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爱神弓形椎的X线诊断(附38例报告)肖兵,陈长青,吴建平爱神弓形椎属椎体下终板后部弓状变异。仅发生于腰椎,尤以下腰椎为多见[1,2]。本文共收集38例,就其X线表现及有关问题报告如下。资料及结果1.资料来源:随机抽取腰椎正侧位片300份,发现弓形椎3...  相似文献   

2.
腰椎骨质疏松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与MRI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腰椎骨质疏松 (LVOP)MRI表现与骨矿物密度 (BMD)的关系。方法  65例LVOP病例先作腰椎双能X线吸收法BMD测定予以确诊 ,后进行腰椎SE序列MRI扫描 ,就其MRI征象与BMD作对照分析。结果 MRI未发现信号异常的LVOP其平均BMD高于信号异常者的平均BMD(Ρ <0 .0 1) ;合并椎体疏松性骨折的LVOP其平均BMD低于未合并椎体疏松性骨折者的平均BMD(Ρ <0 .0 1) ;伴发椎体终板疝的LVOP其平均BMD低度于未伴发椎体终板疝者的平均BMD(Ρ <0 .0 5 )。合并有不同类型椎体疏松性骨折的LVOP之间平均BMD的差异无显著性 ,单发椎体疏松性骨折与多发椎体疏松性骨折的LVOP之间平均BMD的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 轻度的LVOP其MRI信号变化不明显 ,合并椎体疏松性骨折者多为较严重的LVOP ,LVOP伴发的椎体终板疝与腰椎BMD有关  相似文献   

3.
椎体终板改变是由于骨髓和终板损伤,并与腰椎间盘退变性有关,MRI检查可发现邻近终板区域的椎体信号改变。随着MRI在腰椎退变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广大学者将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s,DDD)中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的改变称之为Modic改变。1988年Modic等系统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4.
爱神弓征和猫头鹰眼样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腰椎正位片上 ,椎体终板矢状旁出现对称性凹陷 ,致使整个椎体下缘联线很像弓背 ,其把手位于中部 ,这种椎体终板形态学改变 (图 1) ,很像罗马爱神Cupid所持之弓 ,故称爱神弓征 (Cupid’sbowsign) ,同异名有丘比特弓征、爱神弓状椎体缘、爱神弓轮廓、爱神弓形椎。此征由Dietz和Christensen[1] 于1976年首先报道 ,国内李景学和陈凡[2 ] 于 1983年有所描述 ,刘海等[3 ] 于 1992年报道 45例。爱神弓征属正常变异。笔者在随机抽样的腰椎片中 ,男性居多 ,见于 17~ 76岁 ,好发于 2 5~ 5 0岁。发生率国内外报…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邻接终板骨髓变性的MRI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腰椎体终板及邻接骨髓变性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MRI诊断终板邻接骨髓变性者57例,100个终板,常规SE序列矢状位T1WI和T2WI,根据信号特点分为4个类型.结果:57例中,I型(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21例,34个终板;Ⅱ型(T1WI上呈高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24例,37个终板;Ⅲ型(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13例,16个终板;Ⅳ型(混合型)10例,13个终板.I、Ⅱ型好发于40~60年龄组,Ⅲ型与椎体Schmorl结节密切相关,Ⅳ型与椎体压缩及外伤有关.68%的退变终板好发于L4 5,61%呈条带形,62%贯穿终板全长,98%合并邻近间盘退变.结论:腰椎体终板及邻接骨髓变性是椎间盘退变的一个特殊类型.MR成像有助于分析终板及邻接骨髓变性的信号类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腰椎休门氏病的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结合文献对27例腰椎休门氏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腰椎休门氏病MRI表现为病变腰椎椎体上、下终板不规则和Schmorl 结节形成,在T2WI表现为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T1WI为低信号.无明显椎间盘突出及膨出征象,无脊柱畸形.病变主要发位于T12以下相邻椎体缘.发生在T11~12椎间隙3例,T12~L1椎间隙9例,L1~2椎间隙14例,L2~3椎间隙13例,L3~4椎间隙22例,L4~5椎间隙12例,L5~S1椎间隙15例.病变累及1个椎体缘1例,2个椎体缘3例,3个椎体缘10例,4个椎体缘6例,5个椎体缘5例,6个椎体缘2例.结论 正确认识腰椎休门氏病的MRI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分型和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报告我院1980年2月-1993年7月收治4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涉及椎体49个,笔者将骨折的诊断分为上终板损伤型,上下终板损伤型,上终板及侧方挤压型,爆裂旋转型及多椎体损伤型。提出治疗早期应行切开复位减压及内固定术;在不伴神经损伤或严重爆裂型骨折,早期可行保守观察。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损害的MRI与组织生化学变化的关系尚不很清楚,因此作者进行此项研究。将7例(22~84岁,平均61岁)新鲜尸体的腰椎(28个椎间盘)行矢状面MRI成象。然后立即沿矢状面将腰椎从中线切开,用肉眼评价椎间盘变性程度后,将半个椎体标本固定、脱钙,制成组织切片,行HE、S-O染色。MRI和组织学所见对比观察,将椎间盘分5个区:前纤维环、后纤维环、上节椎体终板到髓核上部、髓核中央部、髓核下部到下节椎体终板,分析比较T_2加权象的高密度区和S-O染色阳性部分。另一半标本用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XA)测量骨密度(BMD)的结果,探讨QCT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67例骨髓瘤患者分别行腰椎QCT与DXA骨密度检测,比较2种方法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并经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腹主动脉钙化和椎体上下终板钙化情况。结果 QCT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50.75%,DXA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8.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68,P<0.001)。67例患者中,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35例(52.24%),腹主动脉钙化21例(31.34%),椎体上下终板钙化21例(31.34%)。结论 QCT测量腰椎骨密度在骨髓瘤患者中作为骨质疏松评价手段,有更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100例无症状男性军人腰骶椎的X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00例无症状的男性腰椎平片进行了分析,结果提示完全正常者仅35例,常见的先天变异为隐性脊柱裂占20%,移行椎体13%,椎间小关节突不对称占24%.在常规腰椎片上,对胸12至腰5的脊柱进行了5种测量,包括椎体前后缘的高度,椎间隙高度,Ferguson腰骶角,承重线和Garland线.对这些先天变异和测量数据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1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在经椎弓根螺钉系统撑开复位固定的基础上,通过自制的配套器械经伤椎椎弓根向上推顶终板,使伤椎椎体内囊腔扩大成形,将采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DL-乳酸与e -己内酯(70∶30)的共聚物(PDLLA-CL)制作的可吸收球囊,置于椎体内,注入自固化硫酸钙骨水泥,行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异物反应,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术后摄片及CT复查,无渗漏发生。术后随访时疗效均满意,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纠正度丢失及伤椎塌陷加重。结论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恢复上终板高度,有效修复经椎弓根螺钉系统撑开复位后伤椎椎体内形成的空隙,可从根本上防止骨水泥渗漏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腰椎椎体软骨结节是由椎间盘内结构通过断裂的软骨板疝入到椎体而形成的,从广义上来分为椎体前缘软骨结节(椎缘骨),腰椎许莫尔结节;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由于CT的广泛应用,腰椎椎体软骨结节的发现率不断提高,据我院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间共879例临床初步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腰椎椎间盘扫描,其中共发现有腰椎椎体软骨结节87例,发现率约10%,可见腰椎椎体软骨结节不是少见病,由于腰椎椎体软骨结节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越来越被临床重视。对87例腰椎椎体软骨结节的临床症状和CT表现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常规腰椎间盘CT扫描——椎管延长征与不典型椎弓峡部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L4和L5常规腰椎间盘CT扫描椎管前后径延长征与腰椎峡部裂的关系;探讨该征象对峡部裂假性椎间盘膨出与真性椎间盘膨出的鉴别诊断价值;验证补充椎弓峡部反机架角扫描的意义。资料与方法对28例椎管延长椎节做上下终板层面椎管前后径测量,并与正常组38例进行对比分析。椎管延长病例全部行反机架角扫描。结果对崩裂组和对照组L5进行P检验:男性:终板上缘为P1=0.21,终板下缘P2<0.01;女性:终板上缘P3<0.05,终板下缘P4<0.01。发现椎体下缘终板层面椎管前后径增大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反机架角扫描全部病例均显示双侧椎弓峡部裂。结论当椎节无明显滑移时,腰椎峡部裂极易误诊或漏诊,椎间盘扫描椎管前后径延长征是主要间接征象,补充椎弓峡部反机架角扫描对峡部裂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MR表现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终板骨软骨炎108例,其中男73例,女35例,年龄30~78岁,平均57.5岁,发生于颈椎者26例,胸椎者32例,腰椎者50例.分析终板及邻近椎体骨质信号改变.结果 108例病例中共累及终板416处.MRI表现为沿终板及其邻近椎体内带状或斑片状异常信号灶.伴随改变:所有病例均伴有椎间盘的变性或突出,好发于下腰段,骨质增生96例(88.9%),椎管狭窄45例(41.7%),许莫氏结节89例(82.4%),骨质疏松35例(32.4%),黄韧带肥厚33例(30.6%),脊柱不稳15例(13.9%).按照不同的MRI表现,将终板骨软骨炎分为3型.结论 低场MRI能清楚显示终板骨软骨炎各期的信号特点.  相似文献   

15.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变是指在青少年时期,髓核组织经破裂的椎体终板突入椎体后缘松质骨内,造成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的局限性骨缺损,骨突环破裂,与椎体后缘分离的骨块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导致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的一种病变。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常与椎间盘突出钙化,后纵韧带骨化,撕脱性骨折等相混淆,作者就近年来收集的16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后凸成形术中不同容积的骨水泥填充量对相邻椎体终板应力的影响,探讨后凸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 建立胸腰段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经皮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椎体进行部分复位(80%),分别在骨折椎体内植入两种剂量(4.0 ml填充15%椎体容积,8.0 ml填充30%椎体容积)骨水泥进行填充,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三种情况下相邻椎体终板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比较PKP术中两种填充剂量下相邻椎体终板在各种情况下的应力差别,发现T11椎体下位终板与L1椎体上位终板总体应力均较术前增加,并与骨水泥充填量呈正相关,且应力主要集中在终板前部和中部. 结论 PKP术后相邻椎体终板应力的增加与骨水泥充填量呈正相关,且以终板前中部为应力集中部位.随着骨水泥填充量的增加,PK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概率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成骨治疗后腰椎骨区域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骨密度测量,探讨骨质疏松治疗后腰椎骨密度改变.材料和方法:对38例骨质疏松患者128个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前后腰椎骨进行前后位DEXA椎骨平均骨密度测量和区域骨密度测量对照.椎骨平均骨密度测量区包括L1~4上下终板之间的椎骨部分,区域骨密度测量区选择椎体上终板下方水平、椎体中部水平、椎体下终板上方水平和双侧椎弓根.结果:治疗后椎骨平均骨密度增高,治疗前后平均骨密度值比较相差显著(P<0.05),L1~4各椎骨平均骨密度提高率相差不显著(P>0.05),治疗后各区域骨密度增高,同部位区域骨密度治疗前后相差显著(P<0.05),水平区域骨密度提高率之间相差显著(P<0.05),椎体下终板上方水平区域增幅最大(P<0.05),左侧椎弓根和右侧椎弓根提高率之间相差不显著(P>0.05).椎骨平均骨密度增加与下终板区域上方水平、上终板下方水平区域骨密度相关系数最大,关系最密切.结论:骨质疏松成骨治疗后区域骨密度的提高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18.
闻建民  徐庆云   《放射学实践》2010,25(8):923-926
目的:研究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SE序列与TIRM序列MR表现特征,评价对该病变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05例经MRI检查确诊的腰椎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图像资料,对其MRT1WI、T2WI、TIRM序列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3例,发病率约89%;女12例,发病率约11%。结果:采用常规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与TIRM序列组合,本组所有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病例,均可显示不同程度的椎间盘变性或膨(突)出表现,椎间盘及相邻椎体边缘出现斑片状、条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序列呈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或低信号,TIRM序列呈低信号或等信号。78例可见Schmorl结节突入椎体内呈纽扣样缺损。按照Modic等对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有关软骨终板变性的分型标准,105例病例中,Ⅰ型病例7例,约占病变的7%;Ⅱ型病例87例,约占病变的83%;Ⅲ型病例11型,约占病变的10%。结论:MRTIRM序列具有抑脂彻底和"亮水"特性,采用常规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与TIRM序列组合,将增强对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认识,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正>摘要目的椎间盘退变(DD)与椎体终板退变(EPD)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寻找节段性DD与EPD的风险预测因素,进而揭示椎间盘、终板和骨髓在退变进程中的变化。方法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对MRI随访至少4年的450个腰椎节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Pfirrmann(PFG)标准进行DD分级,按照终板评分(EPS)以及Modic改变(MC)的存在、范围和类型对EPD进行分型。巢式病例对照亚型相匹配,并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累及终板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累及终板的OVCF行PKP或PVP治疗的患者34例(34个椎体),男性9例,女性25例;年龄56~87岁,平均65.1岁。平均病程(4±2.7)d。记录并比较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恢复、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VAS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个月,PKP较PVP的椎体高度恢复率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恢复、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发生率、VAS评分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累及终板的OVCF中,PKP术式有助于椎体压缩最明显部位的高度恢复,故推荐使用PKP治疗。但PKP并不能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2)球囊扩张时控制压力略低于产品规定的最大压力值,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球囊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