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创面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19例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通过远位及局部皮瓣转移方法治疗.[结果]18例I期愈合,1例发生皮缘少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痊愈.远期骨外露消失,皮瓣质地好,无溃疡发生,踝关节功能良好,4例感染病人术后无复发.供区创面均I期愈合.[结论]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皮肤坏死并发症出现较多,一部分合并感染,通过远位及局部皮瓣转移方法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采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钢板外露的治疗效果.方法 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钢板外露采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35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所有病例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诊6个月~5年,皮瓣质地良好,小腿功能正常.结论 采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钢板外露,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是理想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外侧小切口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外侧小切口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腓骨尖至第4跖骨基底的外侧小切口显露、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1例(32侧)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患者。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1侧,Ⅲ型11侧。术后第2天首次换药,拔除引流片的同时尽量驱除伤口内的残留淤血,患肢垫棉垫加压包扎。结果31例患者术后获3~18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32侧跟骨关节面复位良好,跟骨外形恢复满意。术前B(?)hler角为6.84°±9.36°。术后为32.06°±6.87°;术前Gissane角为106.04°±12.03°,术后为115.81°±9.48°,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根据美国骨科足髁外科学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60~70分2侧,70~80分9侧.80~90分16侧,90~100分5侧。结论跟骨外侧小切口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外侧延长切口小、骨折显露清晰、且便于后期内固定的取出和距下关节融合术的实施,是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一种较好切口选择。  相似文献   

4.
2007年7月~2009年8月,我科采用跟骨外侧弧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24例跟骨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4例(25足),男16例,女8例,年龄21~52岁。其中双侧1例。合并伤:胸腰椎骨折2例,骨盆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2例,外科颈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外侧切口皮缘愈合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跟骨骨折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外侧切口皮缘愈合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切口皮缘愈合成功经验。结果术后3周所有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感染坏死发生。结论评估局部软组织条件,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手术操作技巧,可以有效防止切口不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018年6月~2019年1月,我科对18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采取外翻位固定,皮肤愈合良好,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8例(21足),男14例,女4例,年龄35~65岁。跟骨骨折:左侧8例,右侧7例,双侧3例。均为闭合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5~12 d。1.2治疗方法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单侧跟骨骨折患者取健侧卧位,双侧跟骨骨折患者取俯卧位。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全层切开,显露距下后关节面,3枚1.5 mm克氏针分别打入外踝、距骨颈和骰骨阻挡软组织,撬拨复位,恢复距下后关节面平整和跟骨高度、宽度,克氏针临时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跟骨骨折外侧入路术后皮肤坏死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骨折外侧入路术后皮肤坏死缺损24例。缺损大小:3.0 cm×1.5 cm~5.0 cm×2.5 cm,皮瓣切取大小:4.0 cm×3.0 cm~6.0 cm×4.0 cm,术中腓肠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以重建感觉功能。结果24例皮瓣全部成活,受区创口Ⅰ期愈合,皮瓣供区切口Ⅰ期愈合。皮瓣术后未出现明显肿胀及血管危象等。术后随访6~15个月,皮瓣外形恢复满意,无明显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无窦道及皮肤溃疡形成,皮瓣两点辨别觉达7~12 mm。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跟骨骨折外侧入路术后,皮肤坏死缺损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跟外侧动脉双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手部多区域皮肤组织缺损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跟外侧动脉双叶皮瓣移植修复5例. 结果 术后5例移植皮瓣全部顺利成活.随访6~15个月,移植皮瓣无明显臃肿,皮瓣质地、色泽良好.供区植皮均一期愈合,踝关节跖屈、背伸及行走功能正常. 结论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跟外侧动脉双叶皮瓣外形美观,血供可靠,为临床修复手部多区域皮肤缺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切口螺钉、克氏针内固定在治疗跟骨骨折中防止皮瓣感染或坏死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33例跟骨骨折采用有限切口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取外侧横形切口3~6 cm暴露距下关节复位并植骨,克氏针结合螺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无皮瓣感染或坏死.31例术后14 d拆线切口一期愈合,2例切口少许渗出,间断拆线20 d后愈合.均获随访6~30个月,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有限切口联合有限内固定既能有效地复位、植骨内固定而且能大大降低皮瓣感染或坏死的概率,减少创伤,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跟骨骨折外侧入路术后皮肤坏死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12月,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骨折外侧入路术后皮肤坏死缺损24例,创面缺损面积:3.0 cm×1.5 cm~5.0 cm×2.5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3.0 cm~6.0cm×4.0 cm,腓肠神经与受区皮神经接合重建感觉.结果 24例皮瓣全部成活,受区创口一期愈合,皮瓣供区切口一期愈合.皮瓣术后未出现明显肿胀及血管危象.随访6~15个月,皮瓣外形恢复满意,质地柔软,无臃肿,弹性好,无明显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无窦道及皮肤溃疡形成,皮瓣两点辨别觉7~12mn.结论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操作简便、血运可靠、皮瓣成活率高、术后受区外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跟骨骨折外侧入路术后皮肤坏死缺损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改良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比较跟骨外侧常规切口和改良切口,对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外侧切口术后皮缘坏死率降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跟骨外侧直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跟骨外侧直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观察,探讨该手术方法的优势.[方法]1999年1月-2008年5月,对70例8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行手术治疗,采用跟骨外侧直切口,切口位于足背与足底皮肤移行部上方1 cm处,向前达跟骨前部近跟骰关节,向后达跟骨结节前方,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被保护于近端皮瓣中并牵开,沿骨膜向上锐性剥离显露距下关节外侧,观察骨折情况及Gissane角的改变.将骨折复位,恢复距下关节解剖形态及足弓,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合适的可塑性跟骨解剖钛钢板自切口内置入并调整,C型臂X线机下观察位置良好,分别用松质骨螺钉经过跟骨板钉孔将跟骨距下关节后外侧骨折块与跟骨载距突、跟骨粗隆部及跟骨前部固定,骨缺损部植入自体或异体骨填充.[结果]70例87足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6%.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良率86.2%.[结论]该手术创伤小,血运破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选取外侧切口术后引流物引流时间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对早期并发的软组织问题可否避免,是否可通过改变引流时间来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足的60例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合理的外科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以及术后引流时间的对比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观察引流物24 h拔除和48 h拔除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结果 24 h拔除引流物时有17例甲级愈合,8例乙级愈合,丁级愈合5例;48 h拔除引流物者25例甲级愈合,3例乙级愈合,丁级愈合2例。出现伤口裂开后经积极换药等对症处理,伤口愈合分级为乙级。结论跟骨骨折术后48 h拔除引流物对伤口甲级愈合率更高,为伤口愈合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U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跟骨外侧U形切口暴露治疗30例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患者,术前术后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 Bhler角:术前-6°~20°(6.35°±10.34°),术后3个月20°~36°(28.32°±5.29°);Gissane角:术前71°~110°(89.76°±11.32°),术后3个月112°~140°(122.45°±7.89°);两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均获随访,时间9~23(14.23±2.23)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为8~11(9.2±1.5)周。关节面复位满意,跟骨高度恢复正常。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无内固定物折断等相关并发症。术后34~80(46.2±8.98)周取出钢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5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为90%。结论跟骨外侧U形切口能很好暴露骨折部位,利于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对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跟骨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复杂跟骨骨折在骨科中的治疗长期以来一直是个难题,手术效果不甚满意.本院自2004年6月到2008年9月,对26例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复杂骨折采用内、外侧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跟骨下移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PPG监测跟骨骨折传统L型与改良外侧切口的血运变化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改良切口的优越性,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比较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单侧跟骨骨折患者行外侧传统L型切口及改良L型切口手术内固定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2 d选择切口的6个对应点(A、A1,B、B1,C、C1)作为PPG监测点,并与健侧比较,了解皮瓣血运情况。同时,对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传统组在B点及B1点的PPG监测要较改良组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 d切口愈合传统组比改良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不愈合情况与术后2 d PPG监测呈正相关。[结论]经PPG监测,改良切口组对皮瓣的血运影响小于传统切口组,切口愈合率高于传统切口组,PPG监测结果接近正常者,切口均完全愈合,切口不愈合率与PPG的早期监测结果呈正相关,PPG监测可早期预测切口的不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自2006年1月~ 2009年1月,对8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其中48足采用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40足采用改良外侧切口.对两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Bohler角、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AOFAS评分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Bohler角及AOFAS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外侧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跟骨骨折术后皮缘坏死的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沈明球  赵永红  吕发明 《中国骨伤》2009,22(12):942-943
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而其中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又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5%。随着人们对骨折后的恢复期望值的增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手术治疗以达到患足无畸形、无明显并发症及早期恢复。但随着手术病例的增多,术后并发症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报道中,其中尤以皮缘坏死所占比例最高,约8.3%。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40例,现做一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皮肤愈合的因素,查找皮缘坏死原因,以降低皮缘坏死发生率.方法 对22例(25足)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 5例(5足)发生局部皮缘坏死.结论 对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正确把握手术时机,选择手术入路,规范手术操作及良好的术后管理是预防皮缘坏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