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导致人体肢残及智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孕期至新生儿期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大脑非进行性损伤,导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现收集本院1996年1月~2004年12月120例诊断为CP并资料完整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儿童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或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力障碍及行为异常,国内报道CP的发病率为1.8%.4.0%。脑部损害部位多位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基底节区及小脑,CT检查可客观反映脑部大多数病理改变,为临床诊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回顾性分析36例CP患儿的脑部CT表现,重点探讨CP的CT形态学类型及其与临床分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脑性瘫痪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是以运动障碍为主的征候群。近年来,由于CT检查的普及,因此多为脑性瘫痪的常规检查项目。本文就脑瘫痪患儿的头颅CT检查结果、临床诊断等方面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本组218例脑瘫病儿均为1989—1991年住院患者。其中男125例,女93例,年龄6个月—12个月76例,1岁—3岁54例,3岁—7岁57例,7岁—12岁31例。全部病例均符合脑瘫诊断四要素,并按美国脑瘫协会诊断分类标准为:痉挛型98例,手足徐动型64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56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MRI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例中,MRI异常52例(92.8%),脑萎缩、脑白质病变、脑软化灶、先天畸形、混合病变等是儿童脑瘫常见的MRI形态学异常。结论 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持续性(但2岁前可有变化)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探讨脑瘫病因、临床表现与CT的关系,以期早期诊断脑瘫,现将1995年7月-1998年7月就诊于我院儿科门诊和病房的52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T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2例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6月8例,-1岁26例,-3岁12例,>3岁6例。1.2病因:早产、低体重17例(33%),缺氧窒息12例(23%),异常分娩5例(9%),近亲婚配4例(8%),核黄疽2例(4%),原因未明12例(…  相似文献   

6.
高压氧综合治疗婴幼儿脑性瘫痪4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性瘫痪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儿童致残疾病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8‰-4‰。我科自2001年2月-2002年12月对48例脑瘫患儿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婴幼儿脑性瘫痪(CP)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 参照国外脑性瘫痪早期诊断资料,采用DDST筛查量表,新生儿NBAS检查标准,VOJTA姿势反射,神经系统反射进行综合评价诊断.结果 CP 90例其中痉挛型63例,手足徐动型15例,混合型12例.结论 脑性瘫痪标准化,量化指标,可操作性强,易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张松成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38-3739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CP)的病因特点。方法:对275例C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孕母因素:异常分娩史121例(44%),初产年龄大于35岁99例(36%),孕母患癫痫、智力障碍、甲亢等疾病52例(19%),习惯性流产史41例(15%),羊水早破(感染)36例(13%),羊水浑浊22例(8%),胎位不正19例(7%),胎盘脐带异常11例(4%)。(2)患儿因素:早产123例(45%),低出生体重118例(43%),颅内出血102例(37%),感染79例(29%),HIE 63例(23%),窒息49例(18%),核黄疸25例(9%),巨大儿22例(8%),抽搐16例(6%),多胎14例(5%)。结论:小儿CP病因复杂,表现多样,早产、感染、遗传正日益成为小儿CP发病的三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院从1989年1月至1994年12月对儿童性性瘫痪进行了脑电图检查,本病系由于先天或产程中发生的多种大脑病变所致和以生后即有的双侧肢体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患者表现为痉挛性截瘫或两侧偏瘫,不能行走或呈剪式步态。以探讨其脑电图上的诊断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丹 《中国实用医药》2010,5(7):234-235
目的通过探讨早期干预对脑性瘫痪行为发育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试图减轻脑瘫的伤残程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方法治疗组对脑瘫患儿早期即采用针灸、功能训练、推拿、电疗、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方案,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在康复治疗后评测疗效。结果综合治疗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9个月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早期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瘫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促进大脑发育,促进全面发展,降低脑瘫的致残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刘希纯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80-48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扫描资料。结果大脑中动脉区改变25例,豆状核边界不清10例,局限性低密度区改变15例,颈内动脉区征象改变5例,死亡5例。结论 CT扫描具有检查方便、操作简单、无创伤、价格低等优点,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应用内收肌肌腱切断术及闭孔神经前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后遗髋关节内收畸形,随访1年~9年,结果优良率94.60%。文中讨论了髋关节内收畸形形成的原因、手术适应证及提高疗效的方法,探讨了手术前后的康复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薇  辛宁  赵文红 《黑龙江医药》2007,20(4):332-333
介绍了脑性瘫痪患儿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肢体功能训练指导等.  相似文献   

14.
脑活素治疗脑性瘫痪18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京华 《医药导报》2000,19(3):233-234
目的:观察脑活素(丽珠赛乐)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从年龄、分型及胖随症状均相接近的患儿,分为脑活素治疗组和单纯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经6~10个疗程治疗后运动功能有85.0%的改善,异常反射及伴随症状消失,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脑性瘫痪如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能减少儿童残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CT平扫与动态增强CT扫描在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2019年11月在某院就诊的36例PSP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分析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下CT值变化,对比不同诊断方式检出率差异。结果:CT平扫最大CT值为(21.39±4.08)HU,动态增强CT扫描最大CT值为(95.78±6.31)HU,动态增强CT扫描最大增强值为(81.02±3.69)HU。CT平扫检出率为66.67%,动态增强扫描检出率为88.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可大大提高PSP检出率,能有效降低误诊、漏诊风险,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的斜视与脑瘫型别、瘫痪类型、脑瘫程度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08年6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222例脑瘫患儿,采用角膜反光点法,由眼科医师测量其斜视程度。结果222例脑瘫患儿出现斜视49例,斜视率为22.1%。痉挛型脑瘫的斜视率25.6%,双瘫组的斜视率69.6%,轻度脑瘫斜视率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癫痫发作、智力障碍、小头畸形患儿的斜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型别、类型和程度的脑瘫患儿,其斜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斜视与大脑损伤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胰腺炎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78例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55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23例,其中坏死型17例,化脓型4例,出血型2例.结论 CT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简便、有效方法,特别是螺旋CT双期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分型,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判断预后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应用康复护理、按摩推拿、家庭干预综合措施、早期干预等对患儿运动功能康复及智力提高的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治疗措施56例为观察组, 单纯常规治疗69例为对照组,两组作疗效及有效治疗平均天数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83% ,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有效治疗平均天数对比p <0.05,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实践证明采用康复护理按摩推拿与家庭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治疗脑性瘫痪,疗效明显提高,为今后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回顾性分析,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12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平扫影像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及部分增强扫描和核磁共振图像,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弥漫性脑白质低密度改变,多数累及侧脑室周旁白质。结论充分认识本病后,CT平扫结合临床病史对本病即可诊断,一般不需再作增强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