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对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6例(108眼),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54眼.A组患者实施颞侧巩膜隧道切口,B组患者实施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施上方巩膜隧道切口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提高,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手术,对于提高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赵军 《微创医学》2009,4(5):486-488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角膜切口位置对术后散光的影响。方法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60跟,随机分成切口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A组)和切口位于常规90。方向(B组)两组,每组30眼。检测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和视力变化。结果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A组分别为(1.09±0.12)D、(1.48±0.14)D、(1.37±O.11)D及(1.26±0.14)D,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组则分别为(1.12±0.13)D、(1.89±0.16)D、(1.63±0.15)D及(1.34±0.16)D,术后1个月、3个月散光值仍大于术前(P=0.000)。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散光度的变化值A组分别为(0.49±0.16)D、(0.29±0.13)D和(0.16±0.14)D,B组为(0.97±0.18)D、(0.65±0.13)D、(0.41±0.11)D,均大于A组(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视力〉0.7者A组分别为14眼和17眼,B组分别为6眼和8眼(P〈0.05)。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的切口有助于控制术后散光并能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4.
曹全刚  江航 《重庆医学》2018,(15):2085-2087
目的 探讨手术位置切口不同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20例白内障患者均接受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例(70眼)患者(观察组),其中顺规性散光者(34眼)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逆规散光者(36眼)选择颞侧角膜缘切口.另外60例(68眼)患者均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对照组),患者均采用6 mm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切口.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术后3d、1周角膜散光度逐渐升高,术后3个月均降低,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大于0.5的眼数占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结论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行切口可有效减轻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不同位置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62例(68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颞侧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散光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1周a.3个月的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1周2L3个月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巩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具有操作简单、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一种较佳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不同位置的3.2mm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患者49例(71眼)分成2组进行手术,A组采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B组在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方位做切口。对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略有减少,A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采用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方位透明角膜切口较传统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少部分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陡峭轴及传统的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手术对白内障合并低度角膜散光患者的影响.方法:100例白内障合并低度角膜散光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右上方(110°)透明角膜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行陡峭轴角膜切口手术治疗.比较术后7d、1个月、2个月患者矫正视力、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术源性散光(SIA)变化,观察术前、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2个月,两组患者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角膜散光、SIA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陡峭轴切口术对改善患者的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效果更理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113例(128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44例(51只眼)、40例(45只眼)、29例(32只眼),分别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Ⅰ组)、小切口囊外摘除术(Ⅱ组)和超声乳化吸出术(Ⅲ组),并植入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6月随访远视力、角膜散光及其轴位等指标.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1周、1、3、6月的视力明显高于Ⅰ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平均散光值Ⅰ组、Ⅱ组、Ⅲ组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1、3、6月时均大于Ⅱ、Ⅲ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Ⅱ组与Ⅲ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和1月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月后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Ⅱ组、Ⅲ组术后早期均以顺规性散光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Ⅲ组术后散光漂移最明显,而Ⅰ组则漂移最少.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手术发展的方向,但在无条件行超乳术时,调整切口大小、位置、深度、缝合技术等,术后仍可达到较低的散光度和满意的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位置切口对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杞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白内障74例共134眼,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7例(67眼)。A组于上方巩膜隧道做切口;B组于颞侧透明角膜做切口;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变化及角膜散光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周A、B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且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1周、1个月A、B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刻两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升高,术后1周呈降低趋势,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且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视力,并改善其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113例(128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44例(51只眼)、40例(45只眼)、29例(32只眼),分别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Ⅰ组)、小切口囊外摘除术(Ⅱ组)和超声乳化吸出术(Ⅲ组),并植入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6月随访远视力、角膜散光及其轴位等指标.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1周、1、3、6月的视力明显高于Ⅰ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平均散光值Ⅰ组、Ⅱ组、Ⅲ组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1、3、6月时均大于Ⅱ、Ⅲ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Ⅱ组与Ⅲ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和1月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月后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Ⅱ组、Ⅲ组术后早期均以顺规性散光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Ⅲ组术后散光漂移最明显,而Ⅰ组则漂移最少.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手术发展的方向,但在无条件行超乳术时,调整切口大小、位置、深度、缝合技术等,术后仍可达到较低的散光度和满意的视力.  相似文献   

12.
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白内障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ECCE大切口所引起的高效角膜散光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 ,已为广大眼科医师所认识。为解决术后严重散光尽快恢复视力 ,本文采用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并对术后角膜散光进行动态观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对象 本组 6 8眼 ,男性 36眼 ,女性 32眼 ,年龄 1 6~ 6 5岁 ,平均 48.73岁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 31眼 (晶体核硬度均在Ⅱ级核以下 ) ,外伤性白内障 1 9眼 ,青年性白内障 1 0眼 ,先天性白内障 8眼。1 .2 手术方法 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白内障患者采用不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洛阳东方医院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8例(88眼)白内障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44眼)和对照组(44例,44眼),对照组手术切口选择在角膜缘正中上方,观察组手术切口选择在屈光力最大的子午线上,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评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视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3个月角膜散光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视力与术前相比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于屈光力最大的子午线上做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度影响较小,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位置的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术前散光≤2.0 D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6例(18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均行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按手术切口位置将患者分为 A 组(88只眼)和 B组(98只眼),A 组在10~12点透明角膜做切口,B组则根据术前角膜曲率检查,选择角膜陡峭轴做切口;又根据术前散光程度是否≤0.75 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程度变化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1、3月散光程度变化不明显。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A组比较,B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B组中,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散光程度逐渐降低,P<0.05。结论 对术前散光度≤0.75 D者,不同切口术后早期散光程度降低,晚期差别不大;但对于术前散光度为>0.75 D者,术后散光程度降低,在角膜陡峭轴行手术切口可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5.
卢春富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129-129,15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置入术中散光轴向切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白内障伴散光患者共70例101眼,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50眼和对照组35例51眼,观察组使用带刻度的金刚刀在角膜散光最大轴向上加做长4mm、宽1.5mm角膜缘内1.5mm成对松解切口,对照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IOL植入,观察术后2个月视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矫正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散光轴向切口可有效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即存在的散光,具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中角膜切口的选择对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影响及术后散光的改变。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于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56例(61眼),依据手术切口不同随机分成常规手术切口位于角膜10点钟方向(对照组);手术切口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试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31眼),试验组28例(30眼)。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术前、术后1w、1mon、3mon视力和角膜散光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1w、1mon、3mon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散光度数较术前显著幅度减小(P<0.05),且术后1w、1mon、3mon均低于对照组;两组裸眼视力较术前升高,且试验组术后1w、1mon、3mon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可较好的改善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飞  托西丽 《新疆医学》2012,42(3):35-37
目的:为了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大小以及角膜形态改变。方法:收集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40例(46眼),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1月、3月裸眼视力两组比较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散光两组比较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一月、3月A组散光度数小于B组,术后3月两组散光均较术前有所减小(P<0.05)。术前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两组比较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一月、3月A组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角巩膜隧道切口对角膜损伤更小,散光更小、更安全等优点。2.选择在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作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部分术后散光,对所在于午线角膜曲率有松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鲁碧峰 《中外医疗》2009,28(27):170-171
角膜散光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白内障手术过称中诸多因素均可引起角膜散光。通过对手术切口、人工晶体等进行术前设计,可以尽量减少术源性角膜散光,或主动对术前角膜散光进行矫正,有效提高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9.
温利辉 《华夏医学》2001,14(6):908-909
手术切口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进入前房完成眼球内各项手术步骤的通道 ,为了探讨手术切口长度对人工晶体术后散光的影响 ,笔者自 1998年 6月至 2 0 0 0年 1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反眉弓隧道切口对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大切口对角膜散光情况进行了 6个月动态观察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受试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87例 10 8眼 ,术前视力为手动 /眼前 - 0 .6 ,术前散光 <2 D。按均衡原则分 2组 ,每组 5 4眼 , 组为 6 mm反眉弓巩膜隧道式切口 , 组为 12 mm角膜缘切口组 ,2组患者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短期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87例(眼)白内障患者施行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术后角膜散光度。结果: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在术后1周达到最大,在术后1月时稳定。结论: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产生的术源性角膜散光小,在术后1月时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