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2例行上肢手术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2.68%高于对照组的70.73%,神经阻滞起效时间(4.53±0.78)min短于对照组的(6.17±1.29)min,神经阻滞持续时间(319.29±21.45)min长于对照组的(248.98±27.61)min,并发症发生率2.44%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麻醉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按照定位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臂丛神经痛觉阻滞起效总时间、阻滞完善总时间以及各臂丛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总时间、阻滞完善总时间分别为(3.49±0.62)min、(20.88±2.32)min和(52.97±3.08)min,对照组分别为(4.73±0.68)min、(31.05±2.47)min和(78.96±3.77)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为100.00%(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9%(24/27,P<0.05).两组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和麻醉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麻醉优秀率为96.97%(32/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8%(22/27,P<0.05).结论: 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单纯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麻志敏 《安徽医药》2016,20(3):578-579
目的 探究罗哌卡因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接收的上肢手术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实施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B组应用超声,C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观察对比三组患儿臂丛神经的阻滞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与B、C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成功率为96.67%,与B组的80.00%以及C组的76.67%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中喉返神经阻滞1例,霍纳氏综合征2例,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B组的30.00%与C组的33.3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用超声引导与单用神经刺激仪,两者联合应用可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麻醉的成功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完成时间、延长镇痛时间、且麻醉的用药剂量较小,对患儿术后麻醉苏醒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105例需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先后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35例。A组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 B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 C组患者采用0.3%罗哌卡因。对比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用药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神经痛觉完全阻滞率;用药后不同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11.94±1.20)、(12.63±1.31)、(17.02±1.56)min,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8.85±1.59)、(8.57±1.48)、(7.13±1.60)h,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分别为(8.97±1.56)、(8.70±1.47)、(7.04±1.61)h;A组和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C组,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长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痛觉完全阻滞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5 min, A组患者运动阻滞3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0 min, A组和B组患者运动阻滞4级占比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麻醉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均较好,随着浓度增高,镇痛持续时间更长,起效时间更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方法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90例ASA为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A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B组)、传统组(C组),各组30例。对三组患者进行麻醉穿刺操作时间、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Bromage改良法、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A组平均操作时间(4.7±0.9)min,B组为(3.5±0.7)min,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平均操作时间(6.8±4.7)min,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出现2例声音嘶哑,3例误穿血管,1例血肿;A组与B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阻滞完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后15min、30min,A组和B组运动阻滞程度3级、4级、5级总例数明显多于C组,C组与A组、B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0%,C组麻醉优良率73.33%,与A组、B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提高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成功率,缩短神经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加快运动阻滞程度,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骨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80例老年单侧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后6 h的疼痛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4.7±0.3)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5.1±1.2)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423.2±36.7)min均短于对照组的(13.8±1.7)、(15.2±2.4)、(613.7±24.9)min,运动阻滞维持时间为(384.2±37.1)min长于对照组的(290.2±20.3)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6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0.59±0.17)分低于对照组的(1.13±0.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行单侧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较好,能降低麻醉风险,延长患者镇痛时间,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106例行上肢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53例。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患者应用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3.87±1.42)min短于常规组的(6.23±2.21)min,神经阻滞持续时间(363.89±39.79)min长于常规组的(243.67±28.4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7%低于常规组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良率96.23%高于常规组的8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常规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进行对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麻醉快速起效、麻醉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21,(1):192-19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在我院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部手术患者共16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将所选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0.25%罗哌卡因,B组给予0.30%罗哌卡因,C组给予0.40%罗哌卡因,D组给予0.50%罗哌卡因,每组患者药物容量均为20 ml。观察四组患者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结果A组感觉阻滞(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B、C、D组(P 0.05);A组运动阻滞(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B、C、D组(P 0.05);四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及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D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A、B、C组,D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A、B、C组(P 0.05)。结论从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安全性综合考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浓度为0.50%的罗哌卡因明显具有麻醉起效快、时间长、麻醉效果理想、安全性高的优势,是临床手部手术中麻醉最佳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在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某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择期拟行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进行手术,观察组则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进行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率和随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为(3.22±0.87)min,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3.15±0.76)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5.69±2.13)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14±3.26)min、(5.41±1.39)min、(8.55±2.91)min;并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00%(1/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8/50);而随访满意度为96.00%(48/50),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两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大大提高阻滞成功率,并且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155-157
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5月于我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好,成功率高,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在宫颈癌患者中采取术前新辅助化学治疗(化疗)联合宫颈癌根治术的效果。方法80例宫颈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宫颈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免疫功能指标、术后病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70.58±15.75)min、术后住院时间(15.32±5.87)d短于对照组的(191.45±18.47)min、(18.47±6.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70.42±30.56)ml少于对照组的(480.56±36.9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D3+、CD4+、CD8+、CD4+/CD8+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7.50%低于对照组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深肌层浸润率22.50%低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脉管癌栓率5.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切缘转移率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宫颈癌根治术应用于宫颈癌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术后恢复,提升手术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效果.方法 6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30例.参照组患者在基础检查后实施颈椎后根神经阻滞麻醉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基础检查以后实施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选取10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以及颈臂丛联合阻滞,观察2组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6%(P<0.05),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出现了3例喉返神经阻滞,对照组出现了4例喉返神经阻滞,2组不良反应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临床阻滞效果优于颈丛神经阻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与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对老年人的麻醉效果。方法100例老年手术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50例。常规组开展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干预组实施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相关麻醉指标,麻醉前及手术时平均动脉压与心率,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剂量、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最大感觉阻滞平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干预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分别为(78.75±4.06)mm Hg(1 mm Hg=0.133 kPa)、(95.05±5.98)次/min,均低于常规组的(89.70±4.02)mm Hg、(119.96±6.51)次/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麻醉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常规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低于常规组的1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患者应用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与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均有一定麻醉价值,但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更有优势,麻醉效果更确切,安全性更高,对患者机体所产生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对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应用人迎穴深刺捻转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深刺捻转治疗组、常规针刺法对照组和神经阻滞对照组,各30例。深刺捻转组给予人迎穴深刺直达交感神经节并捻转治疗,常规针刺法对照组给予人迎穴常规浅刺法治疗,神经阻滞对照组采取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及新版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表(SSEQ)评分。结果深刺捻转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常规针刺法对照组的76.67%及神经阻滞法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刺捻转治疗组CASCS评分为(73.82±5.37)分,高于常规针刺法对照组的(64.83±4.23)分及神经阻滞对照组的(65.82±4.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03、6.016,P<0.05);深刺捻转治疗组SSEQ评分为(33.84±4.72)分,低于常规针刺法对照组的(44.82±4.66)分及神经阻滞对照组的(42.11±4.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67、7.147,P<0.05)。结论对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应用人迎穴深刺捻转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纠正临床症状,对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79例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及研究组(4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研究组使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镇静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1.82±0.59)min、完全阻滞时间(12.98±2.02)min、麻醉后恢复时间(1.29±0.31)h均短于对照组的(5.33±2.71)min、(23.90±4.11)min、(1.63±0.55)h,麻醉药物用量(7.56±1.22)ml少于对照组的(16.17±2.7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10、30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81.72±5.28)分高于对照组的(72.39±6.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其麻醉镇静效果佳,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雾化吸入方式对老年泌尿外科全身麻醉(全麻)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25例老年泌尿外科全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与对照组(62例)。两组雾化药物均采用氨溴索,对照组患者应用超声雾化,观察组患者应用氧气雾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氧饱和度、痰液粘弹性以及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血氧饱和度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105.57±8.31)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82.10±4.06)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134.03±10.52)、(85.13±4.44)mm Hg,血氧饱和度(95.06±3.40)%高于对照组的(90.40±3.3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痰液粘弹性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痰液粘弹性(0.22±0.03)低于对照组的(0.61±0.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4.8%低于对照组的1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气雾化与超声雾化盐酸氨溴索均能改善老年泌尿外科全麻术后患者呼吸道症状,氧气雾化方式患者氧饱和度升高显著,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根管显微镜与超声技术联合治疗牙体牙髓的预后效果.方法 8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根管治疗,观察组采取根管显微镜联合超声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时间、麻醉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咀嚼和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单纯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心肌损伤的情况。方法 10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麻醉前、术后6 h、12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心肌功能水平,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麻醉清醒时间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手术麻醉前、切皮时、术中30 min、术后血流动力学情况,包括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12 h APTT、PT、TT均短于对照组, FIB水平低于对照组, 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 h CK-MB与c TnI水平分别为(1.33±0.63)U/L与(0.19±0.11)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1.61±0.71)U/L与(0.37±0.12)μg/L,术后12 h CK-MB与cTnI水平分别为(1.63±0.95)U/L、(0.23±0.18)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2.58±1.08)U/L与(0.41±0.1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21.01±8.24)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4.52±11.20)min,苏醒期躁动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皮时、术中30 min HR、MA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2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的效果更为显著,对心肌功能损伤更小,可降低其凝血纤溶指标水平,缩短麻醉清醒时间,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应在临床中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