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湘江长沙段洲滩螺情与水源距离、土壤湿度、植被分布、汛期平均水位的关系。方法应用基于格网数据驱动的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洲滩标准化植被指数、土壤湿度,对2005-2009年湘江流域长沙段的螺情信息进行分析,并对汛期平均水位与螺情反复、洲滩钉螺密度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甑皮州钉螺主要分布在距最近水源40~240m的范围内,60m处分布最多。钉螺密度与水位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性。2005年甑皮州标准化植被指数范围为0~0.982,土壤湿度范围为0~0.298,植被类型分布以杂草和莎草为主。基于水源基准线作出了年度螺情变化的洲滩螺情势图,可直观了解螺情发展情况。结论利用格网数据驱动的螺情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钉螺网格所在地的植被和土壤湿度状况以及洲滩钉螺的态势,从而及时掌握流行状况。即使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水位变化仍然是导致螺情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控制洲滩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我们于1991—1993年在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乡、六合县玉带乡,采取重点滩块查灭螺和重点对象查治病的防治对策,以观察防治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方法与结果1 钉螺分布调查1.l 钉螺分布以八卦江滩为调查点,每年4月份,以滩块为单位,采用框距10m×10m棋盘式系统抽样法查螺,结果大堤内圩区未发现活螺,大堤外30块芦草滩块块有螺.3年中有螺面积分别为319.3、368.8、379.5万m~2,有螺框出现率35.5%—61.5%,活螺密度(只/m~2)1.36—3.55.1.2 感染性钉螺分布以1992年查出的5块感染性钉螺洲滩统计,感染性钉螺服从负二项分布.30块滩中,28块发现感染性钉螺,3年中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88%(249/28 408)、0.64%(293/45 810)和0.82%(99/12 028).1.3 钉螺感染率与野粪污染的关系 每年对试区的东江外滩进行野粪污染滩地和钉螺感染率调查,前者依次为0.445、0.858、0.207份/万m~2,后者依次为0.065%、1.390%、0.211%,两者等级相关显著(r_s=0.943,P<0.01).2 重点滩块和重点对象防治措施2.1 重点滩块灭螺 凡查到有感染螺的滩块,实施高水量五氯酚钠喷洒灭螺.结果,在八卦洲试区内,1991—1993年阳性螺面积分别为166 083、167 477、145 406m~2,阳性螺密度(只/m~2)分别为0.024、0.026、0.012,钉螺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洲滩钉螺的分布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本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探讨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的关系。根据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用Ward法将洲滩聚为四类,各类螺情有明显不同。洲滩的全年淹水天数对密螺带的作用在不同的水年有明显差别;同一水年内,将Ⅰ、Ⅱ、Ⅲ类洲滩合并后与Ⅳ类洲滩进行全年淹水天数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提示全年淹水天数在钉螺分布中的重要作用。星子县病情图和洲滩螺情图在GIS中的重叠,直观显示了螺情和病情的一致性,提示GIS在血吸虫病研究中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4.
鹤庆县2006年钉螺和阳性钉螺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和阳性钉螺分布。方法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村进行螺情监测,对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村进行全面螺情调查。结果全县流行区55个村(居)委会,开展查螺52个村,查出有螺村43个,查出螺点1565个,钉螺面积2181995 m^2,有螺面积率4.78%,有螺框出现率6.95%,活螺平均密度0.997只/框(每框=0.11m^2),活螺最高密度150只/框;阳性螺分布村9个,阳性螺村占有螺村20.93%,阳性螺点104个,阳性螺点占有螺点6.65%,阳性螺面积225631 m^2,阳性螺面积占钉螺面积10.34%,钉螺感染率1.15%,阳性螺平均密度0.008只/框。结论全县的钉螺和阳性螺在传播控制地区分布广泛,在传播阻断地区分布相对局限。今后应加大查灭螺力度,首先在全县消灭阳性钉螺,再消灭传播阻断地区的钉螺和压缩传播控制地区的钉螺。  相似文献   

5.
马鞍山市雨山乡恒兴村江外滩位于长江南岸,是港口所在地,该村有螺面积35万m~2.历史累计血吸虫病人201例,现有人口914人.为了解该村江外滩阳性螺点及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于1992—1994年对此进行了调查.1 方法1992年—1994年,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查螺,检获的钉螺用压碎法鉴定死活,在显微镜下确定感染与否.采用COPT检测与病史询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查病.2 结果2.1 钉螺密度与感染率 1992年春,活螺框出现率71.4%,活螺平均密度4.75只/0.11m~2,阳性平均密度0.0142只/0.11m~2,阳性率为0.30%.1993年春,活螺框出现率为88.8%,活螺平均密度4.08只/0.11m~2,阳性平均密度0.8750只/0.11m~2,阳性率为2.14%.1994年春,活螺框出现率93.0%,活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制湘江流域长沙段洲滩网格定位式钉螺分布信息电子地图,改变螺情管理、查询方式,实现螺情信息的可视化、数字化.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同时采集查螺地点的地理信息,建立螺情信息和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ViewGIS软件,设计钉螺分布信息管理系统,以不同的颜色表示钉螺密度不同等级,将数据库中的螺情信息准确地反映到电子地图上.结果 制作了湘江流域长沙段20个洲滩的钉螺分布信息电子地图,能快速查询查螺框线号、框号、钉螺总数、活螺数、阳性螺数、有螺面积及地理信息.结论 改革了传统的螺情管理、查询方式,实现了螺情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纵向观察林业血防工程的抑螺效果。方法 选择长江安徽段上游的安庆市南梗(1989 年造林)、中游段的无为县刘渡花园(2001 年造林)、八步缺(2001 年造林)和下游段的和县陈桥洲东江柳林(1997 年造林)为试点,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和2010 年秋季现场螺情调查,比较造林前后上述4 个试点螺情变化,以评估林业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效果。结果 2010 年4 个试点共查螺992 框,其中林地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死亡率均显著低于草滩(均P<0.01)。安庆市南梗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下降了23.6%(χ2 =14.8,P<0.01),活螺密度下降了72.4%,造林后6 年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较低,6 年以后呈回升趋势,但低于造林前,长期呈下降趋势;无为县刘渡花园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由50.4%下降到1.16%,(χ2 =180,P<0.01),活螺平均密度由3.6 只/0.11m2下降到0.017 只/0.11m2,造林后5 年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低于造林前,6 年后呈回升势态;无为县刘渡八步缺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由83.7%下降到48.4%(χ2 =32.9,P<0.01),活螺平均密度由8.7 只/0.11m2下降到2.5 只/0.11m2,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多数年份低于造林前,而第4、7 年螺情回升;和县陈桥洲东江柳林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林业血防工程不利钉螺生存,滩地造林有明显的长期抑螺作用。  相似文献   

8.
枝江县沮漳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湖沼型洲垸亚型流行区的沮漳河西岸枝江段面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分布状况,结果河滩有螺面积214万m~2,共调查9247框,活螺框出现率14.40%,活螺密度0.68只/0.11m~2,感染螺框出现率2.54%,感染螺密度0.042只/0.11m~2,钉螺感染率6.13%。不同环境、不同段面螺情各异。96.89%的钉螺和96.13%的感染性钉螺集中分布在距河堤150m以内的洲滩。从而明确了区域性灭螺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2005~2007年进贤县金红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科学制定此类疫区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实施方案》,调查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洲滩螺情和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结果金红村实施健康教育结合人群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综合防治措施,2005~2007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22%、0、0;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33%、5.63%、2.35%;洲滩感染螺密度分别为0.0058、0.0045、0.0039只/0.1m2。结论金红村监测点3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但洲滩感染螺密度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处较高水平,应加大易感环境灭螺和控制传染源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开发鄱阳湖区洲滩螺情信息系统,实现螺情空间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图像化、即时化和动态化. 方法 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中利用ESRI MapObjects 2.2组件,提取鄱阳湖地区历年螺情信息,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湖区洲滩图形和螺情信息进行复合. 结果 实现了洲滩螺情信息的图形显示、分类、查询、螺情图绘制、图形输出和打印等功能,可以全面了解鄱阳湖区钉螺分布态势,分析比较螺情的动态变化,确定洲滩高危地带和重点防治区域,改变了人工管理螺情图帐现状. 结论 鄱阳湖区洲滩螺情信息系统便捷可行,有利于对鄱阳湖螺情信息资源的持续利用,为血防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和查灭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水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目的 探讨水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为长江洪水和三峡建坝引起的水位变化对血吸虫传播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系统抽样法进行现场查螺,现场和实验室模拟水淹实验观察钉螺存活情况。结果 现场查螺显示,3-6月份未淹水洲滩以成螺为主,密度基本稳定在17-23只/框(每框为0.1m^2)之间;7-9月分洲滩被水淹没,启动了钉螺的世代交替,新螺急剧上升并生长发育,8月份达到最高80.95只/草帘(0.1m^2),之后又急剧下降,而才螺大量死亡,基本稳定在2-5只/草帘;退水后的洲滩以新螺为主,其密度是淹水前洲滩的06倍。现场模拟钉螺水淹实验显示,淹水1个月螺存活率急剧下降,之后则稳定在5.8%-8.7%之间;实验室模拟淹水显示,不管是在夏季还是冬季;淹水使得钉螺存活率下降,以夏季更为明显,并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而继续下降,而与淹水的深度无关。结论 淹水可促进幼螺的生长发育和成螺的死亡,自然淹水成倍增加洲滩的活螺密度,并且有小部分成螺仍能在一个自然淹水期存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水利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为建立水利血防措施评价指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马桥村水利血防工程和广汉市连山镇石门村中沟环改水利血防工程以及工程所在村的其他非工程沟渠,用GPS测试沟渠坐标,采用系统抽样法,框距10m,检获的钉螺压碎镜检。选择眉山市东坡区马桥村和广汉市石门村的常住人口,抽取665岁常住居民不少于300名,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筛查,全部血检阳性者以Kato-Katz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石门村中沟环改工程片区2007年硬化段沟渠两岸沿线调查,有螺框出现率为0.16%,平均活螺密度0.0015只/框(每框=0.11m2)。未硬化段调查,有螺框出现率7.84%,平均活螺密度0.2只/框。2008年硬化段沟渠两岸沿线调查,有螺框出现率0.77%,活螺密度0.014只/框,未硬化段调查,有螺框出现2%,活螺平均密度0.059只/框。马桥村水利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片区2007年硬化段两岸沿线调查,有螺框出现率0.21%,活螺平均密度0.002只/框。未硬化段调查,有螺框出现率0.96%,活螺平均密度0.096只/框。2008年硬化段两岸沿线调查,有螺框出现率0.20%,捕获活螺2只,活螺平均密度0.04只/框。血检阳性人群主要分布在2635岁及56岁以上两个年龄组,粪检阳性人群均分布在36岁以上年龄组。结论工程修建前沟渠有螺框出现率显著高于工程修建后沟渠,硬化沟渠对控制钉螺生长,降低钉螺密度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寻求效好、省力、节时,又便于实际应用的查螺方法,我们于1983年4月在应城市汉北河滩,选择了不同地形(草滩和防浪林)及不同感染螺密度(0.018、0.044和0.068只/0.11m~2)的环境,进行环境抽样和三种不同规格(按调查块、框数不同分)的系统抽样查螺。其方法先把观察区划分为100m~2一块的面积若干块,按10m设线,1m、5m、10m、设框作3种规格的系统抽样。同时每100m~2用环境抽样查2框,即选低洼潮湿,野粪多的地方下框。分別计算查出之感染螺框出现率和感染螺块出现率。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一块新长滩钉螺消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洲滩钉螺在洪水季节藉水流与漂浮物向下游迁移扩散的现象业已证实,但钉螺抵达新滩地后的孽生、繁殖、消长情况有待了解。为此,我们在长江下游的扬州市邗江县境内选择了一块新长滩,名为新砂一号滩进行了连续11年观察。 调查方法 1980年起,对新砂一号滩进行螺情、滩情、水情调查。采取纵横每隔5~10m为一框(0.11m~2)的系统查螺法调查,查到的钉螺全部捕捉,解剖观察阳性,统计有螺面积、钉螺平均密度等;滩情、水情资料采取分段测量滩面高程,到水文站收集水文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便民河水系河道实施砼护坡工程后钉螺变迁、分布及消长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2002~2005年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水系钉螺分布,比较不同环境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等螺情指标的逐年变化情况。结果2002~2005年,便民河水系主河道、内陆灌区和相邻江滩的钉螺面积分别在20.94~31.88、39.30~48.08hm^2和275.13~292.31hm^2之间,有螺框出现率分别在9.96%~21.88%、29.61%~58.54%和62.14%~85.97%之间,钉螺平均密度分别在0.97~1.86、0.92~3.96只/0.1m^2和7.72~11.15只/0.1m^2之间,其中2005年便民河水系河道、内陆灌区和通江口外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21.88%、39.33%和83.81%,活螺密度分别为1.30、3.96只/0.1m^2和11.15只/0.1m^2。4年来主河道内有螺框出现率上升较快,内陆灌区钉螺密度增加了4倍,相邻江滩各项螺情指标基本稳定,但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是水系内的2~3倍和3~8倍。结论河道内未清理的高滩面是造成水系钉螺迅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便民河水系血防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对高滩面进行切滩清淤,同时要加强内陆灌溉区螺情控制力度,做好通江河口河道的螺情监测和药物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不同环境春秋季变螺的结果,在安徽省和县长江段的一个江心洲,选择4个独立的环境,即种植者畅的东江林区,以鱼塘、大圩和草滩为主的渔区,以意杨、杂草、芦苇为主的西江林区以及以沙土地为主、植被覆盖率较低的老洲西滩。子1995年春、秋季对这《个环境进行了查螺对比分析。1查对方法以20mX20m棋盘式系统抽样法变爆,查获的钉螺用压碎法纪检血吸虫感染并观察钉螺死亡情况。2结果2.l春季查螺1995年4月上旬进行,结果见表1。每框。11m。春季螺情可看出钉螺分布是不均的,东江林区的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密度最高,余依次为西江林区,渔…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掌握我县鄱阳湖洲滩螺情,据此拟定湖区血防规划,我站先后于1971、1975、1984年进行了三次系统的螺情考察。结果如下: 一、资料说明 都昌县有鄱阳湖洲滩42块,234673亩,约占全湖洲滩总面积的10%。洲滩位于赣江中支和西支的尾闾,高程为13.5~16.0m(吴淞),受一级水位控制。植被分三种类型,以苔草(Carex sp.)为优势。按地形、地貌等特点可将洲滩分为垦种洲、植芦洲、沙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本统抽样法,调查了乐至县七里湖江外滩钉螺及阳性可螺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芦滩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明显高于早滩、柳林滩及杉不意杨滩;退垦还滩20年的芦滩和草滩钉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仍低于历史芦滩和草滩,但同时退垦的芦滩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明显高于草滩;阳性钉螺的分布与滩地野粪污染程度有关。上述结果为滩地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四川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螺情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准确、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对全部现有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查螺。结果全省9个监测点共查出有螺面积236 592 m2,活螺密度0.30只/框(每框=0.11 m2),查出阳性钉螺1只,钉螺感染率0.004%;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旱地、水田,分别占总螺面的34%、32%、21%。结论各监测点2006年螺情指标比2005年螺情指标有显著下降,因2005年和2006年各监测点都开展了多次大面积药物灭螺,螺情的下降和防治力度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按钉螺密度高低分级设定现场系统抽样查螺的间距,以提高查螺效率,降低查螺成本。 方法  选择江陵县廖堤村和熊堤村为试验村,对其有螺环境按500m分段,采用系统抽样法,以50m和10m设框分别对两村进行调查。用GPS定位每一自然环境每段起止点,捡获的钉螺统一进行压碎逸蚴法检测感染性钉螺,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比较两种方法查螺的效果和效率。 结果  对两村共39段有螺环境进行调查,系统抽样10m设框调查2 584框,活螺平均密度2.040 6只/框,用工209h;50m设框调查539框,活螺平均密度2.606 7只/框,用工73h。10m抽样调查所用工时是50m抽样调查所用工时的近3倍,相同地点两方法查螺查出的钉螺级别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4.667,P>0.05)。 结论  在有螺环境中采用分级设定系统抽样查螺距离和模式具有用工少、提高效率,同时也可掌握有螺环境螺情分布现状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