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具有随着绝经年限延长及增龄而增高的特点。现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新进展作一概述。1 流行病学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女性在50岁后可见明显的骨质丢失加速:4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15.70%,50~7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女性为67.30%。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主要是腰背疼痛、身长变短,甚者骨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脊椎骨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3种骨质疏松性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女性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更好地预防围绝经期女性骨折的发生.方法 以36例年龄40~59岁住院治疗的脆性骨折女性作为研究组,与同年龄段无骨折史的80例女性对照分析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和骨质疏松情况.结果 围绝经期妇女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多次分娩、绝经、哺乳时间段、居住在农村、无喝牛奶习惯、无体育锻炼习惯、骨质疏松.研究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44.4%,高于对照组的25%(χ2 =4.39,P<0.05).骨折妇女中50~59岁年龄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40~49岁骨折妇女.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应通过平衡膳食、适当运动等综合措施改善骨质疏松,减少脆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绝经激素治疗(MHT)对不同绝经年龄和绝经方式女性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绝经后女性869人为研究对象,按照绝经年龄将其分为40~44岁组(n=127)、45~49岁组(n=348)、50~54岁组(n=305)、55~59岁组(n=89);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MHT组(n=521)与非MHT组(n=348),再根据治疗时间分为<1年组(n=94)、1~<3年组(n=258)、3~<5年组(n=110)、≥5年组(n=59)。观察研究对象的腰椎(L1~L4)BMD、股骨BMD、T值,分析MHT对不同绝经年龄、绝经方式、治疗时间女性BMD的影响。结果 不同绝经年龄组的腰椎(L1~L4)BMD、股骨BMD、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05、3.807、4.558,P<0.05),绝经年龄越早BMD越低。40~44岁组、45~49岁组手术绝经者的腰椎(L1~L4)BMD、股骨BMD、T值均明显低于自然绝经者,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0、2.550、2...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山西白求恩医院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年龄将2017-06/2019-06于山西白求恩医院体检或门诊绝经妇女分为38~49岁,50~59岁,60~69岁,70~岁,采用PASS 11.0软件估算总样本量为1 004例,假设中途退出率为5%,最终纳入样本量为1 0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各年龄组进行单纯随机抽样。根据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利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症绝经妇女骨折发生率和一般资料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7-06/2019-06该院体检或门诊骨质疏松绝经妇女骨折总发生率为3.98%,与38~59岁骨质疏松症绝经妇女比较,60岁以后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年龄(OR=1.374,95%CI:1.154~1.636)、BMI(OR=1.213,95%CI:0.342~1.597)、饮酒史(OR=3.845,95%CI:1.658~8.919)、绝经年龄(OR=5.896,95%CI:2.247~15.468)、绝经时长(OR=2.010,95%CI:1.408~2.869)为骨质疏松症绝经妇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结论山西白求恩医院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较高,高龄、高BMI、饮酒史、绝经年龄早、绝经时间长为其高危因素,可将高危因素作为筛选指标给予相应干预措施促进绝经女性骨骼健康,同时应加强60岁以上绝经妇女钙剂的补充以降低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于绝经后女性的妇科B超检查必要性进行探讨论述,提高女性妇科检查与健康意识。方法采用某医院1000例门诊以及住院绝经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绝经后女性患者的年龄特点,分为50岁至59岁年龄层、60岁到69岁年龄层和70岁以上年龄层三个不同的年龄层次阶段,使用彩色B超经过阴道对于绝经后女性患者进行检查。结果经过上述方法,在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绝经后女性的妇科B超检查中,50岁至70岁年龄层次之间的绝经后女性的妇科疾病发病概率近20%,而70岁以上年龄层次的绝经后女性的妇科疾病发病概率在12%以上。其中,在这些绝经后女性患者的妇科B超检查中,以卵巢肿瘤为主的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病概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对于绝经后女性进行妇科B超检查十分有必要,应关注和重视绝经后女性的健康。  相似文献   

6.
内源性雌激素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源性雌激素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ose,AD)是否存在病因联系.方法以人群为基础进行年龄、性别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样本人群中确诊的全部女性AD患者共115例;对照组为符合匹配条件的全部未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者共1041名.结果自然绝经年龄对AD发病有显著影响,自然绝经年龄为47~50岁的女性,患AD的危险为绝经年龄<47岁女性的0.672倍;绝经年龄>50岁的女性患AD的危险则为绝经年龄<47岁女性的0.452倍(P=0.0207).初潮年龄每增加1岁,校正的OR值为1.160(P=0.0342).结论内源性雌激素与AD可能存在病因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建德地区30~70岁女性乳腺癌发病影响因素,为女性乳腺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4月在该院就诊且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的166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健康女性166例为对照组。调查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包括乳腺癌家族史、生育史、既往月经状况、服药情况及乳腺疾病状况等。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生育史、初产年龄、哺乳史、流产史、初潮年龄、自然绝经年龄、行经时间、家族史、使用激素类药物、既往乳腺疾病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经调整年龄和绝经状态等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家族史、服用激素类药物、既往存在乳腺疾病史及初潮初产间隔时间长是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均P0. 05);而生育史、哺乳史及初潮年龄晚是女性发生乳腺癌的保护性因素(均P0. 05)。以绝经状态进行分析,绝经女性中,初潮年龄晚、有生育史及无流产史是女性发生乳腺癌的保护性因素(均P0. 05);未绝经女性中,初潮初产间隔时间超过17年是发生乳腺癌的高危因素(P0. 05)。结论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乳腺癌家族史、既往存在乳腺疾病史和初潮年龄等,生育史和哺乳史是有效保护女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加强宣教,鼓励女性尽早母乳喂养,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同时做好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探讨女性自然绝经年龄提前或推迟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 选取广州中老年人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中2017年11月至2020年1月完成基线调查的4 734例自然绝经女性为研究对象, 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特征指标、疾病史和女性生理健康指标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绝经年龄与M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研究对象年龄为(60±6)岁, 绝经年龄M(Q1, Q3)为50(49, 52)岁, MS患病率14.8%(699/4 734);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 绝经年龄与MS呈近似"U"型相关, 与自然绝经年龄正常组比, 绝经年龄提前(OR=1.52, 95%CI:1.12~2.06)和推迟(OR=1.77, 95%CI:1.36~2.30)MS患病风险增加。绝经年限≤6年和7~9年组中, 自然绝经年龄推迟组的MS患病风险分别是绝经年龄正常组的2.40倍(95%CI:1.54~3.75)和2.19倍(95%CI:1.11~4.31)。综上, 自然绝经年龄提前和推迟增加MS患病风险, 自然绝经年龄推迟增加MS患病风险主要出现在绝经年限10年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高职学校教职工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为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378名教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其坐位桡骨远端骨密度,计算T值(T-score),按性别、年龄、身高、体质指数(BMI)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8名教职工中骨质疏松症患者72人,患病率为19.0%。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23.1%)明显高于男性(13.1%),P〈0.05。从50~59岁组开始,各年龄段患病率均有增高趋势(P〈0.01)。50—5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的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不同身高组的骨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60cm组的患病率与170~180cm组和180~190cm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不同BMI组的骨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46.2%,未绝经女性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教职工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其中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绝经女性较未绝经女性患病率明显增高,应对教职工,尤其是高患病率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葫芦岛市龙港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MOP)患病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或体检的绝经后妇女8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一般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诊断PMOP患病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MOP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830份问卷调查,回收822份,回收率99.04%(822/830)。经检查筛选出PMOP患者247例(PMOP组),患病率为30.05%(247/822),其余575例归入非PMOP组。两组年龄、BMI、绝经年限、生育次数、经常运动、文化程度、饮酒、饮用绿茶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生育次数、绝经年限是葫芦岛市龙港区绝经后妇女患PMOP的危险因素(均P0.05),而BMI、经常运动、饮用绿茶则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葫芦岛市龙港区绝经后妇女PMOP患病率较高,应结合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降低PMOP患病率。  相似文献   

11.
阳阳 《自我保健》2008,(8):38-38
更年期是指生育期女性卵巢功能从正常开始逐渐减退的阶段,开始的年龄介于40~60岁之间。一般女性绝经年龄平均为50岁,因此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绝经后度过。  相似文献   

12.
我科从1984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15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80例,女性71例,年龄18岁~79岁,其中不足20岁6例,20岁~29岁21例,30岁~39岁24例,40岁~49岁38例,50岁~59岁30例,60岁以上32例,均以呕血、黑便而就诊。1.2 既往史肝硬化史8例,消化性溃疡41例,上腹部不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天津市苯作业工人血细胞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收集天津市某鞋厂苯作业工人2020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并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苯作业工人个人一般情况、职业史、既往及家族疾病史、个人行为习惯、女性生理和生育情况对苯作业工人血细胞异常的影响。结果 收集95例苯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并配合完成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正常组苯作业工人66例,血细胞异常组苯作业工人29例。女性苯作业工人血细胞异常率高于男性(χ2=5.033,P<0.05),未绝经的女性苯作业工人血细胞异常率高于绝经的女性工人(χ2=7.469,P<0.01),年龄在18~<50岁的苯作业工人血细胞异常率高于年龄≥50岁的工人(χ2=5.26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文化程度的苯作业工人血细胞异常风险高于中高文化程度工人(OR=4.951,95%CI:1.078~22.748),未绝经的女性苯作业工人血细胞异常风险高于绝经的女性工人(OR=0.127,95%CI:...  相似文献   

14.
随着女性寿命的不断延长,围绝经期以及绝经后人群越来越庞大。2005年人口统计资料证实,中国50岁以上的女性(通常认为女性50岁绝经)超过1.6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珠海市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为降低老年女性骨折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抽样方法分别抽取珠海市50~70岁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婚姻状态、家庭收入、文化程度、户外活动量、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生产胎儿数、骨折史、饮酒史、吸烟史、牛奶摄入频率等。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该年龄段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0例50~70岁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病例组和200名50~70岁健康女性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均以60~70岁为主,分别占75.0%、66.5%,婚姻状态以已婚为主,分别占80.0%、85.0%。家庭月收入<5 000元分别占60.0%、55.0%,文化程度均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分别占60.0%、57.5%。有骨折史(OR=4.116)、有吸烟史(OR=3.904)和绝经年龄<45岁(OR=4.229)是50~70岁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量≥60 min/d(OR=0.417)、牛奶摄入频率≥3次/周(OR=0.191)是该年龄段女性骨折疏松性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 户外活动量、骨折史、吸烟史、牛奶摄入频率和绝经年龄是50~70岁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户外活动量较大、牛奶摄入频率较高可降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某高校教工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现状,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发现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在2013年、2015年、2017年单纯随机抽样广州某高校非心脑血管疾病教工,收集其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对3年的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糖尿病前期患病率: 2013年至2017年50~59岁男性波动于10.5%~21.8%,女性4.9%~10.1%;60岁以上男性15.8%~24.2%,女性14.7%~21.3%。临界高血压患病率:50~59岁男性3年患病率波动于48.4%~61.5%,女性30.9%~41.6%;60岁以上男性波动于60.5%~66.8%,女性64.1%~65.1%。男性尿酸异常分布集中于40~49岁,女性集中于50岁以上的人群。超重和TG升高集中分布于40~59岁的男性,以及50岁以上的女性;LDL升高集中于40岁以上男性以及50岁以上女性人群。3年高血压新诊断率分别为8.4%、5.0%、5.7%,糖尿病分别为2.1%、1.3%、0.7%。结论 高校教工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率较高,部分危险因素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需要采取多渠道的方法积极发现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并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延缓其进展为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温州市1 200例不同年龄段女性骨质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大骨科系统进行体检的1 2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并比较不同年龄段女性腰椎L1、L2、L3、L4骨密度。结果≤40岁女性骨密度相对正常,≥41岁女性则出现骨密度降低,总体趋势为随着女性年龄增加,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未绝经女性腰椎骨密度均高于绝经后女性(P0. 05),绝经≤6年与绝经7~10年女性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绝经10年女性腰椎骨密度低于未绝经女性及绝经≤10年女性(P0. 05)。结论 1 200例女性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情况,随着女性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加,绝经后女性骨质情况相对较差,应加强体育锻炼,促使骨密度保持平衡,从而有效减少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门诊中老年腰痛患者骨质疏松和脊椎骨折诊断、治疗情况,为加强中老年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门诊就诊的中老年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897例,年龄50~85岁,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腰椎(L1~4)及股骨上段(包括股骨颈,Ward's三角及粗隆部位)骨密度值,胸腰椎(T5~L4)X线正侧位片,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97例腰痛患者中,骨质疏松症513例,女性70~79岁组和>80岁组骨密度值最低,L1-4骨密度值70~79岁组为(0.896±0.151),>80岁组为(0.810±0.197),50~59岁组为(1.001±0.162),70~79岁组和>80岁组与50~59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L1-4骨密度值70~79岁组为(0.896±0.151),>80岁组为(0.832±0.197),50~59岁组为(1.103±0.162),70~79岁组和>80组岁与50~59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脊椎压缩性骨折153例,患病率为17.06%.结论 中老年患者腰痛时多伴有骨质疏松或脊椎压缩性骨折,诊治时要多加重视,建议中老年人应长期进行健康查体,预防和推迟骨质疏松或脊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西方国家女性的平均绝经年龄为51岁,大约有1%的女性会出现卵巢早衰。我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80%在44~54岁之间。更年期仍需避孕更年期更专业的术语是"围绝经期",是指女性从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可始于40岁,历时短至1~2年,长至10~20年。更年期的女性常出现月经紊乱、潮热、出汗、情绪不稳等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这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苗族女性绝经年龄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黔东南州和黔南州苗族女性1 454名。利用“中国多民族队列研究”的调查问卷收集信息。单因素分析用Kruskal - Wallis H检验或χ2检验。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绝经年龄与高血压关系的OR值和95%CI。结果 贵州省苗族绝经女性高血压检出率为36.11%,平均绝经年龄47.99岁,农业户口、已婚/同居、小学以下文化水平者居多。高血压检出率在绝经年龄≥50岁组最高,农业户口高于非农业,分居/离异/丧偶/未婚高于已婚/同居,小学以下文化水平高于初/高中以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调整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及可能产生混杂影响的吸烟、饮茶、饮酒、血脂异常、高尿酸、高血糖、高血压家族史后,与绝经年龄≥50岁相比,≤45岁和46~49岁调整后的OR(95%CI)分别为0.451(0.245~0.830),0.486(0.278~0.851)。结论 对绝经年龄较晚女性加强高血压的筛查和管理,为预防绝经后高血压患病提供机会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