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单中心2 8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方法等信息,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 (1)本院的髋部骨折收治总数逐年增加,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占比最高(1 602/2 859,56.03%),股骨粗隆间骨折次之.(2)髋部骨折患者年龄52~104岁,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80岁组最多,占37.39%(1 069/2 859).(3)髋部骨折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1 916/2 859,67.02%)高于男性(943/2 859,32.98%).(4)受伤机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中自行摔伤导致骨折最多,占87.65%(2 506/2 859).(5)骨折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颈骨折较多,男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例较高.(6)所有患者中合并有糖尿病(765/2 859,26.76%)或心脑血管疾病(739/2 859,25.85%)的病例数最多.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其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合并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这为进一步改善髋部骨折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髋部骨密度和松质骨的结构特征.方法1999年1月~2001年12月股骨颈骨折并作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女性患者50例,年龄65~75岁.在伤后1周内用Hologic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髋部骨密度,分别与124例健康青年女性(平均年龄31.9岁)和175例同龄健康女性(平均年龄68.2岁)的髋关节骨密度作对照研究.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取出50例患者的股骨颈,截取骨折线两侧各1 cm×1 cm×1 cm的松质骨作扫描电镜观察.另取3例意外死亡的女性股骨颈松质骨标本作对照.结果股骨颈骨折者中5例为扭伤、33例为跌倒致伤、9例撞伤及3例车祸伤.患者髋部骨量与青年健康女性髋部骨量比较显著降低(P<0.01).股骨颈骨折患者在股骨颈、转子间和Ward's三角区的骨量较同龄健康女性低,但差异无显著性.老年性股骨颈的松质骨骨小梁大多被吸收、破坏,表现为柱状骨小梁变细、穿孔和断裂,股骨颈骨小梁结构的完整性消失.结论老年女性髋关节骨量的降低和股骨颈骨小梁结构的吸收破坏是股骨颈骨折的病理学基础,预防外伤是减少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5岁及以上髋部骨折患者771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术前状况、致伤因素、入院前及术前有无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1年内死亡率。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71例,以跌倒(82.23%)为主要致伤因素,女性患者跌倒、滑倒的发生高于男性(P <0.05),男性患者高处坠落、车祸伤发生高于女性(P <0.05);术前患有合并症者658例(85.34%),合并症以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最为多见,其次为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17.77%,准备时间<2 d组死亡率为12.03%,> 2 d组死亡率为19.25%,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早期手术可以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率,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1):66-69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髋部(股骨颈)和脊柱(胸腰椎)脆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值,探讨骨密度预测髋部和脊柱脆性骨折风险。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股骨颈与胸腰椎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按骨折史分为股骨颈组53例和胸腰椎组45例,比较两组致伤因素、骨密度及跌倒致伤因素下骨密度差异。结果两组致伤因素比较,股骨颈组跌倒最多,为84.25%,与胸腰椎组的39.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胸腰椎组无明显外伤病史患者较多,与股骨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两组暴力致伤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腰椎组腰椎T值为(-3.66±0.89),与股骨颈T值的(-2.56±0.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胸腰椎组△T为(-1.10±0.91),股骨颈组△T为(-0.28±0.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致伤因素下,胸腰椎组腰椎T值为(-3.07±0.78),股骨颈T值(-1.94±0.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股骨颈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跌倒更容易出现脆性骨折;腰椎与股骨颈骨密度差值越大,越容易出现胸腰椎骨折,反之更容易出现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6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的老年人骨密度峰值差别。探讨老年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60岁以上新入院髋部骨折患者的右跟骨骨密度值。按年龄组分类,对同年龄组的男、女性患者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按同年龄组分类比较60岁以上的男、女性能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60岁组、70岁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80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虽常由外伤引起,但骨质疏松是老年髋部骨折的重要内在因素,尽管同年龄组老年骨折患者中男性骨密度比女性高,但两者不同程度存在着骨质疏松症,女性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从而使其生活质量到提高。方法:选择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100例,对其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对其骨折诱发因素、相关饮食的含钙情况以及运动锻炼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健康教育。结果:在老年人群中,对于骨质疏松相关知识以及关于该疾病的预防方法的认识比较缺乏,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诱因就是所摄入的营养比较少,造成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各种危险因素中,跌倒是主要的一个方面。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就会造成骨折,护理人员要根据其有关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从而使老年人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降低,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女性糖尿病髋部骨折与骨密度危险阈值.方法 L unari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女性2型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健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及大转子的BMD值,并与同期非骨折的女性2型糖尿病相比较.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和骨密度等因素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BMD值与髋部骨折的关系.结果 骨密度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大骨密度呈下降趋势;骨折组与对照组在不同部位的BMD值相比,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ard三角的骨密度值为骨折易发生的BMD阈值,女性糖尿病患者为0.556 g/cm^2.结论 检测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可预测髋部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9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根据年龄、骨折发生时的状态及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女性骨折占63.27%,男性占36.73%,股骨颈、椎体、前臂远端为发生骨折频率高的部位。意外跌倒是造成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骼脆性增加,当受到轻微的外力撞击或震动时,即可发生骨折。因此,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髋部骨折的性别及年龄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髋部骨折在不同性别及年龄间的分布。 方法 我院1992 年-2011 年,〉50 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总计2 454 例,分为男、女两组,组内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5 组,分析髋部骨折在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分布,不同髋部骨折类型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分布。分析髋部骨折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 结果 髋部骨折男性占40%,女性占60% ;71-80 岁患者占39.57%,81-90 岁患者占28.24%。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性别(P <0.05,r =13.955) 和年龄(P <0.05,r =111.285) 与髋部骨折相关。 结论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总体上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髋部骨折相关因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5 1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 ,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74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监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并通过FRAX系统预测对应时间点健侧髋部及骨质疏松性再骨折风险,以指导临床积极干预.方法 2009年3月~ 2012年2月共收治13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后患者拒绝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术后5天、2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再通过FRAX系统预测健侧髋部及全身再骨折风险,同时设未骨折老年群体81例行骨密度检查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相对于其他时间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健侧髋、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者术后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均高于未骨折老年群体,健侧髋部骨折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患者术后应当及时预防骨折再发.  相似文献   

12.
周冰  陈铮 《中国现代医生》2012,(33):151-152,154
目的通过与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55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27例)和空心钉组(28例),分别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中和术后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空心钉组,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长于空心钉组,术中出血量也多于空心钉组,住院时间长于空心钉组,但下地活动时间明显早于空心钉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以提高疗效,缩短老年患者的卧床时间,从而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但是其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法,从而增加了术中的风险。因此在临床上,要把握适应证,选择可以耐受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从而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脂肪肝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社区干预。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某社区663名老年人脂肪肝及相关危险因素体检结果,了解社区老年人脂肪肝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社区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为49.02%(325/663),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除胆固醇外与非脂肪肝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性别上,男性脂肪肝患病率为60.1%(191,318),高于女性[38.8%(134/34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降低。结论社区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较高,脂肪肝组危险因素高于非脂肪肝组,且有性别、年龄差异。脂肪肝危险因素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是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全科医师针对危险因素发挥其在地理位置、管理方法及熟悉程度方面的优势,使用低成本高效的方法进行社区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再发健侧股骨颈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再发健侧股骨颈骨折有完整记录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104例老年初次股骨颈骨折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患者的致伤原因、年龄、性别、Singh指数、并发症、现患髋对侧关节Harris评分情况,评估再骨折原因。结果:直接致伤原因为跌倒的观察组占100%,对照组占89.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78.16±3.42)岁和(66.47±5.84)岁(Ρ〈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男女性别构成比分别为1∶8和1∶1.54(Ρ〈0.05);Singh指数≤3级例数分别为34例和83例(Ρ〈0.05);在6种相关性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脑卒中、类风湿性关节炎、帕金森病)的伴有情况中,观察组为23、14、15、11、9、5例,对照组为26、12、10、14、10、4例,除帕金森病外,其余5种并发症的伴有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5);现患髋对侧关节Harris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16±9.57)分和(98.12±4.81)分(Ρ〉0.05)。结论:跌倒仍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再发健侧骨折的直接原因,女性、增龄、骨密度降低、高发合并症均是不利因素,但尚不能认为初次骨折后关节功能减退是再发健侧骨折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3年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全髋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张荣洁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30-131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就诊的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人院先后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A组应用全髋置换术,B组应用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综合评估两组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等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与B组比较,A组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卧床时间短(P〈0.01)。结论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尤其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卧床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方面优良率高,其手术疗效明显优于空心钉内固定术。而且临床上对有移位的股骨颈囊内骨折,年龄〉59岁者,应当首选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症(osteoporsis,OP)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诊断检查时,测定部位的不同是否造成漏诊。方法:应用DEXA测定了50例70岁以上临床上有明显的骨质疏松症状者(有症状组)以及50例70岁以上无临床症状的健康体检者(无症状组),对同一检查对象同时测定腰椎(L2-4)正位及左股骨(total)、股骨颈(neck)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比较两组不同部位OP的检出率。结果:50例有症状组腰椎(L2-4)测出OP31例(62%),股骨(total)和股骨颈(neck)共测出OP45例(90%)(t=10.638,P<0.01);,50例无症状组腰椎(L2-4)测出OP20例(40%),股骨(total)和股骨颈(neck)共测出OP38例(76%)(t=13.16,P<0.01);结论:70岁以上老年人临床上无论是否合并明显的OP症状,用DEXA诊断检查时,测定部位的不同可能对OP的诊断有影响,髋部OP检出率高于腰椎,最好是同时测定腰椎和髋部的BMD,以防造成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髋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效果情况,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2年3月间住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4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A组(全髋置换术)和B组(空心钉内固定术)各32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与B组比较,A组虽然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但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早(P<0.01)。A组术后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A组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各具优缺点,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