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室消融术及永久起搏器植入可以缓解反复房颤病人的症状。对于阵发房颤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可以在房性心律失常状况下维持正常房室节律,但阵发房颤进展至慢性持续房颤则限制双腔起搏器对这些患者的长期的效益,以往认为25%的阵发房颤患者1年后转为持续房颤,并且对阵发房颤患者进行双腔起搏时的心房率较快也限制了房室同步模式的应用。尽管房室消融术并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治疗方法已获得承认,但阵发房颤患者能够维持双腔起搏方式的能力没有被广泛认同,本文对这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位心患者经静脉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3月到2019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的13例右位心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起搏器植入(包括起搏适应证、起搏模式、起搏参数和导线特征)、并发症以及术中参数和长期随访情况.结果:13例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的...  相似文献   

3.
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经常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尤其是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与单腔起搏器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双腔起搏有助于减少房颤的发生,然而调查研究表明植入双腔起搏器后患者的房颤发病率仍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病窦综合征(SSS)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发生充血性心衰(CHF)或CHF加重的预测因素,评估不同起搏方式与CHF的关系。 病例选自1980~1989年间首次植入起搏器的成人SSS患者,共507例。植入时有持久房颤或伴完全或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者剔除,起搏方式由专业医生选定。Ⅰ组: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手术前后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各20例,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7 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起搏器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P<0.05),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起搏器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应加强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的监测,防止并发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永久起搏器植入目前已经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据统计[1],我国起搏器植入总数年平均增长11%左右,其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超过所有起搏器植入患者总数的76%.迄今为止,传统右室心尖起搏在临床上仍广泛应用[2].由于高龄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致使死亡率增高.本实验通过对VVI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高龄患者伴发疾病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心力衰竭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指导其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与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起搏器一旦植入必将伴随患者终生,成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工具。至2006年全国心脏起搏器植入已超过23000台。近几年我国起搏器植入者中中年患者人数每年递增。他们对起搏器植入术的疑虑及心理压力反映特别强烈,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长期随访观察,评价双腔起搏(DDD)与单腔心室起搏(VVI)对起搏器植入患者长期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因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而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245例,植入DDD起搏器915例(73.49%),VVI起搏器330例(26.51%)。从起搏器植入后进行连续随访,收集患者起搏器植入后的随访数据直至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者生存率。采用log Rank检验评价不同起搏模式之间患者的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245例患者中,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存活846例,存活率92.5%,植入VVI起搏器存活291例,存活率88.2%,不同起搏模式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无影响(χ2=3.248,P0.05);植入时的年龄(RR=1.987,P0.001),植入时合并缺血性心肌病(RR=8.418,P0.001),合并扩张型心肌病(RR=45.332,P0.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植入起搏器的起搏模式无关,而植入时年龄、合并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扩张型心肌病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例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伴长RR间期植入VVI起搏器患者,术后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心电图出现起搏脉冲间歇不能夺获心室,类似心室起搏、感知不良。通过药物减慢心室率后起搏、感知功能均正常,经程控仪调取起搏器腔内图发现实为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在发挥作用。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植入VVI起搏器后在心室率快时如出现最短起搏脉冲间期和起搏脉冲与之前某个R波间期相等,则可能为起搏器噪音反转,需和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不良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无心房颤动(房颤)病史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在双腔起搏器植入后房颤负荷的变化,探讨心房起搏比例对老年患者起搏器植入后房颤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01例,进行常规随访(3.9±1.8)年,纳入最后统计的共283例患者。随访时读取起搏器内存储信息,记录心房早搏(房早)次数、最长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负荷;同时获取心房、心室起搏占总心搏的比例。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将心房起搏比例>66%(66%为心房起搏比例中位数)设为高心房起搏比例组(141例),心房起搏比例≤66%设为低心房起搏比例组(142例)。结果 与低心房起搏比例组相比,高心房起搏比例组患者房颤负荷(最长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负荷中位数)更低(P<0.05);且房早数量要少于低心房起搏比例组(P<0.05);但心室起搏比例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起搏器植入后的房颤易患人群,高心房起搏比例可减少房颤事件。  相似文献   

11.
心脏起搏器植入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快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但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的临床获益。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回顾性研究表明,多数快慢综合征患者接受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后,不再需要起搏器植入治疗。但是,快慢综合征的病因复杂,房颤只是其中之一,且基于肺静脉隔离的房颤消融手术有一定复发风险,故消融治疗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快慢综合征患者。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快慢综合征起搏与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疾病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选择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可受到起搏信号的影响,特别是双腔起搏器具有心房心室感知和心房心室起搏功能.可根据自身心率,P-R间期变化自动以不同的起搏方式进行工作,起搏时T波电张调整性改变,加之心肌梗死时的不同部位、分期、Q波、ST-T改变均有特殊的变化,使之植入起搏器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在分析时具有一定的难度,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现通过5例起搏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起搏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管理程序在房颤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颤或心房扑动植入永久性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双腔起搏模式(DDDR)组、预防/抗心动过速起搏(DDDRP)组、管理心室起搏(MVP)组和兼有DDDRP和MVP组程序的DDDRP+MVP组.DDDRP、MVP和DDD...  相似文献   

14.
<正>心脏起搏器治疗已广泛用于临床,虽然起搏技术日益成熟,但由于基层医院对起搏技术的掌握相对较低,且起搏器植入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从而限制了起搏器的应用。本文就我院500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基层医院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的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植入起搏器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诊断.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植入心脏起搏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24例,由两位心电图诊断医师分析不同类型起搏器患者并发各分期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结果 植入起搏器后,患者自身心室下传时,各分期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性不会被掩盖;当出现心室起搏时,心肌梗死分期的部分ST段T波变化以及Q波会被掩盖,部分难以辨别,其主要由植入起搏器类型、起搏工作模式、心肌梗死发生部位、置入电极部位以及心肌梗死分期等诸多因素决定.结论 植入起搏器患者并发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存在一定特殊性,临床诊断这类心电图时,需要和临床紧密结合,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予以动态监测,需要时应改变起搏方式,以提高心电图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随访了107例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其中VVI(R)组起搏器共53例,随访时间为(7.09±4.13)年;房室顺序起搏组AAI、VDD(R)、DDD(R)型起搏器共54例,随访时间为(3.41±2.21)年.随访时收集患者置入起搏器时的年龄、心律失常的类型、术前有无阵发性房颤、起搏器的类型、至随访时起搏器置入时间以及术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时间,每例患者至少有一份心电图,部分患者做Holter检查,明确是否发生持续性房颤.通过统计学Logistic回归分析,阐明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的107例中共有17例发生持续性房颤;其中VVI(R)组12例,房颤的发生率为22.64%;房室顺序起搏组5例,房颤的发生率为9.26%.在VVI(R)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原有阵发性房颤、起搏器置入后时间均为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房室顺序起搏组,只有原有阵发性房颤是术后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结论起搏器术后发生房颤有多种影响因素,其中在VVI(R)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原有阵发性房颤及起搏器置入后时间均为术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房室顺序起搏组,原有阵发性房颤为术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早期左心室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主要用于缓慢心律失常的治疗。目前多在起搏器工作状态下研究左心室功能 ,并注意到心力衰竭是VVI起搏器植入后危害较大的并发症 ,更换DDD起搏器后可改善心功能 ,但对起搏器植入后对患者心脏本身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组采用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GSPECT)对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后早期关闭起搏器在自身心律状态下左心室功能变化的特点作了研究。临床资料 对 1 998年 8月~ 1 999年 1 2月在我院植入起搏器的 2 7例患者作了分析。男性 9例 ,女性 1 8例 ,年龄43~ 83(65 1± 9 5)岁。植入VVI起搏器患者 1 5例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心律正常与起搏器心律异常诊断进行分析。方法对200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正常起搏心律和95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异常起搏心律的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起搏心律正常(100%)。95例起搏器起搏心律异常中:起搏功能异常30例(31.57%),起搏频率改变21例(22.10%),起搏介导心动过速29例(30.52%),3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起搏介导性房室阻滞5例(5.26%),起搏文氏现象3例(3.15%),起搏融合波7例(7.36%),3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例起搏心律正常与95例起搏心律异常组比较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后起搏心律正常和起搏心律异常的正确诊断对接受植入起搏器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顽固性阵发性房颤伴病窦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评估心脏起搏和射频消融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结果。方法 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年龄62(60.7±6.8)岁。4例有黑朦,1例有晕厥发作史,病史1~5(2.6±1.3)年。全部病例完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房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结果5例患者中,每周均有发作数次的3例,有2例植入DDD心脏起搏器,其中1例系导管射频消融术后1周植入起搏器,另1例系植入起搏器后房颤频繁发作行导管射频消融。动态心电图示房颤终止后的平均窦性停搏时间为5(5.0±1.9)s。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与房颤相关的靶静脉为上腔静脉1例,右上肺静脉1例,左上肺静脉2例,有1例未能确定起源点。作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共22根,平均随访3(2.78±1.59)月,无房颤发作。未植入起搏器的3例多次动态心电图复查无窦性停搏发生,24h总心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部分阵发性房颤伴病态窦综合征的患者,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后能有效地消除房颤发作,窦房结功能可以恢复。建议对这些患者首先行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控制房颤,然后根据自身心率的变化评估心脏起搏治疗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是永久型起搏器植入患者最容易发生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也是心动过缓症状改善后的主要发病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在房颤发作时没有症状。目前,在这些安装起搏器的患者中减少房颤发生的有效策略是设置最小化心室起搏模式,以避免因右室心尖起搏引起的双室收缩不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