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持续性枕后位发病率为5%~12%,易出现母儿并发症。体格检查联合超声检查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临产前、第一产程中大部分枕后位可自行转为枕前位分娩。第二产程若出现持续性枕后位,应预防性徒手旋转胎方位;若出现胎心监护异常或第二产程延长,需立即旋转胎头、器械助产或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2.
分娩期综合性干预预防持续性枕后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产程不同时相干预预防持续性枕后位的措施,以降低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率,改善分娩结局。方法将96例枕后位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研究组的产妇施行针对产程不同时相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人工破膜、纠正异常胎轴、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高坡侧俯卧位、徒手扩张宫颈及徒手旋转胎头。结果研究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较对照组短,研究组活跃期先露下降平均速度及宫口扩张平均速度均快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干预措施安全、有效、易行。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围产儿预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围产儿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1995年11月至1996年7月在我院分娩的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枕位正常的90例(对照组)孕妇进行比较。结果:枕位异常者,胎儿体重过大、宫缩乏力的比例明显增加,产程各期时间均明显延长,胎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减慢,各产程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手术产率明显增加。枕横位总手术产率为82.81%,枕后位为92.31%,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增加。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处理不当,围产儿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4.
头位难产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的时机探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 ,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适时采用手法旋转 ,可缩短产程 ,减少产妇痛苦 ,降低剖宫产率。本文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在不同时期施行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 ,使难产转为顺产 ,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 1997年 5月至 2 0 0 0年 12月分娩总数 3 4 95例 ,难产 14 5 6例 ,发生头位难产 70 9例 ,占难产总数的 4 8 69%,其中 3 2 3例宫颈扩张进入活跃期出现延缓或停止。随机分为三组 ,A组 :宫口扩张 6~ 7cm ,先露在坐骨棘平至棘下 1 5cm ,枕横位 12 2例 …  相似文献   

5.
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选择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112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112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两组头位分娩评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会阴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后位组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延缓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剖宫产组富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停滞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而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骨盆临界狭窄、潜伏期及活跃期延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中华妇产科杂志和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辑部于1985年11月在辽宁省沈阳市联合召开了一次“头、臀位难产”专题座谈会。现将座谈讨论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一、关于头位性难产会议选出头位性难产论文22篇,大会交流19篇,其余在分组会上交流。主要讨论了下列问题: 1.关于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枕后位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1.52%(北医)、1.22%(山西)及1.08%(皖南医)。关于持续性枕后位的定义有两种提法:①在第一产程晚期或第二产程初期,儿头双顶径通过坐骨棘间径而末完成内回转,枕部仍位于骨盆的側后方或后方者;②儿头以枕后位进入骨盆,经过充分试产至必须结束分娩时(不论宫口开大多少及儿头位置高低),胎头枕部持续于骨盆侧后方者,应诊为持续性枕  相似文献   

7.
Kielland产钳在持续性枕后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Kielland产钳对持续性枕后位进行反置上钳旋转胎头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100例胎头双顶径已达或已过坐骨棘水平的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用Kielland产钳进行反置上钳旋转胎头产钳术。结果 成功率100%,母体软产道损伤17%,新生儿损伤12%,无会阴Ⅲ度裂伤,无后穹窿,宫颈,膀胱损伤及子宫破裂,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Kielland产钳反置上钳旋转胎头术用于双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后位分娩方式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00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100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枕后位组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滞、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枕后位组阴道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骨盆临界狭窄、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持续性枕后位母婴并发症增加,严密观察分析产程,及时诊断和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产程中活跃期枕后位胎儿脊柱位置与分娩结局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在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妊娠初产妇,其胎儿体重<4000 g,均为头先露、枕后位,共288例.在试产过程中宫口扩张4~5 cm并已破膜时,征得孕妇及家属同意,行B超检查胎头及脊柱位置,并动态观察至分娩结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x 2检验对分娩结局进行分析. 结果 288例中,胎儿脊前位202例,脊后位86例.脊前位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脊后位组[1.5%(3/202)与8.1%(7/86),x2=7.97,P<0.01].脊后位组86例分娩中胎儿均为持续性枕后位,其中4例以枕后位经阴道分娩(包括产钳助产2例).脊前位组和脊后位组产程中不同宫口扩张程度时因持续性枕后位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宫口扩张6 cm:4.0% (8/202)与36.0%(31/86),x2=53.04;7 cm:3.5%(7/202)与18.6%(16/86),x2=18.81;8 cm:1.5%(3/202)与10.5%(9/86),x2=12.18;9 cm:0.5%(1/202)与5.8%(5/86),x2=8.63;开全:1.5%(3/202)与15.1%(13/86),x2=21.36;开全1h:0.5%(1/202)与9.3%(8/86),x2=15.45;P均<0.01].徒手旋转胎位均在宫口扩张5~6 cm时进行.脊后位组2例徒手旋转胎位均未成功.脊前位组202例中,155例未行手旋转胎位而在继续试产中胎头转为枕前位经阴道分娩,12例经徒手旋转胎位至枕前位经阴道分娩,余35例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其中23例手术指征为持续性枕后位. 结论 产程中活跃期枕后位胎儿脊柱位置与分娩结局有密切关系,活跃期及时了解枕后位胎儿脊柱位置,可帮助医师及时采取合理分娩方式,以降低母婴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0.
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的探讨   总被引:82,自引:1,他引:82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106例(88.3%)胎儿从枕后位转到枕前位经阴道娩出。剖宫产14例(11.7%)。对照组经阴道娩出仅20例(16.7%),剖宫产100例(83.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研究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302.6分钟,第二产程平均59.8分钟。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483.7分钟,第二产程平均156.7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矫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持续性枕横位和51例持续性枕后位病例的各阶段产程时间、异常产程及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羊水粪染(Ⅱ°以上)、新生儿Apgar评分(5min评分≤7分)等情况,并与同期100例枕前位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异常产程发生率、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羊水粪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对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对减少母儿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持续性扰后位、持续性枕横位,前不均倾位,胎头高直位,额位和面位都属于胎头位置异常,常常引起难产,也容易招致胎儿窘迫。现就诊断与处理分述如下。一、持续性枕后位传统的概念是胎头以枕后位衔接,至分娩后期,胎头达盆底时仍为枕后位者称为持续性枕后位。目前认为:正式临产后,胎头不论居任何平面,试产一段时间,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胎儿体重对持续性枕后位产程特征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产科住院分娩22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对照组112例(胎儿体重≥2500 g且<3500 g)和研究组116例(胎儿体重≥3500 g且<4250 g).并将两组产程特征、母儿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产妇产程异常(宫口扩张延缓、停滞,胎头下降延缓、停滞)发生率、临床干预(体位矫正、手转胎头)成功率、剖宫产率、母儿并发症(产后出血、产褥病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处理中充分考虑胎儿的体重因素,对于胎儿估计体重≥3500 g的枕后位病例应积极临床干预,干预失败应放宽手术指征,以降低母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Kielland‘s产钳助产15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持续性枕横位是常见的头位难产,临床上常用的助产方法有徒手转胎头、负压吸引器及Kieland's产钳旋转胎头。我院自1991年2月至1998年4月,应用Kieland's产钳对持续性枕横位150例(KF组)行助产术,并与同期130例手转胎头后Simp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变体位结合徒手旋转胎头在胎方位异常时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202例单胎头位,枕横(后)位无严重合并症、并发症的产妇,将其分为研究组102例,在首次发现胎方位异常时采取改变体位,待宫口开大>6cm、胎先露>S+1手转胎头;对照组100例,发现胎方位异常时采取改变体位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结果研究组阴道分娩率(96.08%vs8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产程时间缩短[(400±65)minvs(504±98)min]、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300ml者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0%vs6.02%)、软产道裂伤减少(30.61%vs54.22%)、新生儿窒息率降低(1.96%vs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变体位结合徒手旋转胎头可使枕横(后)位致产程异常者转化为成功的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率明显升高,产程时间缩短,母儿合并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答:前不均倾位是头位难产的一种.其发病率为0.3~40.7%,可见其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枕横位中,当胎头的矢状缝与骨盆入口横径相平行时,胎头后顶骨先入盆,矢状缝靠近耻骨联合,称为后不均倾位.正常情况骶骨有一向后的弧度称骶凹,有利于后顶骨向后退让,前顶骨即可滑到耻联后方呈头盆均倾位,接着胎头向前旋转90°,以枕前位完成分娩机转.当枕横位时若胎头以前顶骨先入盆,矢状缝靠近骶岬即形成前不均倾位.由于耻联内面平直无陷凹,前顶骨紧紧嵌于耻骨联合后方卡在骶岬上,胎头很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时,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手转胎头,以加速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率。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92例单胎头位,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产妇,分为观察组96例,对产妇选择适宜时机(宫口开大6~10cm,胎先露在坐骨棘平或坐骨棘下1~2cm)进行手转胎头;对照A组53例,对产妇选择宫口开大<6cm,胎先露在坐骨棘上进行手转胎头;对照B组43例,选择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在坐骨棘下≥2cm进行手转胎头。结果:观察组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产程进展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1分钟阿普加评分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结论:手转胎头是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方法,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手转胎头,使难产变为顺产,可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有效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椎管内潜伏期镇痛不增加剖宫产率,不延长产程,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1-2];亦有研究发现,硬膜外镇痛本身可能引起分娩过程中胎位的不正常旋转而最终采取剖宫产分娩[3].对于已存在枕横位或枕后位的产妇往往在潜伏期迫切要求镇痛,临床上常进行体位管理以纠正胎方位异常.但剧烈的产痛使产妇难以配合,对此类产妇如何行潜伏期分娩镇痛应慎重考虑[4].有研究表明,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可加快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分娩质量[5].本文回顾性分析枕横位或枕后位初产妇的分娩资料,评价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联合体位管理对此类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旨在为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持续性枕后位(persistent occipito posterior position,POPP)是分娩过程中胎头枕部内回转受阻,持续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后方,以枕额径通过产道,与骨盆诸径线不相适应而致梗阻性难产。我们在排除骨盆狭窄因素后,研究临产早期枕后位伴不同脊方位与持续性枕后位的相关意义,探讨POPP发生的高危因素,以便为及时诊断、采取干预措施防治难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阻滞麻醉处理活跃期及胎头下降阻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56例活跃期或第二产程胎头下降阻滞合并轻度胎头位置异常(枕横位、枕后位)采用0.25%布比卡因作硬膜外阻滞麻醉。发现:①硬膜外阻滞可改善宫缩性质,使子宫收缩协调,宫口扩张加速,尤其适用于高度紧张和高张性子宫收缩乏力者。②硬膜外阻滞可松弛盆底肌,减轻产道对胎头的压迫,有利于克服轻度头盆不称,使阻滞的胎头下降。本组除4例因低张性子宫收缩乏力、胎头下降停滞行剖宫产术外,其余全部经阴道分娩。③与同期分娩、同等条件诊断为相对性头盆不称行剖宫产术56例产妇作对照。硬膜外阻滞组的产后出血和产后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5,P<0.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