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5例怀疑颈动脉及椎动脉病变患者经16排螺旋CT扫描后,在工作站上,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用容积重组(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结果 35例血管成像发现:颈内动脉狭窄12例,颈总动脉狭窄9例,颈动脉瘤2例,椎动脉狭窄6例,正常6例.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分析、评价预后以及为临床指定治疗计划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隔下动脉的显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间临床拟诊肝脏病变,行上腹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45例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动脉期采用智能跟踪法扫描,将动脉期图像的原始数据导入工作站利用MPR、MIP、VR血管重建技术进行隔下动脉成像,仔细观察隔下动脉的起源及变异、支数、走行,并对各种重建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其对隔下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价值.结果64排CT隔下动脉CTA重建技术中MIP、VR均能够准确显示隔下动脉起源.对隔下动脉的支数、走行的观察MIP较VR图像精细.MPR显示隔下动脉与邻近血管关系较好,定位较MIP、VR准确.结论64排螺旋CT隔下动脉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隔下动脉,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6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脑血管病变的16排CTA检查资料,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脑血管影像表现进行评价。2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与CTA检查的结果进行对照。69例手术所见与CTA结果对照。结果 86例患者中诊断为动脉瘤68例,动静脉畸形(AVM)18例。86例16排CTA的VR、MIP和MPR重建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1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96%(83/86)。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及载瘤动脉关系。也清晰显示了18例AV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由于它安全、方便、快速,重建图像质量高,辐射量明显减少,定性、定位明确,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资料,可作为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动脉体瘤的颈部血管CT成像(MSCTA)、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以及其中5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征象。结果11例病变均为单发并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多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3例瘤体较大并包绕颈动脉生长。MSCTA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与5例DSA表现基本相似。结论MSCTA对于颈动脉体瘤有重要诊断价值,且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下颈动脉体瘤的表现及其评价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了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6例,术前均行16排CT血管造影,注射速率采用4.0mL/s获得容积数据进行MIP及VR重建,总结颈动脉体瘤在MSCTA下的特点。结果:16例病变均为单发,右侧10例,左侧6例。16例MSCTA原始图像上均显著强化,CT值均在200HU以上,16例病灶内均可见粗大迂曲的血管。12例位于颈动脉分叉内后方,2例完全包绕颈内外动脉,2例完全骑跨于颈动脉分叉中使颈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其中1例破裂出血。结论:MSCTA不仅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及内部特点,而且能三维立体的显示肿瘤和周围血管的关系,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患者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MD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HHT患者的MDCT影像特征,所有病例均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 14例患者中,肺部受累5例,CT轴位显示结节状或团块状强化灶,VR及MIP显示瘤体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肝脏受累12例,包括肝动脉-肝静脉分流6例,肝动脉-门静脉分流2例,门静脉-肝静脉分流4例.肝动脉-肝静脉分流:轴位动脉期可见肝门增粗、迂曲的血管影,肝静脉提前显影,MIP及VR显示肝动脉及其分支迂曲扩张;肝动脉-门静脉分流:MIP及MPR肝动脉和门静脉同时显影,MPR同时显示肝内多发斑片状异常强化区;门静脉-肝静脉分流:门静脉期MPR及MIP可见门静脉与肝静脉分支间迂曲扩张的交通血管及斑片状强化区.胰腺受累5例,动脉期MPR及MIP显示胰头周围扩张的血管团2例及瘤样扩张1例,胰头或胰尾部结节状异常强化灶2例.脾脏受累1例,动脉期MPR表现为脾脏内多发斑片状异常强化灶及脾动脉瘤形成.小肠受累1例,VR及MIP显示为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远端迂曲的血管团.结论 HHT累及多脏器的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CT血管重建能够清晰显示HHT的血管变异,MDCT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在门静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门静脉系统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 肝动脉-门静脉瘘5例,门静脉栓塞4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形成8例,门静脉海绵样变1例,邻近病变的门静脉受侵5例.多层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MIP及VR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的病变,门脉的侧支血管和邻近病变的门脉受侵;MPR较直观显示病变整体形态、范嗣及门静脉管腔变窄程度.结论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是显示门静脉病变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在颈部动脉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患者应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技术(VRT)以及血管分析(VA)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及分析。结果 45例颈部动脉病变中,3D-CTA显示颈动脉钙化斑块伴狭窄25例,颈动脉体瘤5例,颈内动脉闭塞3例,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颈动脉鞘内神经源性肿瘤伴血管推移2例,椎动脉钙化狭窄5例,椎动脉瘤3例。以上几种重建技术均能显示病变发生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对病变可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VRT能三维立体显示病变,MPR、CPR、MIP均能显示血栓、钙化。结论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能够全面清晰地显示颈部动脉病变,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可靠的诊断,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脑动脉瘤的CTA检查资料,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表面阴影遮盖显示(SSD)及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对脑血管影像进行评价,并与脑动脉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5例脑血管CTA病例中VR、MIP、MPR、SSD、CPR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大小、瘤颈情况及载瘤动脉的关系,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由于它安全、方便、快速,重建图像质量高,辐射较少,定位定性明确,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细的影像资料,可作为脑动脉瘤病变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3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全部用CTPA扫描后处理,包括薄层、MIP、MPR及VR重建,比较不同重建技术.结果 不同重建技术中薄层和MPR对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最佳,MIP次之,VR对三级及以下肺动脉栓塞显示欠佳.结论 16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中薄层、MPR为肺动脉栓塞确实可行的重建方法.MIP和VR可作为辅助手段.肺动脉CT扫描技术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合理组合应用可提高肺栓塞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尉东涛  张建平  孙海成 《中国现代医生》2013,(14):108-109,F000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血管重建成像对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方式证实的22例肝脏肿瘤进行128层螺旋CT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SSD)与容积显示(VR)等技术进行双期血管重建成像。结果肝动脉期vR和MIP等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属支,门静脉期VR和MIP后处理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结论128层螺旋CT双期血管重建成像技术快速、直观、准确,有助于指导临床对肝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的CT多平面成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多平面成像表现。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个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术前行CT平扫和高分辨CT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成像(MPR)处理。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MPR显示颈动脉分叉扩大,其中2例肿瘤向上侵犯颅底并经颈静脉孔侵入颅后窝桥小脑角区。结论:高分辨CT增强扫描加多平面成像是诊断颈动脉体瘤及其周围侵犯关系的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Accurate views of the head and neck vessels, tumor angiogenesi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umor and the surrounding blood vessels are especially crucial to carotid body tumor (CBT) pati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dual-source CT (DSCT) cerebral and carotid angiography in CBT diagnosis.Methods DSCT cerebral and carotid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on nine patients with CBT.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mages were obtained by means of 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s (MPR),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and volume rendering (VR). All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examination. Two kinds of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3 days, and all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by surgery.Results DSCT angiography was successful in all patients. CBTs were diagnosed in 9 patients with 10 lesions (1 case had multiple bilateral CBTs). The largest lesion was 12 cm in diameter, and the smallest one was 1.6 cm in diameter. All patients had clearly demonstrated head and neck vessels, tumor angiogenesis, and tumo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rounding blood vessel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ECA) were involved in 2 cases. There were 7 cases with basilar artery ring integrity, and 1 case had th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bsent; 1 case ha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4 cases (4 tumors) showed arterial phase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5 cases (6 tumors) had obvious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where irregular low-density necrosis could be seen in the tumors. CDFI could demonstrate the nearby blood vessels and tumor structure, instead of tumor angiogenesis. However, DSCT can display both the tumor and the peripheral vascular tumor angiogenesis consistent with surgical findings.Conclusions DSCT cerebral and carotid angiography can provide reli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operation. It might be a valuable CBT diagnostic method by showing accurate views of the CBT along with the bilateral neck and brain blood vessel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我院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其中29例患者于检查后96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螺旋CT影像表现与DSA做对照观察。结果门静脉癌栓主要影像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可见其不同程度强化,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17例、肝实质异常灌注21例及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5例。在29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变异及门静脉癌栓等病变的显示上与DSA一致。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评价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雾病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和64排CTA检查。在vitrea64工作站上作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多平面重建(MPR)。结幂多层螺旋CT头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迂曲、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网。结论综合运用多种重建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清晰显示狭窄血管,还可以评价狭窄远端血管和侧支血管等情况。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VR、MIP)及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临床高度怀疑有颈内动脉狭窄病变的72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7d内同时行CT血管造影(CTA)与多普勒超声检查,CTA图像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对照。结果 72例患者中有44例患者62支颈内动脉管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钙化,MIP、VR检查均能显示钙化的部位和形态;与轴位图像比较,MIP图像可见3支颈动脉管壁钙化未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图像可见13支颈动脉管壁钙化未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281个节段经DSA确诊209段血管可见不同程度狭窄,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分别为61段、56段、49段和完全闭塞43段。CTA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诊断准确率依次为100%、96.42%、96.08%、100%均略高于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96.83%、98.21%、94.23%、90.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比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略高,并能很好的显示血管钙化情况,二者可通过血流色彩及血流狭窄直径联合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 (DSCT )血管成像在颈动脉体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行DSCT头颈部血管造影,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得到二维和三维重建图像。所有患者均同时做了彩色多普勒血管显像(CDFI)检查,并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DSCT血管成像均能成功地检查所有患者,18例患者共检出18个颈动脉体瘤,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颈动脉体瘤,肿瘤直径最大为12 cm ,最小为1.2 cm ,所有患者的头颈血管、肿瘤的血管生成以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均得以清楚显示。结论 DSC T血管成像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可以准确显示颈动脉体瘤患者双侧的头颈血管的诊断手段,能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4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对比剂总量60~70 ml,注射流率4.0~4.5 ml/s;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16例行颈动脉超声(US)检查.结果 48例TIA患者中35例(占72.9%)可见血管狭窄73处,其中轻度狭窄47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6处、血管闭塞4处.共发现斑块62块,其中钙化斑块36块,脂质斑块7块,混合斑块19块.结论 64排CT血管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颈动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非常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本院成功完成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检查并得到DSA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CTA原始资料在工作站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包括VR、MIP、MPR和VA)分析,探讨各种后处理技术对不同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发现囊状动脉瘤29个,夹层动脉瘤1个,AVM病灶3个,未有阳性发现9例。其中VR和MIP联合VA适用于囊状动脉瘤的诊断,MPR和VA适用于夹层动脉瘤,MPR联合VR和MIP适用于AVM的诊断。结论:不同CTA后处理技术适用于不同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