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型骨锚在修复手指侧副韧带撕脱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6年1月,对7例手指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先用一枚直径为0.8mm克氏针斜行将患指近侧指间关节固定于平伸位,然后采用1.3mm Mitekmero微型带双针40 Ethibond骨锚植入近节指骨头或中节指骨基底侧方侧副韧带的腱附着处,用锚尾部的缝合线缝合撕脱的侧副韧带重建起止点。结果术后7例获得3至11个月随访,平均4.8个月。按TAM功能评定方法评定:优6例,良1例。x线片示骨锚未见松动、脱落。结论微型骨锚用于修复与重建手指侧副韧带.其操作容易掌握,简便、快捷,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距下关节不稳常由踝关节内翻扭伤或距骨、跟骨相对移位引起,可与踝关节不稳同时发生,也可能单独存在。距下关节骨性结构和韧带结构复杂,生物力学稳定性较踝关节好。跟腓韧带、距跟外侧韧带、距跟骨间韧带、颈韧带、下伸肌支持带和分歧韧带对距下关节稳定起着不同作用,距下关节活动轴决定关节活动方向,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但活动轴是单一还是多变的,尚无定论。该文就距下关节周围韧带对关节稳定的作用、距下关节生物力学及距下关节不稳发病机制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锚钉结合筋膜瓣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09—2011-09本院诊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59例分为2组,采用腓骨筋膜瓣修复腓跟韧带和腓距前韧带45例(A组),只修复腓距前韧带14例(B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强生Fastin RC带线锚钉结合筋膜瓣移位重建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4~28个月,平均16.9个月。术后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按AOFAS评分标准,术前与术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59例中,优31例,良2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3.2%。结论采用骨锚钉结合筋膜瓣重建外踝韧带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方法简便,术后功能恢复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应用微型骨锚亚急诊修复指关节侧副韧带撕脱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型骨锚在亚急诊指关节侧副韧带近点撕脱伤修复中的疗效.方法 对2例拇指掌指关节和7例手指近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伤的患者早期应用Mitek微型骨锚植入侧副韧带指骨附着处,再用锚尾部的Ethibond缝合线与撕脱的侧副韧带缝合.结果 9例术后随访10~12个月,平均11.1个月.按Saetta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6例,良3例.结论 微型骨锚用于修复指关节侧副韧带止点撕脱,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带线锚钉治疗关节周围韧带韧带断裂及附着点撕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关节周围韧带附着点撕脱及韧带断裂采用带线锚钉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1例获随访时间3~12个月,撕脱骨折及韧带断裂均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压痛,未出现缝合锚钉脱落病例。结论采用带线锚钉治疗关节周围韧带附着点撕脱及韧带断裂效果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
应用微型骨锚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止点--附6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微型骨锚在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例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患指,先用克氏针将远侧指间关节固定于过伸位,然后将Mitek mcro微型骨锚植人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指伸肌腱附着处,再用锚尾部的4-0 Ethibond缝合线与撕脱的指伸肌腱缝合,重建止点。结果 6例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1个月。按Dargan功能评定方法评定:优4例,良2例。术后X线片未见骨锚松动、脱落。结论 微型骨锚用于修复与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操作简便,易掌握,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采用带线骨锚钉治疗髌骨下缘撕脱性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髌骨下缘撕脱性骨折患者,采用骨折端修整后以带线骨锚钉进行髌韧带修复。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2例关节强直并伴有创伤性关节炎,其余9例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使用带线骨锚钉治疗髌骨下缘撕脱性骨折操作简便,所需手术时间短,无需取出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带线锚钉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强生Fastin RC带线锚钉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42例,并运用关节镜诊治关节内继发病损.结果 术后39例获随访13~27个月,平均(18.5±5.2)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前与术后AOFAS后足评分有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带线锚钉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有效地矫正了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方法合理而有效.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不稳定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合并距下关节不稳定) 的合理而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自 1999 ~2003年, 应用Chrisman Snook术式, 以腓骨短肌腱前半部分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跟外侧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不稳 8例患者,共 13例关节。结果: 术后随诊 6个月~5年, 平均 19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均达到功能稳定, 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 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以Good评级标准作为疗效评价, 10例关节 (77% ) 为优, 2例关节 (15% ) 为良, 1例关节为中 (7% ), 优良率达 92%。结论: Chrisman Snook术式重建了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跟外侧韧带, 有效地矫正了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和距下关节不稳定, 是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严重不稳定的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FASTIN骨锚在肌腱、韧带止点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FASTIN骨锚在肌腱、韧带止点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46例不同部位肌腱、韧带止点处撕脱性骨折或断裂患者(男性28例,女性18例)。采用合适的FASTIN骨锚,包括微型骨锚和螺纹骨锚,对患者予以肌腱、韧带止点重建,术后随访X线和关节功能。结果 46例患者中,根据不同部位肌腱、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或断裂的特点,16例采用微型骨锚,30例采用螺纹骨锚。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个月。采用FASTIN骨锚重建止点,操作简单,平均手术时间1.5 h,明显短于传统固定手术,术后重建区关节功能满意,无压痛,日常生活、工作无影响。X线未见锚钉松动、脱落。结论 FASTIN骨锚在肌腱、韧带止点重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缝合锚钉技术治疗关节周围撕脱骨折及韧带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缝合锚钉治疗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及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缝合锚钉治疗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及韧带损伤26例,其中可吸收锚钉18例,不可吸收锚钉8例。结果 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10例撕脱性骨折全部愈合,关节恢复正常功能,16例韧带损伤,关节稳定,无压痛,能胜任原来的体力劳动。无一例缝合锚钉脱落。结论采用缝合锚钉治疗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及韧带损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缝合锚钉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手术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21例,均在三角韧带距骨止点处拧入缝合锚钉,同时修复和重建三角韧带深层,浅层直接缝合.结果 随访6~24个月.术后踝关节内侧间隙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采用改良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优良率为85.7%.结论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采用缝合锚钉修补三角韧带,既修复了韧带的连续性,又重建了三角韧带,此方法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距骨周围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999年至2011年收治的13例距骨周围脱位病例,其中手术治疗8例。结果所有8例患者均获得1~6年随访,平均1.5年。AOFAS评分77.6(58.3~96.7),但3例外侧型脱位评分较低,平均70.1。3例患者术后完全恢复。1例患者踝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但感觉踝关节轻度不稳;2例踝关节活动功能部分受限,偶有疼痛;2例外侧型脱位患者关节僵硬,明显疼痛,无法行走,其中1例并发生距骨缺血性坏死,因疼痛行胫距距下关节融合术,术后疼痛缓解。结论对于闭合复位未能成功或复位不全的距骨周围脱位应及时手术切开复位,恢复距下关节的解剖完整性,获得准确的关节对位,避免后遗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距骨侧锚钉联合内踝部金属垫片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三角韧带深层断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8诊治的27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深层断裂。三角韧带断裂部位:距骨止点处断裂18例,体部断裂5例,内踝止点处断裂4例。对三角韧带深层断裂者用锚钉在距骨侧置钉,进行重建或修补,并于内踝内侧放置垫片以防止切割及松脱。末次随访时采用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25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2(8~23)个月。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切口及骨折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平均92.4(88~96)分,未出现踝关节内侧不稳定。结论采用距骨侧锚钉联合内踝部金属垫片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三角韧带深层断裂的效果满意,操作相对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距骨骨折     
距骨是连接下肢和足部的枢纽,肩负重力传递和运动的耦联,是足部重要的功能单位。距骨位于踝穴内,分别与胫骨远端关节面,跟骨前、中、后关节面和舟状骨形成胫距关节(踝关节)、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周围韧带附着众多,外形不规则,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其表面约超过2/3的区域为关节软骨所覆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18例。结果 18例术后均获随访5-36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显示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获得骨融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感染、骨不连、骨质及内固定物外露等并发症。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45(40-53)分提高到术后的76(70~89)分。结论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能有效缓解踝与后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关节镜下关节囊皱缩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至本院就诊的90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其中行传统第三腓骨肌重建韧带治疗距腓前韧带术患者作为对照组(n=47),行关节镜下关节囊皱缩术患者作为观察组(n=43)。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状态、视觉模拟(VAS)评分、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及满意度调查情况。结果术后12周,两组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调,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上调,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及总满意度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关节镜下关节囊皱缩术治疗踝关节不稳患者,可有效增强患者术后踝关节稳定性,减轻患者疼痛,患者依从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锤状指是由于末节指骨基底背侧至中央腱束止点间伸肌健断裂或撕脱部分指骨所致。若处理不当锤状指畸形长期存在,影响手部功能及外观。针对当前骨锚在手部肌腱损伤重建的应用逐渐广泛的现状,及我科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分别采用单、双骨锚进行止点重建。2007年7月-2009年1月随访患者8例,笔者发现采用双微型骨锚重建修复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者疗效优于采用单微型骨锚重建修复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者。  相似文献   

19.
背景:成人跟距联合手术治疗方案临床报道较少,术后的功能评估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影响成人跟距联合术后功能的相关因素,从而决定更好的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4例行跟距联合术的患者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19~53岁,平均31.5岁。根据术前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决定手术方案。记录患者年龄、跟距联合分型、跗骨联合的大小、有无距下骨关节炎、后足的外翻角度。应用美国足踝医师协会踝-后足评分表(AOFAS-AH)和踝关节Karlsson-Peterson评分对患者术后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对上述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获得平均19.5个月的随访(4~33个月)。单纯联合切除术19例,其中4例进行三角韧带修补,1例行外侧韧带重建,1例行跟骨截骨内移术。距下关节融合术5例,其中3例患者仍有疼痛症状。术后的AOFAS评分和Karlsson-Peterson评分均明显改善。经Logistic回归分析,距下关节骨关节炎是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而跟距联合分型、跗骨联合的大小和后足的外翻角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距下关节骨关节炎影响跟距联合患者术后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即使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双束重建距腓前韧带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3-09—2016-12诊治的28例距腓前韧带损伤,其中2例Brostrom-Gould修复手术失败,1例合并外踝小骨片撕脱。在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单束重建的基础上设计了双束重建距腓前韧带。结果 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6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及前抽屉试验阴性,X线片显示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改善,踝关节活动度未受限。末次随访时距骨倾斜角为(3.3±1.0)°,较术前(13.9±2.3)°明显降低;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为(91.3±5.1)分,较术前(49.7±6.5)分明显增加;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1.8±1.0)分,较术前(6.6±1.7)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双束重建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损伤可提高踝关节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