结论患者血型为A型RhD阳性,其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是血清中含有抗M抗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出生1.5d有贫血和黄疸症状的新生儿进行血型血清学试验,为临床进一步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患儿进行ABO、Rh血型鉴定、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抗体特异性鉴定、红细胞抗体放散试验;对患儿母亲进行ABO、Rh血型鉴定、血清抗体特异性及效价测定。结果患儿ABO血型为O型,Rh表型为DccEE,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凝集强度4+,血清和红细胞放散液中均检出IgG抗-E抗体;母亲ABO血型为O型,Rh表型为DCCee,血清中检出IgM和IgG混合型抗-E抗体。其中IgM抗-E的效价为32,IgG抗-E的效价为128。结论该患儿和母亲ABO血型相同,但有2个Rh抗原不同;母亲血清中检出的高效价抗-E抗体和患儿血清及红细胞放散液中检出的抗体特异性一致,该患儿可确诊为免疫性抗-E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  相似文献   

8.
304例Rh阴性孕产妇的RhD同种免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304例RhD阴性孕产妇RhD同种免疫发生情况,探讨RhD阴性孕产妇抗D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建立正确的围产期孕妇RhD新生儿溶血病监测方案。方法 采用标准血清学方法对孕产妇及其丈夫进行ABO及RhD抗原鉴定。对RhD抗原鉴定为阴性的样本,进一步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法检测RhD抗原,以排除或确认弱D型或部分D表型。对所有RhD阴性孕产妇及其丈夫进行RhCcEe表型的血清学分型。采用抗人球蛋白法对所有RhD阴性孕产妇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初筛,对初筛阳性者进一步用鉴定细胞做抗体鉴定及抗体效价测定并采用PCR SSP方法确定是否为Del型。结果 3975例孕产妇标本中,304例为RhD阴性,其中29例产生抗D抗体,夫妇ABO血型相合24例(82.76%),不合5例(17.24%)。本组调查中Rh阴性孕产妇抗D抗体产生的比例为9.54%(29/304)。经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29例产生抗D的Rh阴性孕产妇均排除Del表型。 结论 RhD阴性孕产妇RhD同种免疫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Del型孕产妇产生抗D概率较低。应及时、定期监测RhD阴性围产期孕妇的抗D水平。对已产生抗D抗体的孕妇,密切监测其抗D水平,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温抗体型AIHA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寻求简便有效的输血对策。方法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ABO、Rh血型鉴定,吸收放散试验,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并对检出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效价测定及红细胞相应抗原鉴定。结果21例患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均为阳性。血清抗体筛查阳性15例(71.4%),经谱红细胞鉴定均存在自身抗体;血清抗体筛查阴性6例(28.6%,从6例患者红细胞放散液中均检出自身抗体,其中1例为类抗-E特异性自身抗体(Rh表型CcDee)。另对5例抗体筛查阳性且有输血史的患者进行自身抗体吸收,吸收后的血清和谱红细胞反应,检出3例同种特异性抗体,分别为抗-cE1例(效价4,Rh表型CCDee)和抗-E2例(效价8和2,Rh表型均为CCDee)。结论本组病例检出的同种抗体和类同种自身抗体均呈Rh特异性。因此,选择ABO、Rh(包括D、E、c、C、e抗原)同型血液输注,可有效保证患者输血安全;必要时扩展考虑MNS、Kidd血型系统抗原,可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该原则可替代自身抗体吸收试验,使AIHA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母亲体内免疫性抗-A、抗-B IgG抗体效价与ABO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发病关系.方法产前孕妇与丈夫标本按照常规鉴定ABO及Rh(D)血型,ABO血型不合者检测IgM与 IgG抗-A、抗-B抗体效价,检测孕妇血清溶血素效价;产后新生儿与母亲鉴定ABO及RhD抗原,ABO血型不合,患儿红细胞做直接抗人-IgG试验,患儿血浆游离抗体试验,患儿红细胞放散抗体3项试验.结果 80例孕妇抗体效价1∶2~8的共11例,占13.75%;1∶16~64的58例,占72.5% ;1∶128~512的共11例,占13.75% ; 新生儿溶血病阳性标本80例,3项试验均为阳性的52例,占总数65%;放散试验阳性的77例,占96.25%;直接抗人IgG试验阳性的65例,占81.25%.结论母亲O型婴儿A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B型,A型较B型重,A型3项试验阳性占71.6%,而B型只占51.85%.重庆地区ABO新生儿溶血病,母亲的免疫性抗-A、抗-B抗体效价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临界值应在1∶16,检测溶血素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Rh血型系统是目前发现的最复杂的红细胞血型系统之一,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用恒河猴(rhesusmonkeys)的红细胞免疫家兔,产生的抗体能与约85%自种人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这种能与抗恒河猴抗体凝集的红细胞被称为Rh阳性,其余15%不凝集的红细胞称为Rh阴性。已经发现40多种Rh抗原,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简介患儿 ,男 ,出生 3天 ,神萎 ,嗜睡 ,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经测定总胆红素 3 12 μmol/L ,怀疑为新生儿溶血病 ,送患儿及母亲、父亲血样至本站鉴定。产妇 ,3 1岁 ,汉族 ,无输血史。孕 3产 1,第 1胎人工流产 ,第 2胎孕 6个月时流产 ,此为第 3胎 ,足月顺产。2 血型血清学检查2 .1 试剂及方法 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鉴定 ,均按文献[1]方法操作 ,谱细胞及试剂抗血清均由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2 .2 游离抗体试验与抗体释放试验 新生儿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强阳性 ,患儿红细胞放散液中含有ABO以外的抗体 ,结果同产妇血清一致见表 1…  相似文献   

13.
Rh血型是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为复杂、最具有多态性的系统,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要意义,D抗原分为阳性和阴性两大类,在常规血清学技术鉴定的Rh阴性者中,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和吸收放散试验部分仍可检测出D抗原,即D^u或De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筛为Rh(D)阴性样本中弱D,Del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血型,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弱D,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用PCR—SSP法检测样本RhD基因8个外显子结构。结果:常规血清学初筛Rh(D)阴性60例中经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勾弱D4例,占6.67%:56例Rh(D)阴性标本经吸收放散试验后确认13例为Del,占21.67%:对其中2例弱D和5例Del标本的D基因8个外显子检测都完整存在,排除了弱D、Det的10例Rh(D)阴性标本其基因检测有完全缺失和部分缺失两种可能。结论:为了临床输血安全,常规血清学检测Rh(D)阴性者,应当再用抗人球蛋白试验或吸收放散试验检测是否为弱D或Del。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ABO血型次侧不相合肝移植后发生过客淋巴综合征(passenger lymphocyte syndrome,PLS)的机制及过客淋巴综合征血型血清学诊断标准和输血策略.方法 对2例ABO血型次侧不相合肝移植患者,进行ABO、RhD血型鉴定,直抗分型、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试验,同时患者红细胞进行放散试验.结果 患者1:血型为AB型、RhD阳性,肝供者为O型、RhD阳性,患者血浆中存在抗-A、抗B,红细胞放散液中存在抗A、抗B;患者2:血型为A型、RhD阳性,肝供者为O型、RhD阳性,患者血浆中存在抗A,红细胞放散液中存在抗A.两位患者直抗均强阳性,抗体筛选阴性.结论 2例患者肝移植术后,均发生PLS.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由于移植肝中的淋巴细胞产生了相应的ABO血型抗体,破坏受者的红细胞.患者与O型洗涤红细胞配血相合,输注后无不良输血反应,Hb上升.  相似文献   

16.
Rh血型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Rh血型抗体的血清特异性及其输血反应中的临床意义。将患者血清与一组谱细胞在盐水、酶及抗球蛋白介质中反应,分析鉴定其抗体特异性。结果显示11例患者血清中含Rh血型系统特异性抗体。认为Rh血型抗体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根据我国汉族人的Rh抗原分布特点,应重视RhD抗原阳性而E抗原阴性患者的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7.
温自身抗体对血型检定干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检定的干扰。方法 56例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检定血型。结果 20/56例(35.7%)ABO血型检定受干扰,正定型均为“AB”型而血清中含ABO抗体,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阳性者14/26例AB0正、反定型不一致:全部病例Rh血型均定为CcDEe。经氯奎放散试验后红细胞DAT阴性,再作血型检定,ABO正、反定型均一致,发现Rh血型误定者达34/56例(60.7%),其中2例RhD阴性误定为RhD阳性。结论 AIHA患者先经氯奎放散试验至红细胞DAT阴性后再作血型检定,才可避免误定ABO、Rh血型而确保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2011年7月12日出生。出生1d后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患儿母,31岁,孕3产2,无输血史。母子血样送本室进行新生儿溶血病检查,经检查患儿为Rh血型系统抗-c、E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血型:患儿母A型,RhD阳性;患儿A型,RhD阳性。Rh分型:患儿母CCDee;患儿CcDEe。患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4+。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Rh血型抗体的血清特异性及其输血反应中的临床意义。将患者血清与一组谱细胞在盐水、酶及抗球蛋白介质中反应 ,分析鉴定其抗体特异性。结果显示 11例患者血清中含Rh血型系统特异性抗体。认为Rh血型抗体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 ,根据我国汉族人的Rh抗原分布特点 ,应重视RhD抗原阳性而E抗原阴性患者的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不规则抗体是抗A、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其多为IgG抗体。主要是经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在盐水介质中不能凝集而只能致敏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必须通过特殊介质(酶、抗人球蛋白、polybrene等),才能使致敏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临床上通常所称的“同型血”实际上是指AB0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相同,其他红细胞血型系统未必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