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小会  卢启明 《医学争鸣》2009,(17):1610-1613
目的:探讨β—catenin与hPTYG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9例结直肠癌组织,20例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中β-eatenin,hPTTG1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β-catenin在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均呈正常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为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异常表达率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和腹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5,6.041,4.347,7.364,5.513,P〈0.05).hPTYG1在正常结直肠组织均呈阴性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腹膜播散和腹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93,6.446,24.017,5.788,9.614,13.067,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hPTTG1、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腹水、肿瘤大小是独立的预后指标(RR=2.916,3.546,2.703,2.217,1.952,P〈0.05).结论:B-eatenin,hPTYG1的表达异常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相关.hPTTG1表达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Wntl蛋白和13-catenin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Wntl和B—catenin蛋白在15例乳腺癌癌旁组织、25例乳腺增生组织和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检验,以仅=0.05为检验水准。结果乳腺癌组Wntl的阳性表达率和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2.5%(50/80)、68.8%(55/80),显著高于增生组[28%(7/25)、20%(5/25)]和癌旁组[13.33%(2/15)、13.33%(2/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之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Wntl的阳性表达和8一catenin的异常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X2=5.10,4.87,P〈0.05),B—catenin的异常表达还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2=5.61,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Wntl和B-caten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13,P〈0.05)。结论Wntl蛋白高表达与8-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在乳腺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β-连接素(β-caten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t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2例NSCLC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的大小、癌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72例NSCLE组织中β-catenin阳性率为68%,β-catenin表达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00),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47,r=-0.237),与患者3年生存率呈正相关(P=0.022,r=0.272)。β-catenin表达与年龄、性别、癌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与NSCLE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它的低表达提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中表达情况。方法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在1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28例甲状腺腺瘤、4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表达情况,并分析ER、PR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性别、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结果ER、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其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40.01、33.47,P〈0.01;χ2=8.19、8.40,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腺瘤ER、PR阳性表达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4.56、16.81,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淋巴转移者、无淋巴结转移者的ER、PR阳性表达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8.39、8.84,P〈0.01)。结论ER、PR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检测ER、PR能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戴文斌  任占平  陈蔚麟  杜娟  石喆  唐德艳 《广东医学》2006,27(12):1824-1826
目的探讨β-catenin,E—cadherin和c—myc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10例大肠昧瘤恶变及50例大肠癌组织中β-catenin,E—cadhcrin和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和大肠腺瘤β-catenin胞浆/胞核异位表达率分别为:62.0%,50.0%,30.0%,显著高于.rE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β-catenin异位表达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大肠腺瘤c—myc阳性率分别为:56.0%,60.0%,46.7%,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中β-catenin,E—cadherin膜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6.0%,34.0%,显著高于大肠腺瘤(10.0%,6.67%)和正常大肠黏膜(0%,0%)(P〈0.01),且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大肠癌中β—catenin异位表达与c—myc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3,P〈0.01);β-catenin与E—cadherin胞膜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9,P〈0.01)。结论β-catenin胞浆/胞核异位表达,激活癌基因c—myc过表迭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β-catenin,E—cadtrerin膜表达缺失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β-catenin和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β-catenin和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7例子宫内膜癌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β-catenin和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9%(33/87)和43.7%(38/87),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1)。子宫内膜癌中,β-catenin的表达与病理分级、FIGO分期、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cyclin D1的表达与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β-catenin和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8,P〈0、01)。结论β-catenin和cyclin D1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连接素(β-catenin,β-cat)在胃癌原发灶及相应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远癌正常胃组织,70例胃癌(48例有淋巴结转移)及相应淋巴结转移癌中β—cat的表达。结果70例胃癌组织中β-cat表达率为68.6%,远低于正常胃组织的阳性率(92.9%)(P〈0.05)。β-catenin在48例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率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均表达占41.1%,两者均不表达占25%)。β—cat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且在胃癌原发灶与其淋巴结转移癌中显著相关(列联系数R=0.317,P〈0.05)。结论β—cat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为预测胃癌的转移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细胞角蛋白(CK19)和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及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DAB显色检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15例,乳头状癌32例(无淋巴结转移22例,有淋巴结转移10例)中CK19、34βE12的表达。结果CK19表达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有转移最强(100%),无转移较低(90.9%),甲状腺乳头状增生更低(20%),三者差异有显著性(χ^2=29.371,P〈0.0005)。34βE12表达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有转移最强(100%),无转移较低(81.8%),甲状腺乳头状增生更低(26.7%),三者差异有显著性(χ^2=17.192,P〈0.0005)。两种蛋白表达强度相互之间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K19具有上皮组织表达特异性,在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方面,表达水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甲状腺乳头状癌34βE12表达阳性率约90%,且阳性范围与强度均显著强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有助于区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两项指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甲状癌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SLeX和p1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SLeX和p16基因蛋白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链霉菌素-生物素(微波-LSAB)法检测69例PTC组织SLeX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SLeX和p16阳性率分别为69.6%和58.0%,伴有浸润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者SLeX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浸润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p16表达阳性率则显著低于无浸润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SLeX表达与p16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SLeX和p16表达与PT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PT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耿丽  何炜 《中原医刊》2011,(18):87-90
目的 探讨上皮型钙粘素(E—cadherin)、神经型钙粘素(N—cadheri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62例食管鳞癌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的蛋白表达。结果①正常黏膜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食管鳞癌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95.2%、71.0%、40.3%;N—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分别为29.0%、61.3%、7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向癌组织的转化,β—catenin的膜表达阳性率依次降低,而胞质表达阳性率则依次增高,在低分化癌组织中甚至出现了核表达;E—cadherin的阴性表达率、N—cadherin阳性表达率及β—catenin的胞质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②E—cadherin和N—cadherin、β—caten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呈负相关(Y1=-0.534,Y2=-0.453,P〈0.05),而N—cadherin和β—caten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则呈正相关(y=0.328,P〈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E—cadherin的低表达、N—cad—herin的高表达及β—catenin的胞质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浸润、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Masp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β-catenin、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进一步阐明Maspin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Maspin、β-catenin、CD105在82例浸润性乳腺癌、16例导管内癌、20例单纯性导管上皮增生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随访资料,统计分析Maspin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与β—catenin、MVD的相关性。结果(1)Maspin在正常乳腺组织、单纯性导管上皮增生、导管内癌、及浸润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0%、75%、45.1%,呈逐级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Maspin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或0.01);(3)Maspin表达与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关,阳性表达者术后生存期较阴性者长(P〈0.05);(4)乳腺癌中Maspin表达阳性者。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为29.7%。Maspin阴性表达者,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为88.9%,Maspin表达与β-catenin异常表达率呈负相关(r=-0.607,P〈0.01);(5)在Maspin表达阳性者中MVD低表达29例,高表达8例,在Maspin阴性者中MVD低表达15例,高表达30例,Maspin表达与MVD呈负相关(r=-0.450,P〈0.01)。结论Maspin表达的下调在乳腺癌的发生、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乳腺癌中Maspin表达下调与β-catenin异常表达相关,且Maspin表达与MVD呈负相关,推测Maspin可能通过增加细胞的粘附,降低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以及阻止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2.
魏杨辉  黄耀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01-1702
目的检测P一钙粘蛋白(P—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良性肿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良性甲状腺肿瘤30例、乳头状癌30例及正常人30例中P—Cadherin的表达。结果P—Cadherin表达水平以甲状腺乳头状癌高(32.48±2.86)ng/ml,良性甲状腺肿瘤居中(13.75±3.35)ng/ml,正常人低(10.81±1.95)ng/ml,三者差异有显著性(F=15.924,P〈0.05);以26ng/ml为界值,P-Cadherin在良性甲状腺肿瘤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X2=8.654,P〈0.05);此外,以12ng/ml为界值,P—Cadherin在良性甲状腺肿瘤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率,两者差异也有显著性(X2=35.306,P〈0.05);P—Cadherin表达水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38.23±4.86)ng/ml比无伴淋巴结转移者(28.4±2.97)ng/ml更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17.785,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甲状腺肿瘤患者外周血中P—Cadherin表达率增高,而且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1,HMGAl)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检测3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和15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HMGAl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石蜡包埋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2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HMGAl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MGAl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及甲状腺腺瘤组织(P〈0.05)。HMGAl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HMGAl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包膜侵犯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HMGAl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治中的一个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1YrE)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门C原发灶及其中4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灶中MMP2、TIMP2的表达。结果: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盯C原发灶中MMP2的表达强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而前者TIMP2的表达强度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原发灶中MMP2的表达强度高于转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IMP2在原发灶与转移灶中表达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PTC原发灶和转移灶中表达强度的自身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癌组织中的MMP2/TIMP2表达比例失衡,MMP2起着主导作用,这可能是导致PTC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之一,高MMP2/TIMP2比例蛋白组成的PTC癌细胞亚克隆在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滤泡癌组织P-Akt与PTEN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酯酶基因(PTEN)异常表达与甲状腺滤泡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两步法检测甲状腺滤泡癌、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中P—Akt、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P—Akt在甲状腺滤泡癌组织中的表达较非甲状腺滤泡癌组织显著增高(χ^2=43.45,P〈0.001)。PTEN蛋白在甲状腺滤泡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甲状腺滤泡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非甲状腺滤泡癌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0.00,P〈0.01)。甲状腺滤泡癌组织中P—Akt表达与VEGF表达具有相关性(P=0.04)。结论P—Akt高表达在甲状腺滤泡癌发生发展及继发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甲状腺滤泡癌组织中PTEN的失表达可能通过调控P—Akt促进肿瘤的侵袭与转移。VEGF在甲状腺滤泡癌的生长和转移中占重要地位,甲状腺滤泡癌中可能存在Akt/VEGF通路,Akt可能是调控VEGF表达通路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wnt1信号转导通路主要表达蛋白wnt1、β-catenin、gsk-3β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并研究其与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wnt1、β—catenin、gsk-3β在正常脑组织、低/高级别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正常脑组织中wnt1、β—catenin、gsk-3β表达均为阴性或弱阳性;wnt1、β-catenin表达均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表达增高,且表达均与肿瘤级别成正相关(P〈0.01),wnt1、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彼此间均呈正相关(P〈0.01);而gsk-3β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表达降低,表达与组织分级成负相关(P〈0.01)。结论 wnt1和β—catenin表达异常增加及gsk-3β表达异常减少均是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汪万英  石建华  承泽农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173-174,206,F0003
目的探讨MMP-2、TIMP-2及NF—κ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5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乳头状瘤和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MMP-2、TIMP-2及NF—κB的表达,并用x。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MP-2及NF—KB的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瘤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并且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随着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1)呈正相关。TIMP-2阳性表达正常甲状腺组织明显高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瘤(P〈0.05);并随着恶性肿瘤分级增高而显著降低(P〈0.05);有颈淋巴结转移低于无转移者(P〈0.01)呈负相关。结论MMP-2、TIMP-2及NF—κB在甲状腺良、恶肿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它们均可作为判断甲状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参考指标。它们可能有协同致瘤及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β-联蛋白与结肠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结肠癌、18例结肠腺瘤和1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口.联蛋白(β-catenin)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水平。结景结肠癌和结肠腺瘤组织中口.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80.6%和83.3%,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的表达率0.0%,差异有显著性(P〈0.01)。腺癌组与腺瘤组异常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分化组异常表达率(87.2%)明显高于高分化组(60.0%)(P〈0.05)。淋巴结转移组异常表达率(92.5%)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9.0%)(P〈0.01)。pcatenin异常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p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分化和转移有关,是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作为结肠癌是否具有恶性潜能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刘艳  曾今诚  梁小泉 《海南医学》2014,(18):2670-2672
目的 检测EBI3、p35在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EBI3和p35在NP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NPC患者、30例癌旁黏膜和25例鼻咽黏膜慢性炎患者炎症组织中EBI3和p35表达,并分析其与NPC患者临床分期、病理组织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NPC组织中EBI3高表达率为62.0%,显著高于癌旁黏膜组织中的36.7%(χ2=4.83,P〈0.05)和鼻咽黏膜慢性炎患者炎症组织中的36.0%(χ2=4.53,P〈0.05)。T3~T4期NPC患者中EBI3高表达率显著高于T1~T2期患者(χ2=17.24,P〈0.01);非角化型鳞癌NPC患者癌组织中EBI3高表达率显著高于角化型鳞癌患者(χ2=8.78,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NPC患者癌组织中EBI3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χ2=14.49,P〈0.01)。p35高表达率为60.0%,显著高于癌旁黏膜组织中的33.3%(χ2=5.33,P〈0.05)和鼻咽黏膜慢性炎患者炎症组织中的36.0%(χ2=3.85,P〈0.05)。T3~T4期NPC患者中p35高表达率显著高于T1~T2期患者(χ2=19.28,P〈0.01);非角化型鳞癌NPC患者癌组织中p35高表达率显著高于角化型鳞癌患者(χ2=7.24,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NPC患者癌组织中p35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χ2=5.56,P〈0.05)。NPC组织中EBI3和p35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28,P〈0.05)。结论 NPC组织中EBI3和p35高表达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相关,有望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细胞角蛋白(cytokeradn,CK19)、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及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DAB显色检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15例,乳头状癌32例(无淋巴结转移22例,有淋巴结转移10例)中CK19、Ecadherin的表达。结果①CK19表达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淋巴结转移最强(100%),无淋巴结转移较低(90.9%),甲状腺乳头状增生更低(20%),三者差异有显著性(x^2=29.371,P〈0.05)。②E—Cadhefin表达以甲状腺乳头状增生最强(100%),甲状腺乳头状癌无淋巴结转移较低(36.4%).有淋巴结转移更低(10%),三者差异有显著性(x^2=25.647,P〈0.05)。③根据两种蛋白表达阳性率统计学分析,两种蛋白表达强度相互之间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K19表达率增高,而E—cadhefin表达率低。②CK19、E—cad.herin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③E—cadherin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