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脂多糖(L-LPS)是钩体外膜上的主要成分,由O-抗原特异性多糖、核心寡糖和脂质A 3部分组成。L-LPS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在钩体致病性、免疫性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LPS结构特征的不同钩体分为不同的血清型。钩端螺旋体的LPS结构研究对于钩体的分子分型及钩体糖-偶联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L-LPS的结构、O-抗基因簇、生物学活性和钩体病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胶金技术证实钩端螺旋体砩多糖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后5min即能侵入胞浆,30min后可在细胞核中检出L-LPS。钩端螺旋体实验感染的豚鼠各内脏组织的细胞间隙,胞浆及核等内均存在L-LPS,尤以肾和肺脏检出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4.
钩端螺旋体组分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钩端螺旋体组分疫苗研究进展李巍,应英华综述严杰审校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全世界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危害较大。以往应用全细胞死菌苗进行预防,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免疫力低、副作用大等缺陷,尤其对于疫区出现的地方株,由于菌群(型)不同无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脂多糖化学组成的进一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改良酚水法提取了问号状钩端螺旋体波摩那群波摩那型罗株的脂多糖。该脂多糖所含的主要单糖为木糖、半乳糖、核糖、甘露糖、鼠李糖和肌醇,主要脂肪酸为3-羟基15烷酸和3-羟基-棕榈酸。此外,尚检出少量3-羟基-月桂酸和3-羟基肉豆蔻酸。该脂多糖含有微量性质不明的2-酮-3-脱氧-辛酮糖酸,但其在纸层析上的迁移率与KDO标准品有明显差异。实验结果提示钩端螺旋体脂多糖不同于典型的细菌内毒素。  相似文献   

6.
多价钩端螺旋体外膜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首次研制的多价钩端螺旋体外膜疫苗接种人体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进行研究。 10 73名易感青少年随机接种钩端螺旋体三价 (含黄疸出血群赖型、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流感伤寒群流感伤寒型 )外膜疫苗、五价 (含黄疸出血群赖型、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流感伤寒群流感伤寒型、秋季热群秋季热型、犬群犬型 )外膜疫苗、菌体疫苗和安慰剂 ,分组进行全身和局部的反应观察 ,并以显微镜凝集试验测定各型抗体。结果显示各疫苗组局部和全身反应轻微。三价和五价外膜疫苗免后 1个月和 3个月抗体滴度高于同期相应菌体疫苗诱导的同型抗体滴度 ;且免后 3个月抗体阳转率也较高。提示外膜疫苗较菌体疫苗有更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L型感染与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 L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 对74 例钩体脑动脉炎患者血液及脑脊液进行钩端螺旋体普通培养、 L 型培养, 患者血清做显微镜凝集试验, 用免疫荧光染色确定钩体 L 型及其原菌型。结果 钩体脑动脉炎患者钩体 L型培养、普通培养、钩体 M A T的阳性率分别为: 473 % 、189 % 、703 % 。分离出的钩体 L 型呈多形性。结论 钩端螺旋体 L 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的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地区报告钩体病例准确性,为进一步控制钩体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钩体病高发地区报告临床诊断病例血清进行钩体菌培养,血清学诊断,对钩体病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进行乙脑、出血热和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共采集87例报告病例的血清标本,培养出4株钩体菌,钩体菌培养阳性率为4.6%。采集64份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钩体病检测,其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4.4%,采集23份病例单份血清,其中6份钩体菌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6.1%。对27份钩体检测阴性标本进行乙脑ELISA检测,阳性1例,出血热、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四川省钩体病高发地区临床诊断钩体病准确性较高,但依然需要加强病例双份血清采集和检测。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DNA探索性研究工作起始于60年代末期。美国乔治敦大学Haapala等用冷酚法提取在培养过程中加入~3H胸腺嘧啶核苷的数株钩体DNA,利用热解链温度(T_m)曲线和浮力密度法(Buoyanty density)确定其硷基配对组成(G+C),并通过标记在DNA上的~H测定特异性核双倍体形成,以了解其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致病钩体根据其G+C百分率可分为两组,同组钩体DNA有很高程度的遗传相关性,而组间钩体则几乎缺如。从而提出,钩体DNA的组成可能与其生物学特性有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建省鼠感染钩端螺旋体(钩体)现状及分离株基因种的特征,为钩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2019年根据疫情选取14个调查点,采用笼夜法捕鼠并采集心血或肾脏标本进行钩体培养,测定血清抗体;对鼠中分离保存的23株钩体菌株提取DNA,PCR扩增16S rRNA基因、PCR产物纯化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收录的钩体17种基因型进行比对确定基因种,并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福建省鼠种以黄毛鼠为主要优势鼠种,占40.87%(499/1221)、其次依次是黄胸鼠19.57%(239/1221)、针毛鼠16.79%(205/1221)和褐家鼠8.85%(108/1221),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9.32%(207/706),以黄毛鼠最高,为42.16%(121/287),不同地区鼠种构成及鼠钩体感染率不同。23株菌株均扩增出16S rRNA基因的目标条带1484 bp,测序及序列分析属于致病性的基因种有13株,其中L.borgpetersenii(伯氏)占8株,L.interrogans(问号)占5株,属于非致病的基因种10株。钩体菌株分离自福建省的优势鼠种(黄毛鼠、黄胸鼠、针毛鼠)及不同地区(闽东、闽南、闽西和闽北)。结论福建省鼠类感染钩体普遍,以致病性基因种(L.borgpetersenii和L.interrogans)为主,也携带非致病性基因种,需加强钩体病传染源啮齿动物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血清群特异性PCR技术了解贵州省近年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菌群,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方法(G1/G2-PCR)对来自贵州省近年的钩体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应用基于致病性钩体O抗原基因的血清群特异性PCR(O-PCR)对贵州省近年的58株钩体分离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并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O-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G1/G2-PCR检测结果显示58株菌株均为致病性钩体,O-PCR将58株致病性钩体菌株鉴定为黄疸出血群,与传统的MAT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O-PCR技术可作为我省钩体快速分群鉴定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手段,贵州省近年的钩体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的研究工作者相继利用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分子杂交、分子克隆与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钩体DNA代谢基因的调控与抗原基因的表达均获得了新的认识,并为该病的检测、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踪以及监测提供了一些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 一、钩体基因组大小及其G C%含量 肖建国等用脉冲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不同群型的5株钩体基因组DNA分子量进行了研究,表明钩体基因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结构基因及rRNA基因研究进展李春好综述时曼华审校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流行范围十分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从1886年Weil医师首次报告本病以来,在钩体病的病原学、病理学、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以及菌苗的研制等方面成绩...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免疫胶金技术证实钩端螺旋体脂多糖(L-LPS)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后5min即能侵入胞浆,30min后可在细胞核中检出L.一!I5。钩端螺旋体实验感染的豚鼠各内脏组织的细胞间隙、胞浆及核等内均存在1.一!,PS,尤以肾和肺脏检出阳性率较高。L-LPS检测阳性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和感染豚鼠内脏组织细胞均出现相似的超微结构病变,如内质网扩张、膜旁核糖体脱落、线粒体嵴或外膜消失等。实验结果表明L-LPS是钩端螺旋体主要致病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钩体)属革兰氏阴性菌,可是有无内毒素尚无定论。笔者曾发现,从黄疸出血群软型钩体提取的脂多糖,在化学结构上与大肠杆菌内毒素相似,并显示出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但它能否象革兰氏阴性杆菌那样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力尚不清楚。本试验结果证实,它和大肠杆菌内毒素一样,能够显著提高小鼠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后的存活率,即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抗感染力。试验结果还表明,钩体脂多糖的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作用受其剂量的影响,它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属于螺旋体目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分为两个种:双曲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biflexa)和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前者为腐生性钩端螺旋体,通常对人和动物不致病;后者为寄生性、  相似文献   

17.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的爆发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9-2015年分离自鼠类宿主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PFGE带型特征,为当地钩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近年分离自鼠类宿主动物的56株钩体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定,应用血清分群PCR对其进行血清群鉴定,采用包埋法提取钩体染色体DNA,利用核酸内切酶NotI对DNA进行酶切,酶切片段经PFGE电泳后采用凝胶成像系统拍照获得DNA指纹图谱,采用国家病原体分子分型实验数据分析与传输系统进行处理和聚类分析。结果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和血清分群PCR鉴定显示56株钩体均为黄疸出血群钩体株,PFGE分型将其分为38个带型,聚类分析显示多数钩体株与黄疸出血群赖型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为主要流行优势带型,少部分钩体株与爪哇群和波摩那群代表菌株具有较高相似性,聚类关系相对较近。结论黄疸出血群赖型是贵州省近年流行的优势型,钩体株PFGE带型具有多样性,可为当地钩体病的监测、暴发调查和传染源追踪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