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吴云霞 《大医生》2024,(2):97-99
目的 探讨影响终末期肾病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后发生不宁腿综合征(RLS)的危险因素及模型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于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MHD的28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RLS分为RLS组(58例)和非RLS组(22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终末期肾病患者行MHD后发生RLS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行MHD后发生RLS的预测价值。结果 RLS组患者抑郁状态者占比高于非RLS组(P <0.05);RLS组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磷水平均高于非RLS组,尿素下降率(URR)低于非RLS组(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终末期肾病患者行MHD后发生RLS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抑郁状态,血清PTH、IL-6、TNF-α、血磷水平高,URR低(OR=2.680、2.782、2....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并发不安腿综合征( 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无锡市人民医院2014年154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失眠、高血压、残余尿、糖尿病、血红蛋白、血钙、血磷、白蛋白、甲状旁腺素、铁蛋白及肝炎病毒携带情况,其中有RLS46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MHD并发RLS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154例MHD患者中,共有RLS46例,占29.9%,MHD并发RLS与失眠、高血压、残余尿、糖尿病、血磷、铁蛋白及肝炎病毒携带情况具有显著相关性(P均小于0.05),而与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血钙、白蛋白、甲状旁腺素无统计学相关性,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MHD并发RLS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是失眠,其优势比是4.012。结论失眠、高血压、残余尿、糖尿病、高血磷、低铁蛋白及肝炎病毒携带可能是导致MHD并发RLS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及预后,需及早综合性治疗,避免单纯地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并发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7月于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的MH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并发RLS组(A组)与未并发RLS组(B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及各项临床参数指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RL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MHD患者169例,未合并RLS组患者103例,合并RLS组患者66例,患病率为39.05%。2组间年龄(t=-2.297,P=0.022)、透析龄(t=-2.938,P=0.003)、血红蛋白(t=-2.205,P=0.027)、血肌酐(t=3.309,P=0.001)、血磷(t=5.732,P=0.002)、血镁(t=-4.070,P<0.001)、血清铁(t=-3.545,P<0.001)、甲状旁腺激素(PTH;t=-4.038,P<0.001)、β2微球蛋白(β2-MG;t=-3.655,P<0.001)、铁蛋白(t=-2.291,P=0.0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76,95%CI:0.952~1.000,P=0.046)、透析龄(OR=1.019,95%CI:1.009~1.029,P<0.001)、血红蛋白(OR=0.976,95%CI:0.957~0.995,P=0.012)、血镁(OR=13.134,95%CI:2.561~67.366,P=0.002)、PTH(OR=1.002,95%CI:1.001~1.003,P=0.001)、β2-MG(OR=1.008,95%CI:1.002~1.013,P=0.010)、铁蛋白(OR=0.998,95%CI:0.996~1.000,P=0.015)与RLS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透析龄(β=1.414,P=0.048)、高PTH(β=0.012,P=0.035)、高β2-MG(β=0.013,P=0.014)、低铁蛋白(β=-0.091,P=0.004)是MHD患者发生R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LS是MH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透析龄长、PTH及β2-MG增高、铁缺乏可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RLS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超声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6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采用高频B超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记录临床及生化数据,按斑块有无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斑块产生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MHD患者中44.93%的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两组患者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斑块阳性组患者年龄相对较大.阳性组患者收缩压、血胆固醇、血磷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阴性组患者.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血磷、C反应蛋白升高是MHD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评估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良好窗口.高血压、高磷血症、高C反应蛋白是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不宁腿综合征(RLS)定期使用血液透析滤过(HDF)和血液灌(HP)流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患尿毒症需行MHD治疗的不安腿综合征30例采用HDF和HP治疗。每个月进行8次常规血液透析(HD),2次HDF,2次HD+HP,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iPTH)、β_2微球蛋白(β_2-MG),并依据治疗前后RLS评分变化评价患者主观症状。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iPTH、β_2-MG及RL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F联合HP治疗MHD患者RLS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魏雪 《临床医学》2022,(6):29-31
目的 分析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糖尿病肾病(DN)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天津市东丽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9例行MHD治疗的DN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其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组,其中A组(发生心血管事件) 42例、B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 67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性别、年龄、MHD治疗时间、活性维生素D3使用情况、MHD通路、血液透析频率、血液透析通量、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情况、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吸烟史等相关资料。结果 A组男性、老年、吸烟、MHD治疗5年及以上、血液透析频率1周2次及以下、透析中发生低血压、钙磷代谢紊乱所占比例均高于B组(P <0.05),A组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3、降压药物、高通量血液透析率均低于B组(P <0.05); 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及以上、吸烟史、MHD治疗时间5年及以上、透析中发生低血压、钙磷代谢紊乱是MHD治疗的DN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液透析通量为高通量、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活性维生素D3、血液透析频率≥3次/周、使用降压药物是MHD治疗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76例MHD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及非认知功能障碍组,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6例MHD患者中47例MoCA得分<26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1.84%;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Kt/v、糖尿病及脑卒中病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教育年限低及脑卒中病史为MH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认知功能障碍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普遍存在,年龄大、教育年限低及脑卒中病史是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滤过(HDF)和血液灌流(HP)对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哈尔滨医科大学四院的45例合并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血液透析滤过组、血液灌流组和常规血液透析组(HD).血液透析滤过组在每周两次常规血液透析的同时,接受每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血液灌流组在每周2次常规血液透析的同时,接受每周1次(HD HP)治疗;常规血液透析组行每周3次常规HD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时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 两组经过2个月的充分透析后,常规血液透析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改善.而血液灌流组、血液透析滤过组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症状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程度显著优于血液透析组(P<0.05).结论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常规HD治疗的同时接受HP或HDF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透析滤过(HDF)对终末期肾病(ESRD)的临床疗效、尿毒素清除率及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方法 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伴有血液透析并发症或难以耐受常规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容量HDF组患者13例接受高容量置换液(20L)后稀释HDF治疗.高通量HD组患者19例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HD)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磷(SP)、β2 微球蛋白(β2-MG)、及临床耐受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容量HDF对小分子及中分子毒性物质的清除显著优于高通量HD,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显著提高,临床症状缓解明显.结论高容量HDF较高通量HD能明显提高清除患者血中大、中、小分子毒性物质.血液透析并发症明显减少或消失.血液透析耐受性提高,是血液透析并发症患者和血液透析耐受性低的患者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静脉注射蔗糖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评分的变化,探讨蔗糖铁治疗MHD患者RLS的临床疗效。方法①选择在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龄超过3个月的MHD患者40例,经问卷调查确诊有RLS,诊断采用RLS国际研究小组制定的标准并进行评分。②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静脉滴注蔗糖铁100mg/次,每周1次,连续用药10周,总量1000mg;对照组不用蔗糖铁以及其他铁剂。③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4、8、10周的血红蛋白(Hb)、血清铁(Fe)、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RLS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Hb、Fe、SF、总铁结合力、TSAT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随着治疗时间延长,Fe、SF、TSAT逐渐升高,治疗后4周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治疗后10周上升更为明显(P<0.05,P<0.01);而总铁结合力较治疗前逐渐降低、治疗后10周下降更为明显(P<0.05,P<0.01);分别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均P>0.05)。③治疗前、治疗后4、8、10周的RLS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为[(16.29±10.08]与(15.79±10.42)](P>0.05);第4周为[(14.02±9.18)与(16.03±10.42)](P<0.05);第8周为[(10.94±9.03)与(15.12±9.34)](P<0.01);第10周为[(10.02±8.14)与(14.97±10.13)](P<0.01);④治疗组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不安腿综合征(RLS)是MH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铁缺乏与RLS的发生发展有关。MHD患者常合并铁缺乏,在补铁治疗后,患者铁贮备明显升高、RLS评分亦明显下降,对治疗RLS取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并发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MHD并发脑卒中患者(卒中组)的临床资料,58例同期单纯血液透析患者(非卒中组)作为对照组。结果卒中组较非卒中组血压高,血压波动大,总胆固醇高,平均透析时间短;其中脑梗死患者血糖高,三酰甘油较低;脑出血患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较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P0.01,OR=1.055)为血液透析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小板(P=0.002,OR=0.985)、血红蛋白(P=0.011,OR=0.951)为血液透析发生脑出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MHD患者发生脑卒中与高血压、贫血、低血小板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尿毒症继发不安腿综合征患者患病率、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具体不适部位及临床表现。方法以2015年3~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第六医院、北京中兴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尿毒症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床旁问卷形式,以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小组(IRLSS)制定的4个基本标准进行诊断,以IRLSSG量表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对患者一般情况、生活习惯、治疗情况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详细记录患者不适部位及具体临床表现。结果入组患者186例,根据是否符合RLS诊断,将其分为RLS(+)组73例和RLS(-)组113例。RLS(+)组:患病率为39.25%,RLS严重程度评分为(16.44±7.36)分,中、重度占68.50%。与RLS(-)组相比,RLS(+)组患者中肾移植失败后透析人数多(42/31 vs.44/69),而应用铁剂及进行血滤治疗的人数少(28/45 vs.61/52,51/22 vs.96/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LS(+)组患者双下肢受累者占89.04%,单侧下肢受累占5.48%,上肢受累占2.74%,四肢受累占2.74%。肌肉内部不适患者占所有患者的80.82%,肢体表面不适患者占8.22%。结论尿毒症患者继发RLS与肾移植失败、不应用铁剂及血液滤过相关。RLS主要累及双下肢,以肌肉内部不适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7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导致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Kt/V>1.2、治疗期间体重增加、高血红蛋白、使用降血压药物2种以上和每日残余尿量低于400 ml。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Kt/V>1.2、治疗期间体重增加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致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Kt/V>1.2、治疗期间体重增加;临床上需要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调查分析2011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所有MHD患者的感染控制筛查结果,按HCV阳性和HCV阴性分组,比较两组间CAD的患病率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77例MHD患者中,HCV阳性率为9.0%,CAD患病率为23.9%;HCV阳性组CAD患病率为41.2%,明显高于HCV阴性组(22.8%,P=0.013)。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MHD患者CAD的发生与HCV感染无关,而年龄、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MHD患者发生C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V感染并非MHD患者CAD事件的危险因素,HCV能否预测MHD患者的CAD事件需要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PN)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同期MHD患者82例,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CPN组,分别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CPN下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8周后出现并发症例数、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例数、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N组均优于常规组.结论 应采取CPN下对MH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例数,并显著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与血液透析联合应用对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烟台毓璜顶医院门诊及住院的84例合并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血液透析对照组(HD,30例)、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组(HDF,27例)、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组(L-CN+HD,27例)。常规血液透析组行每周3次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滤过组在每周两次常规血液透析的同时,接受每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左卡尼汀治疗组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2.0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3次/周。治疗前、治疗后8周分别观察3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 3组患者经过8周的充分透析治疗后,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组、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肢端疼痛、感觉障碍、麻木感及不宁腿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χ2值=13.87,17.52,25.37,9.20;P<0.05);L-CN+HD、HDF组治疗后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加快(t值L-CN+HD/HDF=10.1/12.3,12.7/13.4,16.8/18.1;P<0.05),治疗组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优于血液透析对照组(F值=25.63,32.83,22.5;P<0.01),而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组与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0.613;P>0.05)。结论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常规HD治疗的同时联合左卡尼汀或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均能有效地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MHD治疗超过3个月、年龄超过18岁的患者180例。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2组患者开始行MHD时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通过计算得出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PLR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血小板水平、NLR、PLR、C反应蛋白(CRP)水平更高,而淋巴细胞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多项混杂干扰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LR(HR=1.009,95%CI:1.001~1.017,P0.05)、年龄(HR=1.040,95%CI:1.004~1.077,P0.05)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LR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的AUC为83.8%(P0.05),最佳临界值为180.47,灵敏度为78.4%,特异度为81.1%。结论 PLR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有望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滤过预防造影剂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造影后立即给予预防性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 HDF)能否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方法对我院1995~2003年56例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造影剂(碘普罗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进行一个回顾性的分析.56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另一组(26例)于造影后立即给予12~16小时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单次治疗,分析此两组患者造影后的肾功能的变化、需要暂时肾替代治疗的频率、造影临床相关事件(肺水肿、心肌梗死、休克)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死亡率.结果常规治疗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14/30(47%),而血液透析滤过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2/26(8%)(P<0.01),常规治疗组需暂时肾替代治疗(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的发生率为10/30(33%),而血液透析滤过组需暂时肾替代治疗的发生率为1/26(4%)(P<0.05),常规治疗组造影临床相关事件(肺水肿、心肌梗死、休克)的发生率为14/30(47%),血液透析滤过组为1/26(4%)(P<0.01),常规治疗组住院死亡率为3/30(10%),而血液透析滤过组住院死亡率为1/26(4%)(P<0.05).结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给予冠状动脉造影后立即给予预防性血液透析滤过可以有效地阻止造影剂对肾功能的损害,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血液透析室2011年1月~2011年5月MHD患者65例,按照其血液净化方式分为两组:单纯血液透析组(即每周3次血液透析,每次4 h)以及杂合型血液透析组(即每周2次血液透析,加1次血液透析滤过或者加1次血液透析加灌流,每次4 h),通过健康状况问卷量表(SF-36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及实验室资料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总体健康状况、白蛋白两项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体能、疼痛、社会功能、精力状况、前白蛋白、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七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体力所致工作生活受限、情感状况、情感对工作生活的影响、肌酐、尿素氮、血钙、血红蛋白等七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MHD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低于正常人群,但通过不同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任万军  李燕  刘子栋 《中国血液净化》2004,3(11):590-591,594
目的探求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6例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血液灌流组和血液透析滤过组,血液灌流组在每周2次常规血液透析(HD)的同时,接受每周1次HD 血液灌流(HP)治疗;血液透析滤过组行每周1次常规HD治疗,接受每周2次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月时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症状、神经反射改善情况及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3项指标.结果两组经过1个月的充分透析后,其临床症状、神经反射,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SCV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而血液灌流组SCV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血液透析滤过组(P<0.05).结论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在常规HD治疗的同时接受HP或HDF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