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在摆位中行锥形束断层扫描(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的重要性。方法应用瓦里安Trilogy加速器对15例食管癌患者进行调强放射治疗。每位患者前5次治疗前均行1次CBCT扫描及后续疗程中每周做1次CBCT扫描,然后与计划CT图像配准得到等中心三个方向的位移误差。结果①15例患者共获取140幅图像。三个方向的位移误差分别为垂直方向(1.330±0.307)mm、头脚方向(2.670±0.739)mm、左右方向(1.730±0.434)mm。②患者纠正后垂直方向、头脚方向、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均低于纠正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垂直方向、头脚方向、左右方向摆位误差与纠正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调强放疗中行CBCT扫描具有重要作用。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中,重复摆位存在一定误差,只有分析误差产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误差,才能使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分布更准确,为临床放疗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BCT技术对放疗精度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头颈部、胸部、腹盆部肿瘤患者,放疗前采用C BC T进行2次(在线校位、离线校位)图像采集,将C BC T扫描图像与C T平扫定位图像匹配,记录并分析匹配结果。结果头颈部摆位误差x(0.02±0.09)cm,y(-0.03±0.08)cm,z(-0.01±0.14)cm,rot(-0.1±0.4)°;胸部摆位误差x(-0.01±0.12)cm,y(-0.02±0.07)cm,z(-0.10±0.20)cm,ro(t-0.1±0.7)°;腹盆部摆位误差x(0.01±0.13)cm,y(-0.03±0.11)cm,z(-0.14±0.34)cm,ro(t0.0±0.5)°.结论治疗前通过C BC T获得扫描图像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精度,实现精确放疗。  相似文献   

3.
基于CBCT扫描分析头颈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3D CRT/IMRT治疗前行CBCT扫描,测定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为头颈部肿瘤制定放疗计划CTV外放PTV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OBI),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系统自动重建成断层图像,获得患者腹背、头脚、左右方向的摆位数据,并直接与治疗计划CT扫描图像相匹配得出两者间误差.结果 统计268组CBCT扫描摆位误差数据显示,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2±1.7)mm、(1.8±3.2)mm、(0.5±2.0)mm,绝对最大值分别为7mm、12mm、7mm,以头脚方向的移动幅度稍大.小于3mm和5mm的误差在三个方向上分别为58%、43%、76%和85%、81%、94%.结论 通过对本组CBCT扫描测得的误差数据分析,头颈部肿瘤在设计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计划外放PTV时,考虑由摆位而引起的误差边界(SM)一般要3~5mm.  相似文献   

4.
不同体型盆腔肿瘤患者放疗摆位误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丹明  朱锡旭  武新虎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2):1292-1295,1299
目的:采用 Elekta iView GT验证系统,测定不同体型的盆腔肿瘤患者行放疗时在三维空间各方向上的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为计划靶区(PTV)和计划危及器官体积(PRV)的制订提供个体化的数学依据. 方法:盆腔肿瘤患者30例,采用体膜固定,按照体质指数(BMI)将患者分为4个不同体型.采用前后野和两侧野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进行位置验证,骨性标志与数字重建图像(DRR)比较,分析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及分次治疗中器官位置在左右、腹背、头足3个方向上的移动,从而计算出三维空间总的摆位误差,可求出不同体型放疗PTV和PRV所需的安全边界,同时观察各组在各个方向上移动幅度的发生频率. 结果:不同体型的盆腔肿瘤患者,消瘦型、中间型、超重型和肥胖型的分次照射间的摆位误差在左右方向分别为1.8、1.8、2.2、2.7mm;在腹背方向分别为2.2、1.8、3.6、2.8mm;头足方向分别为2.4、2.1、2.7、2.6mm.分次照射中的器官移动误差在左右方向分别为1.9、1.9、2.3、2.5mm;在腹背方向分别为2.1、2.2、2.9、3.0mm;头足方向分别为1.8、1.9、2.2、2.5mm. 结论:在盆腔肿瘤患者放疗中,PTV和PRV的制订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根据患者体型在各方向上采用不同的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量宫颈癌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对肿瘤计划靶体积(PTV)及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20例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过程中每周1次行CTVision图像引导扫描,其实时扫描图像与计划CT图像融合配准获得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将上述误差引入治疗计划系统重新计算得到PTV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参数并与原计划行配对t检验。结果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14、5.52、2.47 mm;再计划的PTV 95%体积剂量(D95)和最小剂量(Dmin)明显小于原计划(P<0.05);再计划膀胱和直肠接受45 Gy剂量体积(V45)明显大于原计划(P<0.05)。结论摆位误差导致PTV D95明显不足,危及器官体积剂量均增加,因此宫颈癌放疗过程中摆位误差的在线纠正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分析头颈肩网固定和乳腺托架固定在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调强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20例,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乳腺托架固定,观察组采用头颈肩网固定。所有患者在前3周治疗时,每周特定时间做1次CBCT扫描,利用CBCT系统采集的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大小。结果:两组患者在"X"、"Y"、"Z"三个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常规组在"X"、"Y"、"Z"方向摆位误差为(0. 412±0. 190) cm、(0. 216±0. 111) cm、(0. 440±0. 185) cm,观察组为(0. 305±0. 123) cm、(0. 205±0. 105) cm、(0. 320±0. 154) cm,两组患者"X"、"Z"方向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182,P=0. 041; t=2. 323,P=0. 022),"Y"轴方向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341,P=1. 214)。两组患者急性放疗不良反应≥3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250,P=0. 264)。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采用头颈肩网固定可明显减小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7.
贾国峰 《吉林医学》2012,33(21):4491-4492
目的:分析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盆腔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进行盆腔肿瘤放疗的患者40例,使用EPID所拍摄的正位和侧位片与数字化重建图像的验证片进行对照,计算并分析量化所测定的摆位误差。结果:前后和头脚的误差范围明显大于左右,而前后平均误差值明显大于头脚和左右的平均误差值,在3 mm以下左右和头脚摆动误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后。结论:利用EPID可以有效检测盆腔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从而保证盆腔肿瘤放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周士忠  季斌  许竣 《吉林医学》2014,(26):5840-5841
目的:探讨使用锥形束CT(简称CBCT)对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的评估方法。方法:对35例鼻咽癌患者用调强放疗使用CBCT方法在治疗摆位后、在线校正后、治疗后进行扫描,进行图像匹配,得到线性方向和摆位误差。结果:患者在纠正后的摆位误差低于纠正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后和治疗后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BCT技术进行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纠正能降低治疗过程中分次间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在盆腔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对17例盆腔肿瘤接受放疗的患者给予摆位误差的量化测定.所有病例给予CT的定位和放疗.将治疗过程中的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所拍摄的正位和侧位片,与数字化重建图像的验证片进行对比分析,计算误差.结果 17例患者在每日摆位误差中,主要为前后的误差,在2mm~22mm之间,平均为(13.21±7.17)mm;其次为头脚,在1mm~23mm之间,平均为(8.01±5.32)mm;左右误差发生最小,在0.2mm~8.7mm之间,平均(5.27±3.99)mm.结论 使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能够有效地对盆腔肿瘤放疗期间的摆位误差进行测定,为放疗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分析头颈肩网和负压真空垫在肺癌调强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8年6月行调强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20例(病变均位于肺上叶),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负压真空垫固定,观察组采用头颈肩网固定。所有患者在前3周治疗时,每周特定时间做一次CBCT扫描,利用CBCT系统采集的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大小。结果:两组患者在X、Y、Z三个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观察组在X、Y、Z方向摆位误差为(1.41±0.53)mm、(2.05±0.72)mm、(0.83±0.25)mm;常规组为(1.82±0.26)mm、(3.02±0.21)mm、(1.19±0.52)mm,两组患者X、Y、Z方向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急性放疗不良反应≥3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于肺上叶的肺癌患者做调强放疗时采用头颈肩网固定可明显减小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下真空垫固定乳腺癌术后放疗的摆位误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已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真空垫固定下接受CBCT图像引导放疗,获取摆位图像,输出三维方向纠正前后及放疗后摆位误差,并进行摆位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2.
林妍华 《甘肃医药》2014,(12):907-908
目的:探究锥形束CT(CBCT)用于追踪抗生素剂在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5例患儿,包括根尖孔尚未充分发育的患牙共52颗,均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常规性根管清理消毒后,采用抗生素糊剂行根尖诱导成形术,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共随访1年,拍摄X线根尖片及CBCT片观察根尖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度。结果:本组52颗患牙,CBCT片观察根尖发育成功48例,成功率为92.31%(48/52),X线根尖片观察根尖发育成功39例,成功率为75.00%(39/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用于追踪抗生素剂在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邱凌云  宋涛  贾勇士 《浙江医学》2018,40(3):240-242,247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3D-CRT)、调强放疗(IMRT)和混合调强(h-IMRT)3种早期乳腺癌放疗计划。方法随机选取30例早期保乳术后患者(左侧15例,右侧15例),分别使用3D-CRT、IMRT和h-IMRT3种放疗技术制定放疗计划。比较DVH剂量参数,包括剂量分布,剂量适形性,心脏以及患侧肺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机器输出跳数,危及器官平均剂量。结果IMRT及h-IMRT计划靶区剂量分布优于3D-CRT计划,其中双侧乳腺癌的V105%(%),平均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6.45、11.3,右侧:F=9.57、10.3;P<0.05)。正常组织受量:h-IMRT在患侧肺V20Gy(%)和V30Gy(%)上有优势(左侧:F=7.98、9.56,右侧:F=5.89、6.54;P<0.05);对于心脏,3D-CRT计划在V5Gy(%)上可以得到比IMRT及h-IMRT更低的剂量(左侧:F=3.8,P<0.05),此外,h-IMRT计划的V30Gy(%)优于其他两者(左侧:F=13.5,P<0.05)。h-IMRT计划所需机器跳数值介于3D-CRT和IMRT之间(左侧:F=10.89,右侧:F=12.34;P<0.05)。结论相比3D-CRT技术,IMRT和h-IMRT在保护危及器官能力上有显著提高。使用h-IMRT技术能获得比3D-CRT和IMRT更好的剂量学结果,更适合早期保乳术后患者的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综合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46例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调强放疗组(RT组)和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组(RT+TMZ组),各23例。两组均在术后开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RT+TMZ组加服TMZ化疗。评价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及近、远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T+TMZ组的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均高于RT组(均P〈0.05)。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下降、急性及晚期放射性脑损伤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可提高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治疗有效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适形放疗实施过程精确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宫颈瘤三维适形放疗时的摆位误差。方法利用双曝光照相技术拍摄验证片,将验证片与计划系统所生成的数字重建图像(DRR)对比,测量和分析验证片与DRR之间的误差。结果各方向摆位误差的分布均近似正态分布,宫颈癌患者的摆位误差主要发生在患者左右和头足方向。结论利用双曝光照相技术拍摄验证片可以有效减少摆位的误差,提高摆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于馨 《当代医学》2021,27(6):66-68
目的 探究肿瘤放射增敏剂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肿瘤放射增敏剂甘氨双唑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健康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缓解率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线刀)前列腺癌的适应证、禁忌证和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X线刀对16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中心刘量为6~8Gy/次,肿瘤边缘剂量在80%~90%的剂量曲线范围内,隔日1次,共5~7次。结果 16例患者经X线刀治疗后3、6、12个月复查有效率分别为75%(12/16)、100%(16/16)和93.75%(15/16);6个月时病灶缩小最明显,12个月以后出现1例病灶再增大。中位生存期51.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6/16)、87.5%(14/16)、75.0%(12/16)。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有较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小,可作为前列腺癌姑息治疗的有效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调强同期推量照射技术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涉及6例病理确诊的恶性胶质瘤。根据ICRU50号和62号报告要求勾画肿瘤靶区,用调强同期推量照射技术(SI昏IMRT)治疗,通过CMS逆向计划计算系统分别得出肿瘤靶区的剂量分布情况以及肿瘤周围重要器官的照射剂量。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治疗,无放疗所致的毒性反应。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局部复发,3例GBM死亡。靶区剂量分布满意,各重要器官的照射量亦明显达到较低水平。结论用调强同期推量照射技术治疗脑恶性胶质瘤从剂量学和放射生物学角度来看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X线刀 )肺癌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近期疗效。方法 用体部X线刀治疗计划系统和立体定位框架 ,结合SL 75直线加速器对 5 6例肺癌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治疗组 )。以同期 5 3例常规放射治疗的原发性肺癌为对照。治疗组中 42例为外照射上纵隔、同侧肺门、隆突下及原发灶 5 0Gy/ 2 5F后加用X线刀治疗原发灶 5Gy/次× 5次 ;14例为肺转移癌或手术后外周孤立性复发病灶行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8~ 12Gy/次× 5次。结果  5 6例患者共 78个病灶 ,X线刀治疗后 1、3、6、12个月复查有效率 (病灶消失、病灶缩小 )分别为 79.5 % (62 / 78)、89.8% (70 / 78)、87.2 % (68/ 78)和 78.2 % (61/ 78) ,3个月以后出现病灶复发 ,3、6、12个月病灶增大比率分别为 2 .6% (2 / 78)、5 .1% (4/ 78)和 9% (7/ 78)。 2个治疗后无变化的病灶 (肾癌术后肺转移 )又行第 2次X线刀治疗。治疗组原发性肺癌初次治疗 3 6例 ,1年生存率 89.1% ,2年生存率 5 3 .9% ,显著高于对照组 (77.4%和 3 9.6% ,P <0 .0 5 )。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适应症包括 :①用于初次病例外照射后原发灶缩小在 5cm以下者补量 ,以减少肺组织受量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②用于放疗后、手术后肺内复发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定位和摆位的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方法采用头部立体定位框架,X刀面膜等装置固定患者体位,框架标记板4块,及直径3mm小铅圆点双标记,行层厚、层距3mmCT扫描;通过网络传输至X刀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勾画,计划设计,打印出头部框架及小金属点摆位报告,复位、验证;在加速器上行共面或非共面弧形野放疗。结果头部框架摆位准确度可达到0.01mm;而小金属点摆位在X、Z方向上误差小,准确度可达到1mm,而在Y方向上可达1~1.5mm。结论头部立体定位摆位准确,而小金属点摆位误差大,尤Y方向明显,但可作为定位、治疗验证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