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PCI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方法经桡动脉PCI280例、经肱动脉PCI208例、经股动脉PCI180例.观察三组手术穿刺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及血肿的发生等. 结果 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与股动脉组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血肿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减少(P<0.05);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经桡动脉、肱动脉行PCI安全、经济,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宣艳 《广西医学》2010,32(6):746-747
目的探索一种方便、快捷、有效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动脉抽血方法。方法 140例新生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观察组70例采用桡动脉穿刺法抽血,对照组70例采用肱动脉穿刺法抽血。比较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穿刺部位皮下淤血等。结果观察组1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穿刺时间短、皮下淤血轻(P〈0.05)。结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法采血1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对新生儿损伤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减轻患者疼痛的穿刺方法和如何提高动脉穿刺采血成功率.方法 2010年2月-2010年9月经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100例;2010年10月-2011年4月经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100例.比较两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病人的疼痛程度.经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疼痛程度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桡动脉采血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行急诊PCI治疗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穿刺路径分为肱动脉组40例、桡动脉组80例和股动脉组85例,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复杂病变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肱动脉组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均少于桡动脉组(P<0.01),而3组间穿刺成功率、复杂病变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肱动脉组住院时间少于股动脉组(P<0.01),手术并发症少于股动脉组(P<0.05).3组病人的预后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行急诊PCI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途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不同穿刺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32例,随机分为3组,肱动脉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比较3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与股动脉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血肿及迷走反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少(P<0.05)。3组患者插入冠状动脉的成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经桡动脉与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一样安全可行,且并发症更少,经济实用,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介入中心2012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59例需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经肱动脉穿刺组(28例)和经桡动脉穿刺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动脉穿刺时间及血管痉挛、皮下淤血、皮下血肿、神经受损发生率。结果经肱动脉穿刺组手术成功率较经桡动脉穿刺组升高(92.9%和87.1%),平均动脉穿刺时间较经桡动脉穿刺组缩短〔(2.5±0.6)min和(4.5±1.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肱动脉穿刺组血管痉挛、皮下淤血、皮下血肿、神经受损发生率均较经桡动脉穿刺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途径容易穿刺不易发生血管痉挛,但并发症较多,从安全角度上来说不宜作为冠状动脉造影介入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部位采血时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及穿刺成功率。方法 收集96例从不同部位(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采过血的病人,穿刺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和率的比较。结果 不同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和疼痛程度不同。结论 股动脉和肱动脉是采血气的最佳部位,桡动脉穿刺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肱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32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肱动脉组(117例)及股动脉组(115例),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以及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途径中,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肱动脉途径可优先于股动脉途径作为替代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脉加压注射最佳位置选择.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09月呼吸科病房需动脉加压注射抽取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的42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5例,其中A组加压注射的位置于足背动脉,B组在桡动脉,C组在肱动脉,D组在股动脉.对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注射时患者的恐惧度和自我感觉疼痛度、注射后所需按压的力度和时间、注射后注射部位发生的并发症(皮下血肿)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足背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对患者进行动脉加压注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的恐惧度和自我感觉疼痛度低、注射后所需按压的力度小和时间短、注射后注射部位发生的并发症(皮下血肿)少.结论 选择足背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动脉加压注射部位是最佳的穿刺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及时、准确实施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工作,针对血气分析的动脉选择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一种更快更好的动脉血采集方法。方法选择60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选择肱动脉、桡动脉进行动脉血采集,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及操作后血肿发生情况。结果肱动脉组患者一次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动脉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穿刺所需的时间却少于桡动脉组,且在操作后血肿发生方面没有差异。因此,肱动脉在动脉血采集方面优于桡动脉,在临床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Lumbar puncture     
E Alexander 《JAMA》1967,201(5):316-317
  相似文献   

12.
13.
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措施。方法:90例次新生儿分别采用慢速进针法与快速进针法,对一针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慢速进针法一针成功率高于快速进针法一针成功率。结论:采用慢速进针法穿刺,可以提高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复针率,减轻患儿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和医院材料消耗。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护理法在婴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3月我院儿科接诊的80例需行头皮静脉穿刺治疗的婴儿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头皮静脉穿刺法,观察组采取改良穿刺护理法,比较两组穿刺情况、患儿穿刺依从性、留置针保留时间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两组穿刺后CHEOPS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穿刺依从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留置针保留时间、操作水平评分以及穿刺效果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后CHEOPS评分低于对照组(t=6.124,P=0.0410.05)。结论改良穿刺护理法在婴儿头皮静脉穿刺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儿穿刺依从性,延长留置针保留时间,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Dangers of lumbar punctu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研究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患者难穿刺内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难穿刺内瘘患者1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6月后11例患者实施钝针扣眼穿刺,设为观察组,将其与6月前实施普通穿刺时的情况进行比较,对照其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穿刺按压时间、穿刺后的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条件差的情况下,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能对其血管进行有效保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