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胸腰段脊柱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分别采用Harrington系统,Dick钉系统及AF系统后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共84例。结果表明AF系统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效果明显优地Harrington和Dick钉系统,三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无统计学意义。AF系统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简单,调节方便,且创伤小,复位固定效果好,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SSE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SE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15例,同时行横突间植骨融合.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5个月.15例均固定坚固,无1例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15例植骨均融合,10例伤椎椎体高度恢复,5例残留15%~30%的压缩未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4例A级未恢复,其余均有1级以上恢复.结论:SSE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可实施三维矫正固定并可定量调节复位,固定坚固.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可减小伤椎椎体内的空隙,可能有利于椎体骨折愈合,增加前柱、中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4):1328-1331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2011年3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32011年3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364岁,平均34岁,观察骨折椎的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手术前后伤椎复位高度和后凸Cobb角。[结果]术后CT示伤椎椎弓根螺钉均在正常骨性结构内,术后无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从术前平均(54.75±0.06)%恢复至术后平均(92.35±0.12)%,(P<0.05);骨折椎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25.13±2.67)°恢复至(4.83±1.43)°(P<0.05)。患者VAS评分改善明显(P<0.05)。所有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结论]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于胸腰段骨折治疗有效。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用于治疗胸腰段骨折。  相似文献   

4.
经伤椎与跨节段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段A3型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经伤椎固定与跨节段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胸腰段A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无脊髓损伤的AO分型为A3型的52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固定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A组23例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5.3±8.3)岁;伤椎分布:T_(11)1例、T_(12)9例、L_111例、L_2 2例.B组29例为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传统后路跨节段经椎弓根固定的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7.3±6.8)岁;伤椎分布:T_(11)1例、T_(12)7例、L_120例、L_2 1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年对患者临床疗效与影像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84个月,平均(37.4±10.9)个月.A、B两组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年JOA、VAS平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Cobb角平均矫正度分别为13.7°±7.7°、8.8°±5.0°,术后2年平均矫正丢失度分别为2.9°±1.5°、5.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平均矫正度分别为(29.4±6.0)%、(21.7±6.9)%,术后2年平均矫正丢失度分别为(3.1±0.8)%、(6.6±3.0)%,而术后即刻伤椎后缘高度平均矫正度分别为(8.5±3.2)%、(6.1±1.8)%.术后2年平均矫正丢失度分别为(2.0±0.8)%、(3.4±1.0)%,两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术后即刻平均矫正度及术后2年平均丢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即刻CT显示11例(47.8%)椎管内骨折块完全复位、12例(52.2%)复位后矢状径狭窄<1/3,复位效果优于B组(P<0.01).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及与伤椎置钉有关的并发症.B组出现2例螺钉断裂.结论 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A3型骨折能获得更好的初期复位,术后2年矫正丢失较跨节段固定少.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结核的器械内固定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强  石仕元  王自立 《中国骨伤》2018,31(11):983-986
正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是困扰脊柱外科医生工作的一个难点,在本期的几篇文章中~([1-4]),作者对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方法和内固定方法做出了创新性的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存在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的缺点,仍需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关于脊柱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4年5月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31~61岁,平均36.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 h~4 d,平均2d。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8例,爆裂型骨折13例。骨折部位:T_(11)2例,T_(12)12例,L_113例,L_24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form health sutvey,SF-36)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通过影像学测量评估伤椎的高度丢失及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8个月(12~41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47.2±9.4)%、(96.7±9.3)%、(93.6±6.5)%;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39.31±2.56)°、(5.71±0.42)°、(5.81±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9.76±0.24)分、(1.55±0.06)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92.4±2.11)分、(118.01±2.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提示患者的脊柱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得到较好的矫正。[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具有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同时复位良好,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AF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6 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在 AF内固定治疗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了 3个月~ 3年的随访 ,脊柱后凸角由原来的平均 2 8.7°,变为 3.5°,4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 ,脊髓神经功能及椎体高度恢复。结论  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复位确切 ,固定可靠等优点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比较几种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121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才,随机分组,分别应用Harrington、Dick、RF、DRFS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观察神经恢复及骨折复位内固定情况。结果:经平均4年8个月的随访,Harrington、Dick、RF、DRFS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均有明显的复位固定作用,RF和DRFS在矫正后突畸形、恢复病椎高度上较Dick、Harrington更好,神经功能恢复上无明显差异。结论:RF和DRFS复位固定效果上优于Dick、Harrington,在临床应用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0.
脊柱后路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非稳定性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87年以来使用Harrington棒、Luque棒、Dick钉及Dick钉加后路植骨四种方法治疗非稳定性胸腰段脊柱骨折96例。随访2 ̄7年,四个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效果类似,在矫正脊柱矢状面后凸畸形方面术后短期内均能获得满意效果。但术后2年,三组单纯内固定对脊柱矢状面后凸矫正度均有显著丢失,仅Dick钉加后路植骨组有效控制了后凸矫正度的丢失(P〈0.001)。作者认为,坚强的后路内固定加充分植骨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钉固定在10岁以下小儿胸腰椎疾患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10岁以下小儿胸腰椎椎弓根钉固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9例平均年龄6.5岁的胸腰椎疾患患儿,2例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3例肿瘤患者采用后路切除肿瘤、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10例先天性半椎体患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矫形固定或前后联合手术;4例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矫形固定。椎弓根钉置入点及方向与成人相似,螺钉直径为拟固定椎弓根横径的80%~90%,长度达椎体的70%~80%。手术后观察各螺钉位置,随访观察内固定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共置入83枚椎弓根钉,术中3个椎弓根破裂造成矫形时螺钉松动,均上移或下移一个节段完成固定;术后检查3枚螺钉位置不良,因未造成神经损害,对固定的稳定性无影响,未做处理。无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及感染。18例获得平均24个月随访,1例术后1年螺钉断裂进行了翻修,其余患者无内固定松动。3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均有明显恢复。结论:在详细的术前计划,选择恰当直径的椎弓根钉、精湛的外科技术下行小儿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应用DRFS骨折椎内固定、小关节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新方法。方法 对 2 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应用DRFS行骨折椎及邻椎内固定 ,小关节融合术治疗。对手术方法 ,疗效进行总结和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 18个月。后凸成角术前平均 2 5° ,术后 5°;椎体前高术前平均 32 % ,术后恢复到 95 % ;骨折椎体后上角突入椎管术前平均 2 8% ,术后完全复位。随访无椎体前高及脊柱后突矫正角度丢失。 2 5例神经功能获得Frankel1~ 3级改善。结论 骨折椎内固定明显提高复位与固定效果。该术式简单、安全、复位完美、固定牢靠、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75例,其中经Wiltse入路3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40例。统计并分析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的差异。结果患者获得随访10~18个月,平均15.2个月。Wiltse入路组较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两组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而在术后1周、1月、6月及末次随访时,Wiltse入路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Wiltse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椎旁肌损伤轻、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置钉方便、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为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采用 3种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 42例 ,随访 8个月~ 4年 ,平均 1.9年。结果 伤椎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3 8%提高到术后 94.3 % ;后缘由术前 84%提高到术后 97.6% ;后凸成角由术前 2 6.5°减低到术后5 .2° ;椎管面积从术前 5 6%提高到术后 93 % ;40例获得 1~ 3级以上的改善。结论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原因初步探讨(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分析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的原因, 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自 1994年4月~2004年 2月, 共收治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病例 9例 (31次), 患者均接受 2~4次腰椎内固定翻修术。翻修原因累计有: 3例内固定指征扩大 (3次), 2例内固定选用不当 (2次); 6例椎弓根螺钉位置错误(9次、21枚), 2例松动或脱出 (4次、7次), 2例螺钉断裂 (3次、3枚), 2例腰椎BAK脱出 (2次、3枚 ), 2例腰椎肿瘤复发 (6次)。结果: 扩大内固定指征或技术不当引起内固定失败 5例, 占 55. 6%; 未能综合考虑腰椎应力分布致内植物失败 4例, 占 33. 3%。腰椎骨巨细胞瘤行囊内切除后复发, 进行多次翻修, 占 16. 6%。结论: 初次不恰当的内固定及内固定指征的扩大是多次翻修的主要原因。掌握内固定指征、综合考虑下腰椎的生物力学是避免多次内固定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脊柱胸腰段骨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脊柱胸腰段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是中下段颈椎和胸腰段,其中10%~20%有第二椎体的骨折,而其中10%常在首诊时误漏诊。1解剖学稳定性及生物力学机制脊柱胸腰段(解剖交界区),上方是呈后凸的胸椎且被相对无动而稳定19981116收稿,1990212修...  相似文献   

17.
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6~2002年我院采用后路脊柱内固定器材治疗了胸腰段爆裂型骨折71例,经过半年~15年的随诊,结果显示脊椎形态、椎管狭窄程度及脊椎神经受损功能的恢复状况等指标,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改善。由于脊椎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简单、复位固定良好,是一种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内固定的有效方式。方法:2002年12月~2006年5月,在手术前有效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两钉一棒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8例,术中在保证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注意保留病椎有血运的部分减少切除范围和融合的节段,有神经症状者注意行椎管前侧减压、骨缺损采用自体骼骨、肋骨的方法修复,安置两钉一棒固定,患者术后卧床2周左右,然后在支具的保护下下床话动。本组共有18例患者获得随访,手术后随访的时间7~31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患者所有的结核病灶均顺利愈合,植骨稳定无移位和塌陷,内固定器无松脱和折断,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患者术前伴有的神经症状也大部分消失,绝大部分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工作。结论:前路两钉一棒内固定不仅能够维持胸、腰椎结核手术后脊柱的稳定,防止移植骨块的脱位、塌陷和骨不愈合的发生,而且可以最大范围地减少融合节段,减少术中创伤,金属异物小,感染机会少,故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靠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Dick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急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病人施行后入路Dick内固定手术,对手术前后损伤椎体的高度、Cobb角及脊髓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损伤椎体高度恢复均达90%以上,Cobb角均小于10°.随访3~48个月(平均10个月),椎体高度和Cobb角恢复无丢失,无椎弓根螺钉断裂现象.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评定显示除1例术前为A级者无恢复外,其余2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后入路Dick内固定手术是治疗急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有效而可靠的方法,早期手术效果好.术后早期行床上功能锻炼,晚下床活动则是防止断钉及脊柱畸形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前路减压及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的应用价值及其适应证。方法 对 3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35例术前后凸角 (Cobb法 ) 12°~ 4 1°,术后为 0°~ 16° ,植骨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 2 8例伴有神经损伤者中 2 4例Frankel分级有一级以上的改善 (E级 11例 )。结论 胸腰段脊柱爆裂型骨折经前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 ,固定可靠 ,植骨融合率高 ,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