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期痴呆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以血管性痴呆( VD)和老年性痴呆 ( SDAT)为主 ,两者大约共占老年期痴呆的 80 %~ 90 %。其中 VD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 ,其发病率有随年龄而直线上升的趋势 ,且国家之间差异很大。在欧美 VD占老年期痴呆的 1 0 %~ 1 5% ,日本占 60 %~70 % ,我国占 60 .5% [1]。根据我国 1 1个城市和农村的普查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 ,VD的患病率为 32 4 / 1 0万人口 ,SDAT为 2 38/ 1 0万人口 ,VD略高于 SDAT[2 ]。由于人口的老龄化 ,本病已成为老年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  相似文献   

2.
两种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建立可靠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 用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和颅外安置小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方法建立痴呆模型,以Y型电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1)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后30天大鼠出现明显的记忆能力下降;海马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神经核固缩,神经元突起断裂、排列紊乱。(2)用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后14天,大鼠出现明显的记忆能力下降;在光学显微镜下见到痴呆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微血管梗死灶,海马锥体细胞核深染、固缩、变形。结论 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和颅外安置小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方法均可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并可用于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前者可用于探讨老年期痴呆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建立合适的VD动物模型对于深入探讨VD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痴呆(VD)是我国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缺血性脑血管病是VD最主要的致病因素。VD动物模型的制作有血管阻断法、栓塞法、大脑中动脉梗死法、光化学法、去大脑皮层法、脑血管定位阻断法以及自发VD模型等,上述方法各有优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VD动物模型的制作将会取得更深层次的突破,对VD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小鼠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加降血压法制作了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结果:跳台试验、水迷宫试验和光镜检查证实,术后模型小鼠出现了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形态学可见明显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减少.结论:本试验成功建立了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简便,效果可靠,利于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血管性痴呆(Vascluar Dementia,VD)是由脑血管病(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引起的有痴呆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的一种类型,其患病率位居老年期痴呆类型的第二位,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病理分类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以及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患者多为慢性、进行性、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记忆及认知等功能障碍综合征[1]。VD动物模型种类繁多,其主要的研究思路就是建立一种与人类血管性痴呆发病及病理特点相似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近年来关于VD动物模型的研究日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对VD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常用的VD动物模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脑部机能减退而致的一种认知功能缺损的综合征。在各种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最高,也是血管性痴呆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建立合适的脑血管缺血所致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对深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以及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以脑血管病变为基础,即脑实质有出血性或缺血性病变,其中以缺血性较为多见。由于其导致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的渐进性下降及日益上升的发病率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VD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以用于研究治疗VD各种方式的作用机制及其疗效评价,也成为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在常规建模方法,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2VO)和四血管阻断法(four-vessel occlusion, 4VO)的基础上,研究人员研发了其他改良方法,以期使VD模型更稳定、更贴近VD的临床表现。本文在列举现阶段研发的改良方法及其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介绍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和相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可靠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用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和颅外安置小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方法建立痴呆模型,以Y型电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⑴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后30天大鼠出现明显的记忆能力下降;海马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神经核固缩,神经元突起断裂、排列紊乱.⑵用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后14天,大鼠出现明显的记忆能力下降;在光学显微镜下见到痴呆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微血管梗死灶,海马锥体细胞核深染、固缩、变形.结论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和颅外安置小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方法均可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并可用于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前者可用于探讨老年期痴呆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君  姚刚  吴杰 《中国医药导报》2014,(14):157-160
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血管源性的脑部病灶所导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由于多种发病原因引起的多类型综合征,皮质下小动脉病变、多发梗塞、脑慢性低灌注以及脑血管淀粉样改变等都是引起血管性痴呆的不同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制备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是研究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等的重要条件.本文就近几年来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制备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Vasculardementia(VD),oneofmajortypesofseniledementia,inflictsmoreandmoreoldpeopleallovertheworld,andhasbeenregardedasanimportantmedicalandsocialproblem.Recently,widespreadat-tentionhasbeenpaidtoitsprevention.However,theexactpathogenicmechanismofVDremainsunclear,andareliableanimalmodelofVDhasnotyetbeenestablished,whichsignificantlypreventsthefurtherstudyofthisproblemwithanimalexperiment.Recentstudiessuggestthatchronichypoperfusionofcerebralbloodflow(CBF)oftheforebrainmaybeoneofthemajorcause…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合适的慢性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管性痴呆(VaD)模型。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慢性实验性糖尿病(DM)大鼠模型,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作VaD模型。行为学筛选合格的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DM组、VaD组和DM VaD组。观察术后2周、4周、8周大鼠的一般状况,并应用Y-迷宫观察其空间定向学习和记忆的能力。结果:DM组手术4周后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VaD组和DM VaD组在术后2周即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并呈逐渐下降趋势;DM VaD组较同期的VaD组下降更为严重。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经颈动脉结扎后成功建立了VaD模型,可用以进一步研究糖尿病与VaD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方法:采用反复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加剪尾放血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行为学、病理学和生化学评价。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血管性痴呆大鼠有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且该组大鼠海马组织ACh含量持续降低,神经元明显减少、缺血坏死明显。结论:本方法可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用于基础研究及药物筛选或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方法:采用反复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加剪尾放血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行为学、病理学和生化学评价。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血管性痴呆大鼠有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且该组大鼠海马组织ACh含量持续降低,神经元明显减少、缺血坏死明显。结论:本方法可制备理想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用于基础研究及药物筛选或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5.
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制作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制作大鼠血管性痴呆(VD)模型,方法:2-VO法(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对30只Wistar大鼠进行处理,通过Morris迷宫实验检测其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行为功能,判断实验组模型学习记忆和空间记忆的认知能力,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均有十分显著差异(P<0.01)。痴呆率为83%,轻度痴呆占40%,中度痴呆占56%和重度痴呆占4%。结论:2-VO法制作的血管性痴呆模型具有制作简单,成功主高,重复性好,痴呆症状稳定等优点,可以作为血管性痴呆模型用于基础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可分为多梗塞性,皮层下小血管病变,特殊功能部位梗塞如角回、丘脑、额叶梗塞等.卒中后痴呆与基线智力、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VaD、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伴血管病变.VCI概念有助于VaD二级预防治疗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肾醒脑方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与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并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模,将大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和补肾醒脑方组(中药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用跳台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用酶免法检测血清和海马组织ChAT含量。结果:中药组大鼠跳台检测反应期比模型组缩短(P<0.05);中药组血清和海马ChAT含量比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清和海马内ChAT含量的改善是补肾醒脑方治疗VD获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长时程增强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四血管阻断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采用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离体海马脑片诱导的CA1区LTP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电生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脑缺血组大鼠AAR在2w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4w和2m时更加明显(P<0.01)。对照组海马脑片可明显诱出LTP波形,脑缺血组各时相点均几乎诱不出LTP,条件刺激前后fEPSP斜率变化的百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明显(P<0.05);但各时相点间无明显差别。脑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颗粒减少、电子密度增高,轴突脱髓鞘,次级溶酶体形成,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空泡、神经毡空泡等慢性缺血缺氧改变。结论 海马脑片CA1区LTP检测能够客观地反映大鼠短时记忆损害,是可靠的学习记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完全随机法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在腹腔注射硝普钠降低血压的基础上,反复夹闭、再通双侧颈总动脉制备VD大鼠模型,术后第2天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8 d;假手术组大鼠手术过程与模型组相同,但术中不注射硝普钠、不阻断双侧颈总动脉,术后处理同模型组;实验组大鼠手术过程与模型组相同,术后第2天给予白藜芦醇溶液灌胃,连续28 d.造模后第21天进行Y-迷宫测试、造模后第28天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测定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NOS及NO含量升高,GSH-PX活性下降(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NOS及NO含量下降,GSH-PX活性升高(均P〈0.01).结论:白藜芦醇对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可能通过提高大鼠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玉英  刘泰  张青萍  以敏  何乾超  梁妮 《重庆医学》2012,41(3):209-210,213
目的 研究交泰丸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及脑组织胆碱能机制的影响,探讨其对VD治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VD大鼠模型,MG-2Y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羟胺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乙酰胆碱(Ach)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HE染色观察海马区病理变化.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劣于假手术组,Ach含量降低,AchE活性升高,海马区病理改变严重;交泰丸治疗后,尤其是高剂量交泰丸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Ach含量升高,AchE活性降低,海马区病理变化明显改善.结论 交泰丸对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chE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