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i J  Lu J  Ding QN  Duan GY  Tong K  Zhou YY 《中国针灸》2011,31(10):887-891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合浮针与单纯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验证浮针与针刺夹脊穴的协同效应.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夹脊穴合浮针组、浮针组,每组30例.夹脊穴合浮针组先对相应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6h,然后再行针刺相应的夹脊穴等,留针30 min.浮针组单用浮针疗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治疗5天间隔2天,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镇痛平均起效时间、首次治疗后平均镇痛维持时间;并采用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比较两组首次治疗后以及2个疗程后的平均疼痛评分.结果:两组间镇痛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0±3.70)min vs (5.93±5.09)min,P>0.05].夹脊穴合浮针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浮针组[(13.00±6.90)h vs (6.27±3.98)h,P<0.01].首次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疗程后夹脊穴合浮针组3项评分均低于浮针组(均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可以延长浮针的止痛时间,并且可以提高浮针的镇痛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天应穴浮针刺和常规温针灸疗法治疗棘上韧带损伤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温针灸组,每组45例.浮针组采用天应穴浮针刺治疗,温针灸组采用天应穴为主穴的常规温针灸疗法,均每周治疗3次,6次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浮针组愈显率为81.8%(36/44)、总有效率为95.5%(42/44),均优于温针灸组的44.2%(19/43)、79.1%(34/43)(P<0.01,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治疗后浮针组低于温针灸组(P<0.01);治疗后浮针组痊愈+显效者36例,其中治疗3次内愈显28例,占77.8%(28/36),明显高于温针灸组的26.3%(5/19,P<0.01).结论:天应穴浮针刺治疗棘上韧带损伤起效快、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且疗效优于常规温针灸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浮针组与针刺组各30例。浮针组用浮针结合PNF治疗、针刺组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浮针组较针刺组的症状、体征积分降低更明显(P0.05)。总有效率浮针组100%、针刺组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结合PNF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浮针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浮针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共脱落3例(其中浮针组1例,传统针刺组2例),完成57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行浮针和传统针刺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效果、疼痛VAS评分、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并计算出头痛指数。结果:浮针组患者在首次治疗结束后24 h内VAS评分下降程度大于传统针刺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结束28天后,浮针组总有效率为100%,传统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2%,浮针组高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浮针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即时镇痛效果较传统针刺有效,总有效率也比传统针刺高。浮针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采用浮针疗法,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治疗2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浮针疗法和常规针刺法均可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所致疼痛,改善运动功能,减轻水肿,但浮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短刺夹脊穴配合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60例,联合针刺组60例。传统针刺组予以传统针刺干预;联合针刺组予以短刺夹脊穴配合浮针干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4天,疗程为4周,2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2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比临床疗效差异,并对2个月后随访症状对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联合针刺组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较治疗前水平显著增高(P<0.01),联合针刺组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疗效评定方面,传统针刺组和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4%和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刺夹脊穴配合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缓解腰椎疼痛程度,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关键词:短刺 浮针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比较浮针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刺组,每组50例。在患肢被动和主动康复训练基础上,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在距离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5~10cm处确定进针点,于皮下进行运针、扫散,持续2min;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穴取肩前、肩髃、肩髎等,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14天。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F-MPQ)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HSS评分、SF-MPQ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浮针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浮针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优于针刺组的90.0%(45/50,P0.05)。结论: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满意,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给予瘫痪肢体针刺治疗及基础药物治疗的同时予以头针结合舌针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穴位针刺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语言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1),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舌针能显著提高中风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源性头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浮针组(34例)、常规针刺组(34例)。常规针刺组取风池、合谷、天柱、肩井、太冲和足临泣等。浮针组主要针对斜方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枕下肌群等存在的激痛点进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扫散,同时结合肌肉抗阻。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计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头痛程度、颈部症状阳性率以及两组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头痛程度数字评分、颈部症状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浮针组各项评分改善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浮针组总有效率为100%(34/34),针刺组为76.5%(26/34),浮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浮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头痛症状及颈部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浮针与传统毫针刺对急性腰扭伤镇痛作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比较两组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12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传统针刺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治疗1次,留针30 min。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开始后5 min、15 min、30 min、1 h、2 h、4 h、8 h及24 h的压痛VA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开始后30 min、1 h、2 h、4 h、8 h及24 h的两组活动相关性疼痛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浮针组总有效率93. 3%,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80%(P 0. 01)。压痛VAS评分:浮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差异明显;组间比较:浮针组治疗开始5 min、15 min、30 min、1 h、2 h、8 h和24 h各时间点与传统针刺组比较差异明显(P 0. 01),4 h与传统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活动相关性疼痛VAS评分:浮针组治疗开始30 min、1 h、2 h、4 h、8 h和24 h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差异明显,组间比较:30 min、1 h、2 h、8 h和24 h与传统针刺组比较差异明显(P 0. 01),4 h与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浮针疗法对急性腰扭伤具有肯定的即时镇痛作用,与传统针刺比较,镇痛作用起效更迅速,作用效应更强更持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浮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及麻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应用肌电比较两组患者患侧股外侧皮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值),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疼痛及麻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 0. 01),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侧SCV值均明显增加(P 0. 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5%。结论: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较常规针刺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悬吊运动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8年10月于中山市中医院就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58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浮针组,每组各29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浮针组采用浮针配合悬吊运动。所有治疗均1次/天,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记录患者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3个月内因颈源性头痛加重再次行医疗干预的例数。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两组VAS评分均较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相比,治疗第3次、第5次浮针组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0次,两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两组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间同一治疗阶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记录患者3个月内因颈源性头痛加重而再次行医疗干预的例数,其中浮针组2例,针刺组有11例,所占比例分别是13.80%和37.93%。结论:对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浮针配合悬吊运动的治疗方法,可迅速改善患者头痛症状,且疗效持久,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浮针刺法治疗膝关节疼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吴扬扬  廖静平 《中国针灸》2005,25(4):261-262
目的:比较浮针与体针治疗膝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将96例膝关节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采用浮针刺法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体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6.7%,对照组39.6%(x2=7.06,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从治疗次数上看,浮针所需次数比体针次数明显减少(x2=5.25,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浮针治疗本病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浮针治疗的效果。方法: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刺组,各40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浮针组治疗有效率为92.5%,针刺组为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浮针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不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浮针组(22例)和常规针刺组(18例),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在病痛区神经远端埋浮针,常规针刺组采用皮损局部毫针围刺法,5次为1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镇痛疗效分级标准评定于治疗前、1个疗程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浮针组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浮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和61.1%,浮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O.05)。结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应用浮针疗法效果好,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痛经的止痛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各34例,浮针组采用浮针在小腿内侧中段治疗,普通针刺组取十七椎、次髎、地机、三阴交治疗,观察两组VAS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浮针组和普通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8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浮针组在改善病情严重程度、疼痛起效时间,均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浮针治疗痛经起效时间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80例用浮针治疗,对照组80例普通针刺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改善程度、腰椎活动功能、直腿抬高试验度数等指标,比较两者治疗的近、远期治疗效果。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治疗1月后浮针组优良率为91.2%,针刺组优良率为88.7%,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9月后浮针组优良率为86.3%,对针刺组优良率为67.5%,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浮针组与普通针刺组在改善疼痛程度、改善腰椎活动功能方面皆有明确的疗效,但浮针组远期疗效较普通针刺组为好,复发率低。浮针配以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浮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将符合相关标准且纳入研究的6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对照组(30例)及浮针治疗组(30例)。针刺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浮针治疗组行浮针治疗于可疑患肌处,频率为2日1次,2周内共进行治疗7次。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这2个时间节点,分别测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痛点评分、颈部残障指数(NDI)、颈椎活动度 (ROM)、血小板聚集率及5-羟色胺水平,继而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压痛点评分、NDI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及5-羟色胺水平测评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几项评分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浮针治疗组评分下降幅度均大于针刺对照组(P<0.05);ROM测评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ROM均较治疗前提升(P<0.05),且浮针治疗组ROM提升幅度大于针刺对照组(P<0.05)。测得浮针治疗组总有效率可达86.7%,显著优于针刺对照组73.4%的有效率(P<0.05)。结论:浮针可有效改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减轻炎性反应,改善颈部功能,且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脱法加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通脱法加浮针(治疗组)和普通针刺法(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经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结论:通脱法加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比较浮针疗法刺激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与常规电针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72例单侧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35例)和电针组(37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2天予以干预,浮针组于患肢处触及MTrP,并用浮针在其周围进行扫散;电针组取患侧合谷、曲池、外关穴,予以电针治疗,选用疏密波(4 Hz/20 Hz)。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2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Constant肩关节评分、MTrP数量变化,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评价患侧肩关节疼痛及功能状态。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均降低、Constant评分均升高、MTrP数量均减少(均P0.05),但浮针组的改善程度优于电针组(均P0.05);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比较,浮针组VAS评分降低、Constant评分升高(P0.05),电针组VAS评分降低(P0.05)。结论:浮针疗法有助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康复,其疗效优于常规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