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报告我院爆发一起鼠伤寒沙门菌感染95例,均有细菌学证实。其中新生儿60例,1岁以内85例,~3岁7例。~7岁3例;胃肠型72例,败血型23例。95例病儿均有严重原发疾病,经有效综合措施治疗,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鼠伤寒沙门菌的L型变异对噬菌体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12株鼠伤寒沙门菌分型噬菌体对3株体外诱导的鼠伤寒沙门菌L型及其原菌做噬菌体敏感性检测。结果:裂解原菌的噬菌体大多不能裂解其L型菌,只有少数噬菌体能同时裂解原菌及其L型菌。结论:鼠伤寒沙门菌的L型变异可引起噬菌体受体的丢失,从而导致对相应的噬菌体不再敏感。  相似文献   

4.
胡军  苏堤 《河南医学研究》1999,8(2):119-121
目的:获得稳定的鼠伤寒沙门菌L型菌株,了解其超微结构。方法:用羧苄青霉素将5株鼠伤寒沙门菌诱导为L型,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诱导出的鼠伤寒沙门菌L型呈典型的油煎蛋样菌落,菌体呈显著多形性,且难以回复。电镜下可见巨型体、球形体和丝状体多完全缺壁,少数有部分细胞壁残留。原生小体完全缺壁,部分呈空心状。有些巨型体内有大量原生小体产生。结论:获得的鼠伤寒沙门菌L型是细胞壁严重缺陷的稳定L型,是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深入研究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5.
板蓝根多糖对宿主抵抗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板蓝根多糖注射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小鼠后,对小鼠抵抗鼠伤寒杆菌能力的影响。方法:水煮法提取板蓝根多糖,配成悬液,腹腔注射感染鼠伤寒的小鼠,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脾脏的重量指数,脏器菌落计数,检测小鼠血清中抗体IgG水平,用ELISA法测定小鼠脾脏释放的细胞因子。结果:注射板蓝根多糖的小鼠,生存时间延长,脾脏的重量指数,菌落计数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血清中抗体IgG水平升高,脾脏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水平上升。结论:板蓝根多糖能够通过增强抗体的产生,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强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保护宿主抵抗胞内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1988年5月,我们从儿科病区一名败血症患儿的血液中培养分离出鼠伤寒沙门菌,随后又在同一病房及相邻病房连续检出数例,证实为医院内感染。现将1988年5月至11月发现的52例(此期为感染最严重期)和我院所采取的消毒隔离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酰化/去乙酰化酶Pat/CobB对沙门菌酸耐受应答的影响。方法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分别敲除鼠伤寒沙门菌乙酰化酶/去乙酰化酶编码基因pat和cobB。利用生长曲线比较生长差异;Real-TimePCR检测参与酸应激的部分基因转录变化;采用Cfu计数法检验敲除株和野生株在对数期和平台期酸耐受应答中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pat和cobb敲除株。pat和cobb敲除不影响细菌生长,也不影响对数期和平台期的鼠伤寒沙门菌对酸的耐受应答能力。结论鼠伤寒沙门菌中编码乙酰化/去乙酰化酶的基因pat/cobB突变不会影响菌的生长,也不参与酸耐受应答。  相似文献   

8.
目的准确快速地抓到目标菌株,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信息。方法依据国标及相关检测标准,结合生化试验及仪器辅助进行检测。结果一份红烧肉和一份长豆以及一份患者粪便中均检测到鼠伤寒沙门菌。结论证实该起食物中毒是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鼠伤寒沙门菌L型变异对细菌质粒和外膜蛋白的影响。方法;在鼠伤寒沙门菌L型的诱导传代过程中,取传不同代的L型细菌提取质粒,观察质粒图的变化。提取鼠伤寒沙门氏菌稳定L型的外膜蛋白,通过聚丙烯胺凝胶电泳观察外膜蛋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36例儿科住院病员的鼠伤寒沙门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1月~1993年12月首诊其它疾病收住的患儿中发现鼠伤寒沙门菌感染36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院外感染病例误收儿科的主要原因是鼠伤寒沙门菌肠炎在疾病初期解黄色或黄绿色稀便,且大便常规镜检正常,被误认是呼吸系统原发病所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或肠道外感染所致腹泻。引起医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为院外感染的散发病例被收入院的患者;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是引起传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TM)感染小鼠为模型,研究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m bitadum,B.bifldum)对STM感染小鼠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先用硫酸链霉素给正常小鼠灌胃2d,出现菌群失调症状,再通过STM灌胃感染小鼠,使用两歧双歧杆菌液干预治疗STM感染小鼠。检测不同治疗时间各组小鼠肝脾指数、血及脾中TNF-α的含量。结果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STM感染各组与正常组小鼠体内血及脾中TNF-α的含量均有明显差异;STM感染各组中,未干预组、生理盐水组及双歧杆菌组脾中TNF-α的含量有显著变化;其中,双歧杆菌组的TNF—α水平明显升高。结论两岐双歧杆菌对STM感染机体的TNF-α分泌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氯喹对鼠伤寒沙门菌诱导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自噬的影响。方法:确定氯喹干预感染模型的工作浓度,应用该浓度下的氯喹分别干预携带毒力质粒的野生株χ3306和消除了毒力质粒的突变株χ3337与小鼠腹腔MΦJ774A.1的感染模型,探讨氯喹影响细菌与MΦJ774A.1自噬的机制。结果:20μmol/L氯喹单独作用6 h对细胞和细菌无显著影响;但干预感染模型后,却能阻断自噬。结论:鼠伤寒沙门菌毒力质粒参与了自噬早期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对乌龟引起幼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溯源调查。方法对一例多次检测鼠伤寒沙门菌阳性的病例采集粪便标本以及接触过的乌龟外表涂抹样本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血清分型、耐药性分析。结果 4株菌株的XbaI酶切图谱与BlnI酶切图谱100%一致,表明乌龟身上携带的鼠伤寒沙门菌是患儿周某感染的源头。结论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应引起重视,应用PFGE技术开展食源性疾病溯源调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了解鼠伤寒沙门菌L型变异对细菌质粒和外膜蛋白的影响。方法:在鼠伤寒沙门菌L型的诱导 传代过程中,取传不同代的L型细菌提取质粒,观察质粒图谱的变化。提取鼠伤寒沙门菌稳定L型的外膜蛋白,通 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外膜蛋白的变化。结果:鼠伤寒沙门菌L型在诱导传代过程中原菌的质粒逐渐以致全 部丢失,大多数外膜蛋白亦丢失。结论:鼠伤寒沙门菌发生L型变异后,原菌的质粒不能稳定遗传,且有外膜蛋白 的丢失。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9例,男4例,女5例;年龄1~64岁.鼠伤寒沙门菌来自痰液l例,复合性伤口分泌物1例,脑脊液1例,硬膜下积液2例,尿液2例,脐周脓性分泌物1例,耳窗内脓液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鼠伤寒沙门菌(STM)感染的临床病理特征、机体在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反应特点以及沙门氏菌感染对Th反应平衡的影响,为临床相关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建立伤寒沙门菌感染和对照小鼠模型。两组动物在不同时点处死,观察小肠、肝脏、脾脏病理改变,流式细胞仪测量脾脏IFN-γ和1L-4表达,分别代表Th1和Th2细胞,计算Th1/Th2比值。结果感染伤寒沙门菌小鼠的小肠、肝脏、脾脏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在3天时最重,持续至第7天恢复到正常水平;小鼠接种鼠伤寒沙门菌后Th1/Th2比值明显升高,细胞分类向Th1细胞漂移,第3天时,Th1/Th2升到最高值,与病理改变程度和感染中毒症状一致。结论小鼠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后,细胞分类向Th1漂移,产生炎症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肠道感染鼠伤寒沙门菌的临床特征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9—2021年汕头市中心医院肠道感染鼠伤寒沙门菌患儿22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耐药情况。结果:224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中2岁以下患儿212例(94.64%),感染人数逐年增加(χ2=448.0,P<0.05),发病高峰期在夏秋季(72.32%)。209例(93.30%)出现发热,207例(92.42%)出现腹泻,大便次数5次以上160例(71.43%)。224株鼠伤寒沙门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敏感率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96.43%,对三代头孢的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92.86%)、头孢他啶(84.82%)和头孢曲松(78.13%),四代头孢吡肟敏感率为86.16%。结论:鼠伤寒沙门菌肠炎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部分患儿可出现发热、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鼠伤寒沙门菌及弗氏志贺菌对 1 1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肠道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鼠伤寒沙门菌对头孢唑啉、头孢羟唑和阿米卡星敏感率均为 1 0 0 %,其余抗生素敏感率在 5 0 %~ 6 0 %之间 ;弗氏志贺菌除链霉素无效、氯霉素敏感率低外 ,其余均在 90 %~ 1 0 0 %。结论 伤寒沙门氏菌及弗氏志贺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 ,临床用药时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9.
两歧双歧杆菌对鼠伤寒感染小鼠模型的生物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两歧双歧杆菌在体内对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TM)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先用硫酸链霉素给正常小鼠灌胃2d。出现菌群失调症状,再用STM灌胃造成小鼠STM感染,使用两歧双歧杆菌液干预治疗STM感染小鼠,检测不同治疗时间各组小鼠粪便STM菌落数。结果: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STM菌落数逐渐减少,未干预组、生理盐水组及双歧杆菌组STM菌落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双歧杆菌组STM菌落数下降最快。结论:双歧杆菌对小鼠STM感染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剖宫产对母体初乳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然分娩(NL组)、剖宫产(CS组)的初产妇各10例,记录分娩后首次产生初乳的时间,测定首次产生初乳和初乳产生后24、48h初乳中slgA含量.结果 产生首次初乳的时间Cs组明显晚于NL组(P<0.05);初乳中slgA值:首次初乳、初乳产生后24hNL组均高于cs组(P均<0.05);初乳产生后48h2组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剖宫产延迟初产妇的初乳产生,减少初乳中sIgA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