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宁 《中国医药指南》2012,(31):633-634
目的总结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的护理要点。方法严格消毒,认真遵医嘱应用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加强皮肤及黏膜的护理。结果 24例新生儿患儿经过合理的治疗及细心的护理未发生感染和并发症。结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密的监护及对患儿皮肤、黏膜细心护理是治疗先天性梅毒和预防患儿交叉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期(出生到生后28d),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从而导致皮肤、黏膜、巩膜及全身其他组织黄染的临床现象,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DEB)为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损伤即可引起皮肤松解、水疱及大疱的一组基因遗传性皮肤病。本文分析DEB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总结2022年1月至6月我院收治的3例DEB新生儿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基因测序结果的特征。结果 3例均检测出COL7A1基因突变。2例出生时即存在大面积皮肤缺损,反复形成疱疹,瘢痕挛缩。1例生后反复口腔黏膜破损及多发性疱疹,均治愈。结论 静脉输入白蛋白、表皮生长因子,油性药物局部换药并给予积极营养支持可改善新生儿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症状,基因检测可用于确诊。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黄疸的整体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中芬  康朝凤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9):2966-2967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现象。新生儿黄疸原因复杂,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严重者可引起胆红  相似文献   

5.
张月珠 《北方药学》2012,(10):113-113
目的:探讨石蜡油在新生儿会阴护理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新生儿会阴护理中使用石蜡油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会阴部胎脂及污物完全清洗干净,无局部皮肤破损、红肿。结论:石蜡油在新生儿会阴护理中能够完全清洗胎脂及污物,无副作用,不被皮肤吸收,不损伤皮肤及黏膜,是一种良好的护理洗涤用品。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亦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是新生儿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  相似文献   

7.
徐青 《中国药店》2013,(12):64-64
新生儿黄疸亦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由于新生儿自身胆红素代谢的特点不同于成人,因此新生儿黄疽包括不需要干预治疗的生理性黄疸和需要治疗的病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一种疾病。本研究对新生儿黄疸的病情变化、临床观察指标及护理进行阐述,包括黄疸程度、患儿粪便和尿液、体温、脉搏及呼吸等变化,以及光照疗法中的注意事项,对护理新生儿黄疸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黄疽到底可不可怕?新生儿黄疸(即高胆红素血症)为新生儿期体内胆红素累积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如巩膜、脸面、皮肤和黏膜等)黄染的现象。该病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两三夭内会出现皮肤黄染,这主要是由新生儿胆红紊代谢特点决定的,同时与肝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特殊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些新妈妈在孩子出生后,常为新生儿黄疸忧心忡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患儿皮肤护理的重要性。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2018年内4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发病年龄为出生后10 h~28 d,面部及周身存在不同程度的黄染,初见于面部的占72%,其中有2例有先天性疾病,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接受蓝光照射治疗前、中、后的皮肤护理资料为研究基础,观察皮肤护理对预后的影响,对其重要性做有益的探讨。研究组100%进入NICU进行治疗接受整体的评估和系统化、科学化皮肤护理,对皮肤护理潜在问题着重记录和分析,有评估、有措施、有反馈、有改进。结果为4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确认该疾病后遵医嘱接受蓝光治疗、接受整体化的皮肤护理均病愈出院,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情况未有发生。结论皮肤护理的重要性在新生儿高胆红素患儿中与其他疾病类型患儿有所不同,即影响患儿皮肤黏膜的恢复,又对其舒适性和主观感受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患儿皮肤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如观察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引起核黄疸,直接威胁小儿生命,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或死亡,故应加强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在产科病房中较常见,一般在新生儿娩出24小时以后出现,4~5天达到高峰,7天后逐渐消退。生理性黄疸产生的机理是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量较成人多,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而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使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出生  相似文献   

13.
<正>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体内胆红素积累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巩膜的黄染。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肝酶系统、血脑屏障等发育尚不完全成熟,体内过多的胆红素堆积,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  相似文献   

14.
<正>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d之内新生儿的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尤其是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黄疽又称新生儿高疽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某些重症黄疸,能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甚至可以危及患儿生命。我院白2004年6月~2005年12月,采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外治法用于治疗各种小儿疾病,尤其是新生儿疾病,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吸收渗透发挥通畅经络、调和气血、调整阴阳及抗菌、抗炎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临床经验综述药浴疗法、涂敷疗法、热熨疗法、贴敷疗法、药袋疗法与灌肠疗法等中医外治法,以及各自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黄美霞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1):125-125,137
呕吐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尤以出生3~4d内的新生儿多见。婴儿出生时咽下羊水或产道血,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和黏膜分泌亢进引起的咽下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原因。洗胃可清除胃内容物,是防治新生儿羊水咽下综合征,促进新生儿消化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方法之一。洗胃的基本操作是插胃管,但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直接影响洗胃的效果。笔者对210例羊水Ⅲ度污染的足月新生儿,分别采用不同插管长度进行洗胃。比较洗胃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总结新生儿疾病与胃肠功能损害的诊治经验。方法:①禁食;②胃肠减压;③应用胃肠黏膜保护剂;④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胃肠循环;⑤其他给予支持疗法。结果:以应激性胃肠黏膜损伤为主的患儿46例,痊愈出院客观存在肠功能障碍的患儿14例中,治愈10例,转院2例,死亡2例。结论:在新生儿疾病中,对有窒息、低氧史的患儿,必须密切观察其胃肠功能,如有损害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培菲康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现象。严重的可引起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并可能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1]。近年来我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亦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是新生儿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多数成人血清胆红素超过34.2 μmol/L就出现黄疸,而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超过85.5~119.7 μmol/L才能看见黄疸[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