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对86例104眼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术后矫正视力改善82眼(78.5%).其中Ⅳ期~V期62眼(75.6%),Ⅵ期20眼(24.4%);19眼(18.3%)视力不变,其中Ⅳ期~V期2眼(10.5%),Ⅵ期17眼(89.5%);3眼术后视力下降,其中Ⅳ期~V期1眼(33.3%),Ⅵ期2眼(66.7%).视力≥0.1者由术前12只眼(11.5%)增加到术后39眼(37.5%).Ⅳ期、V期患眼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明显好于Ⅵ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PDR的有效方法,但PDR的严重程度不同对术后视力恢复有不同的影响,早期手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及比较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不同分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对PDR患者82例(87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其中Ⅳ期、Ⅴ期及Ⅵ期患者分别为12例f12只眼)、34例(35只眼)、36例(40只眼),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比较随访末各期患者视功能改善率及显效率。结果:Ⅳ期、Ⅴ期及Ⅵ期患者视功能改善率分别为91.7%、71.4%及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74,P=0.028);显效率分别为75.0%、57.4%及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413,P=0.025)。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病变越早手术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切除手术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对186例(212眼)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48个月,术后视力改善168眼(79.25%),其中Ⅳ~Ⅴ期132眼(78.57%),Ⅵ期36眼(21.43%);32眼(15.09%)视力不变,其中Ⅳ~Ⅴ期24眼(75.00%),Ⅵ期8眼(25.00%);12眼(5.66%)视力下降,其中Ⅳ~Ⅴ期4眼(33.33%),Ⅵ期8眼(66.67%).视力恢复,Ⅳ~Ⅴ期组明显好于Ⅵ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同对术后的视力恢复有不同的影响.早期手术效果更佳.有效的、足量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必要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眼病的致盲率.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后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对2002~2006年期间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42例共288眼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入选病例根据术前B超及术中眼底所见分为4组:单纯玻璃体积血不合并视网膜脱离组(Ⅰ组)、纤维血管性增殖合并局限性视网膜脱离但未累及黄斑组(Ⅱ组)、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组(Ⅲ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组(Ⅳ组),对以上4组病例手术前/后视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术后视力改善率为84.9%;Ⅱ组术后视力改善率为81.1%;Ⅲ组手术后视力改善率为41.9%;Ⅳ手术后视力改善率为72.0%.Ⅰ组与Ⅱ组的视力改善率经x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x2=0.529,P=0.467),而Ⅲ组视力改善率与Ⅰ组、Ⅱ组、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 1、0.000 1、0.016).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在黄斑未受明显累及时手术治疗将有町能获得较为理想的视力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术(PPV)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术的83例(95眼)PDR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加眼内光凝术,并根据具体情况加行巩膜外环扎、巩膜外硅胶垫压、C3F8填充或硅油填充.结果术后视力改善56只眼,其中Ⅳ期11只眼(84.62%),Ⅴ期24只眼(64.86%),Ⅵ期21只眼(46.67%).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术后视力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78,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有继发性高眼压、玻璃体腔再出血、并发性白内障.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尽早手术治疗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愈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文利 《中原医刊》2011,(22):73-74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手术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59例(65眼)PDR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根据情况采用剥膜、视网膜光凝、气液交换或重水注入、C3F8气体或硅油眼内填充等方法,使网膜得到良好复位。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术后矫正视力改善49眼(75.38%),视力不改善或下降16眼(24.62%,包括4眼视力丧失)。其中Ⅳ-Ⅴ期视力改善39眼(84.78%),Ⅳ期10眼(52.63%)。眼内填充硅油共27眼(41.54%),其中Ⅳ-Ⅴ期11眼(21.74%),Ⅵ期16眼(84.21%)。结论玻璃体切除能有效改善PDR患者视功能,Ⅳ-Ⅴ期患者视力改善明显好于Ⅵ期患者。合理掌握手术时机与适应证对治疗效果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7.
辛浩蓉 《中外医疗》2014,(8):85+87-85,87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行玻璃体切除术的36例f39只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眼术后视力改善28眼(71.8%),其中Ⅳ-V期22眼(78.6%),VI期6眼(21.4%);10眼(25.6%)视力不变,1眼(2.6%)视力下降。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有效提高大部分患者的视力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对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56例(198眼)PDR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杲198眼术后视力改善146眼(73.74%),其中Ⅳ~Ⅴ期116眼(79.45%),Ⅵ期30眼(20.55%);32眼(16.16%)视力不变,20眼(10.10%)视力下降。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视网膜脱离、高眼压、玻璃体出血。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PDR的有效手段,大部分患者视力改善;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对该病的顸后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93例 (13 9只眼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例均行玻璃体切除术 ,术后平均随访 (16.72± 8.5 3 )个月 ,对视力改善情况及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只眼 (70 5 0 % )视力得到提高 ,术后视力明显好于术前 (P <0 0 0 1) ;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脱离和黄斑病变。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敏 《当代医学》2013,(30):59-61
目的对比观察硅油和平衡盐液两种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的填充效果,探讨其在PDE玻璃体手术中的使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1年6月本院眼科要求手术治疗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PDE患者,共120例154只眼。根据是否存在视网膜裂孔以及裂孔大小和位置选择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术前发现视网膜裂孔或术中造成医源性裂孔、视网膜切开的患者,采用硅油填充;不存在视网膜裂孔的患者,在有效解除牵拉因素的基础上,予平衡盐液填充。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20例PDE患者共134只患眼,术后有111只患眼视力改善,总改善率为828%。平衡盐液组、硅油组术后视力改善率分别为82.8%(72/67)、83.0%(39/4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平衡盐液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4/87),明显低于硅油组的19.1%(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PDg玻璃体手术中联合硅油、平衡盐液填充均能有效挽救患者有用视功能。虽然填充平衡盐液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填充硅油组,但是由于选择硅油填充的患眼多是一些严重增生性病变以及合并裂孔、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较严重的病例,尚不能就此认为玻璃体术中平衡盐液填充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廖凯  赵旭丽  袁安 《海南医学》2014,(8):1135-1137
目的评价晶体切除术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自内障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90眼)PD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42例(44眼)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治疗,B组4l例(46眼)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术前术后A组和B组视力总体平均值均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且B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眼数和视力总体平均值明显大于A组患者(P〈O.05)。A组的虹膜新生血管(INV)发生率(20.45%vs2.17%)和囊膜混浊发生率(31.82%vs6.52%)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得以恢复。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PDR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效果优于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和INV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托白内障3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22眼),女15例(18眼),右眼18眼,左眼19眼,双眼3眼。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6.1±4.2)岁,比较术前及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视力〈0.1者34眼,0.1~0.5者6眼,术后6个月视力〈0.1者下降为3眼,0.6~1.0者上升至32眼。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只眼中5只眼有局限的视网膜牵拉,出现视网膜水肿,11眼术后出现后囊浑浊。13只眼出现一过性角膜水肿,前房明显的纤维素渗出,16只眼出现继发玻璃体出血。17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经短暂降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得以控制。1只眼随访2个月时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再次手术后复位。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高速双线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增殖型PDR患者40例(46眼),其中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9例(31眼),采用高速双线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实施玻璃体手术,术中或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随访3~12个月(平均7.2个月),观察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提高38眼(82.6%),视网膜脱离术后均得到复位;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5眼,术后玻璃体积血6眼,持续性高眼压5眼,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结论采用高速双线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治疗PDR疗效明显,手术安全性更高、操控更方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睫状体平坦部四切口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对18例(22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四切口玻璃体手术的PD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6.18个月。结果术后视力改善17眼(77.27%);3眼视力不变(13.64%);2眼视力下降(9.09%)。结论四切口玻璃体手术使术者得以采用双手操作行眼内的膜分离、膜剥除,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减少组织损伤,是治疗PDR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分析合并白内障的PDR患者54例(5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改善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5年。手术后58眼中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者46眼,占79.31%;视力无明显变化7眼(12.07%),视力下降5眼(8.62%)。术后发生虹膜新生血管(INV)1眼,占1.72%;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角膜轻度水肿、暂时性眼压升高、前房渗出、虹膜后黏连、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后发性白内障等;虹膜后黏连在有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的眼内发生率较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治疗PDR提高视力的有效手段,糖尿病黄斑病变是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眼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慈溪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200例(271眼) PDR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100例,126眼)和观察组(100例,145眼)。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切割,观察组在玻璃体切割前1周给予注射雷珠单抗。比较2组手术情况、视力、眼压、视网膜厚度、并发症等。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探讨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眼功能的影响。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1.8±11.4) min、电凝止血次数(1.14±0.53)次、视网膜裂孔率(5.5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82.7±10.8) min、电凝止血次数(1.78±0.52)次、视网膜裂孔率(14.29%)。治疗后,2组眼压、视力明显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 结论 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可有效降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时间、电凝止血次数、视网膜裂孔率,有效改善患者眼压及视力,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