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2000年3月-2008年3月,我科收治妊娠及产褥期DVT产妇15例,针对性进行心理、小腿按摩与训练、药物溶栓与抗凝、理疗等有效护理措施。结果15例在治疗1~2周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随访6~24个月,彩超复查证实下肢静脉管腔完全再通9例,部分再通6例,无严重危害。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促进妊娠及产褥期DVT的治疗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结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8例患者采取手术取栓后在滤器保护下行置管溶栓术,术后经留置导管内滴入溶栓药物,全身应用抗凝治疗,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平均置管5 d。经留置导管静脉造影示:120例患肢深静脉全程通畅,静脉壁光滑无反流,5例腘静脉狭窄50%,10例胫前静脉部分再通,3例胫后静脉部分再通。随访:136例症状全部消失,2例穿弹力袜后能正常工作。结论:手术取栓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总结了23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提出采取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和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的有效措施是防止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对已经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在抗凝、溶栓期间,密切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出血倾向;对肿胀的肢体行肿消散外敷;在置管溶栓期间做好溶栓导管的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本组经治疗护理,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深静脉管腔完全再通或部分再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方法:对35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2例合并肺栓塞,给予抗凝溶栓及局部中药外敷治疗并配合心理及饮食等护理措施。结果:3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例肺栓塞患者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消失,肺动脉压力正常。结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用药观察措施有助于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4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置入腔静脉滤器,随访6~24个月,复查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36例静脉血栓完全消失,10例静脉血栓部分再通,静脉壁有附壁血栓,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等不良反应.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预防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为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取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估后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的认知程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凝血功能。结果研究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的认知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通过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估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减少脑卒中患者下肢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理想效果,且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2007年1月~2011年2月我们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1 100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6例,对其采用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临床治愈3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治愈率达97.2%。结论:对前列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使其配合治疗,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远期并发症,多与DVT类型、DVT为初发或复发、抗凝药物使用周期及强度、患者本身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相关[1-2]。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期,遗留在静脉管腔内的陈旧性血栓与静脉管腔内膜发生粘连、蔓延、机化、再通等病理改变,导致静脉管腔阻塞和/或静脉瓣膜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引发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起慢性下肢静脉压力升高。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或怒张、皮肤营养障碍改变(色素沉着、湿疹、硬化),甚至静脉性溃疡等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国外有研究报道,33%~50%的DVT患者在1~2年内最终会发展为PTS[3],其中伴有静脉溃疡5%~10%[4],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组第2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5]指出,DVT慢性期可导致PTS,PTS发生率为20%~50%,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  相似文献   

9.
杨佳 《妇幼护理》2022,2(21):4908-4910
目的 分析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值 2021 年 12 月收治的 40 例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2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研究组采用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的静脉血流速度、术后不良反应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静脉血流速度高 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皮下淤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术后患者实施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能够提升静脉血流速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 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指标,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1、3、7 d,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观察组的D-二聚体(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26.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装置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03我科收治的29例进行机械血栓清除术(PMT)的DVT患者,在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首先行PMT治疗,依据血管造影评价血栓清除率,对残存血管狭窄病变者予以成形治疗。出院后服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至少6个月,第1、3、6、12月返院复查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所有患者均行PMT治疗,术中DSA造影评估22例静脉血栓完全再通,达到清除率Ⅲ级,7例静脉血栓部分再通,达到清除率Ⅱ级。其中23例行狭窄髂静脉球囊扩张,21例行支架植入;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例患肢肿胀复发,行闭塞髂静脉支架植入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无病变血管管腔血栓复发。结论: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可迅速减轻血栓负荷,提高管腔完全再通率,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多种介入方式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6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继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左下肢深静脉在1周内实现再通,并且出院2个月后随访情况良好。结论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多种介入方式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继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安全可靠,术中密切监护配合与术后加强置管护理、并发症预防是护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的治疗措施,并辅以针对性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术后和其他原因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腔静脉滤器植入行导管溶栓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以及常规抗凝和辅助治疗措施.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0~14 d,同时对照组患者予以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的溶栓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完全再通率为76.39%,部分再通率为23.61%,对照组依次为36.11%和52.78%,2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同时在围手术期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腔内导管溶栓治疗与周围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行溶栓治疗的10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腔内导管溶栓治疗患者53例,经周围静脉溶栓治疗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调查、分组比较,比较腔内导管溶栓治疗与周围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患肢溶栓率、消肿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再发率、深静脉通畅率、髂静脉闭塞率、美国CEAP分级(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以及生活质量(SF-36问卷调查)。结果腔内导管溶栓治疗组患者患肢溶栓率(72.10±8.51%)、患肢大腿中段消肿率(70.12±6.31%)、患肢小腿中段消肿率(77.35±8.11%)明显高于周围溶栓治疗组患者(63.25±8.67%、62.35±6.24%和62.16±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患者1年随访,腔内导管溶栓治疗组患者患肢深静脉通畅率(65.46%)明显高于周围溶栓治疗组患者(48.28%);下肢深静脉血栓再发率(9.09%)、髂静脉闭塞率26.64%)和CEAP分级(1.62±0.35级)明显低于周围溶栓治疗组患者(35.27%,55.10%,2.31±0.45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得分)均提高,且腔内导管溶栓治疗组提高幅度大于周围静脉溶栓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经周围静脉溶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依次检查双侧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胫前静脉及其分支,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布情况及各种血栓声像图特征。结果①90例患者中,共显示103条患肢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单侧77例,双侧13例,左侧74条(71.84%),右侧29条(28.16%)。股静脉血栓比率最高,为32.04%;其次为髂静脉及股静脉,为21.36%;髂静脉比率最低,为4.85%。②超声图像显示急性血栓呈均匀低回声,静脉管腔闭塞或部分堵塞,病变处管腔增宽,管壁光滑。超声图像显示慢性血栓呈不规则形强回声,静脉管腔闭塞或部分堵塞,病变处管腔变小,管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内壁毛糙。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提高其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26例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治疗措施,归纳出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抗凝、溶栓治疗过程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治疗护理后,26例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治疗10 d行血管造影,完全再通20例,部分再通6例。结论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中,护理起重要作用,通过护理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主要包括重视高危因素、进行有效的护理评估和护理观察、对高危患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认为积极评估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给予早期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护理措施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90例,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DVT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DVT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2周后的下肢股总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8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DVT发生率,改善下肢血流状况,对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的病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我院诊治的12例妊娠期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血栓发生在妊娠期,8例发生在产褥期;3例合并肺栓塞,1例死亡;经过溶栓等治疗,11例预后良好.结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妊娠期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高危因素是剖宫产、产时使用止血药、有妊娠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以超声为首选,早期抗凝治疗是主要及有效方法,对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症高危因素的围妊娠期患者,应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依从率98%,对照组总依从率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96%,对照组总满意率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依从性及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