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Bryant三角标志术中均衡下肢长度以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6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体检及x片测量两侧肢体长度差,估计假体型号和位置,术中依据大转子到Bryant三角顶点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平衡下肢长度。结果随访3~26个月,平均(9.5±0.5)个月,术前肢体长度差0~5mm的患者占20.6%;差5~10mm的占46%;差10~15mm的占16.7%;差15~20mm的占10.3%,大于20mm的占6.4%;通过平衡肢体长度差,术后双下肢长度差0-5mm的比例提高到50.8%,差5~10mm的比例降为33.3%,差10~15mm的比例为7.9%,差15~20mm的比例为5.6%,差异〉20mm的比例为2.4%。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利用Bryant三角标志平衡下肢长度预防肢体不等长,效果优良,能明显提高术后患者满意率,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2.
翁文杰  王锋  张海林  邱旭升  邱勇 《中国骨伤》2009,22(12):906-908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患者功能的关系。方法:随诊8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56~86岁,平均72.3岁)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出双下肢长度差;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对患者随访,用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OH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及满意度。结果:①下肢长度。术后患肢延长者52例,平均延长(9.2±3.2)mm,其中延长1~10mm者29例,平均4.9mm;延长11~22mm者23例,平均14.6mm。缩短者13例,平均缩短(6.4±2.1)mm;等长者15例。②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者,延长1~10mm组与延长11~22mm组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下肢延长者(两组)比缩短者及等长者OHS评分差;缩短者与等长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术后1年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11~22mm者比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mm者OHS评分差;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mm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7)。肢体延长11~22mm者、肢体等长者、肢体缩短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肢体延长1~10mm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尤其是患肢延长11~22mm对术后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且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减轻。因此,术前、术中应尽量采取措施避免下肢不等长的产生,术后则应积极对下肢不等长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患者功能和步态的关系。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2例(其中男2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7岁。术后拍摄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出双下肢长度差。术后6个月对患者随访,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及步态分析。结果(1)下肢长度:下肢等长者16例。下肢长度术后患肢延长46例,其中延长1-10mm者28例(下肢延长A组),平均5.3mm;延长11~20mm者18例(下肢延长B组),平均15.7mm。(2)髋关节HHS评分:下肢延长A和B组之间HH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P〉0.05),下肢延长B组HHS评分低于等长组(t=2.6,P〈0.05);(3)步态分析:在步长、单腿支撑时间以及Footoff方面,下肢延长B组与等长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2.6,t=3.2,t=2.8;P〈0.05),下肢延长A组和等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6,t=1.2,t=1.5;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延长时,髋关节步态参数明显改变。当患肢延长超过10mm后,对髋关节功能和步态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的模板测量与术后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模板测量与术后相关因素的评估,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模板测量的准确性和重要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选取因特发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9 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 例,女8 例.年龄40~74 岁,平均58.7 岁.术前通过临床查体及骨盆X光正位片,对双下肢不等长和双侧股骨偏心距的差异程度进行测量和评估.再利用模板测量,预测髋臼及股骨假体的型号及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的截骨水平以及预定出平衡双下肢长度的计划.术后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 19 例患者中术前有15 例存在双下肢不等长,术后这些患者的下肢不等长情况都有显著改善.此19 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均值由术前8.4 mm减小到4.4 mm,73.7%的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在5 mm之内.双侧股骨偏心距差均值由术前6.3 mm减小到3.0 mm.术前模板测量出的假体型号与实际应用的假体比较,髋臼假体符合率为52.6%,股骨柄假体符合率为63.2%.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精确的模板测量对于重建髋关节结构和功能及恢复下肢长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下肢等长装置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装置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中的作用。方法将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装置应用于2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术前确定患者双下肢长度,术中根据下肢等长装置测量的结果对双下肢长度进行调节,以尽量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结果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假体脱位及早期松动等并发症。20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前双下肢长度相等者13例,不等长者7例(0.5~4 cm),术后双下肢等长者5例,相差〈0.5 cm者11例,相差0.5~1 cm者3例,双下肢长度相差〉1 cm 1例(达4 cm)。术后6个月,除1例〉1 cm者外,余患者行走时均无明显跛行感。1例骨质疏松明显者,髋臼假体安装偏下,通过调整股骨假体颈长获得双下肢长度等长。X线片均显示髋臼假体安装良好。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本下肢等长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4年10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平均64.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退变性骨关节炎8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20例,其他2例.其中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例,混合型假体36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患肢短缩1.0~2.0 cm 10例,短缩2.0~4.0 cm 6例,短缩4.0~6.0 cm 2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股骨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以均衡双下肢长度. 结果术后获随访3~4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双下肢等长的30例患者,术后5例患侧延长1.0~2.0 cm,1例延长2.5 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患者,术后恢复等长10例,患侧延长1.0~2.0 cm 6例,其中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术前短缩4.0~6.0 cm,术后仍然短缩2.0~3.0 cm.Harris评分:术后肢体等长的34例患者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的14例患者平均88.6分.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术前测量及术中应用综合评价方法,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下肢长度调节方法,掌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巧,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下肢不等长的处理方法及可行性。方法2006年9月-2008年9月,对52例患者行单侧THA。男36例,女16例;年龄46~76岁,平均61.5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2例,股骨颈骨折11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4例,髋臼发育不良3例。40例术前双下肢不等长,肢体短缩10~35mm,平均20mm。术前Harris评分为36~58分,平均45分。术前临床检查及骨盆标准正位X线片测定双下肢不等长范围,利用模板预测假体置入位置,确定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保留长度。术中根据假体试模及软组织松解保持双下肢长度。安装假体试模后,测量股骨头中心与股骨大粗隆顶点高度是否一致,比较双侧膝关节是否在同一水平。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麻痹,经对症处理后5个月完全恢复。术后4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7~32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0~91分,平均87.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术后双下肢等长,等长率79.5%;7例延长10~18mm,2例分别短缩15mm和25mm。结论THA时注意术前双下肢长度和X线片模板测量评估,术中反复测量验证标志点及双下肢长度,可有效预防和处理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软尺测量双下肢的长度及术中测量患肢长度结合髋关节松紧度的方法来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性。方法自2010-01—2012-12诊治老年单侧股骨颈骨折124例,62例术前应用软尺测量双下肢长度及术中测量患肢长度结合髋关节松紧度预防THA术后下肢不等长(试验组),62例进行传统THA手术操作(对照组)。结果 124例均获得随访1~12个月。2组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无髋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深部感染发生。试验组25例下肢延长平均4.0(1~10)mm,下肢延长患者没有出现步态异常。对照组30例下肢延长平均5.3(1~10)mm,没有出现步态异常;15例下肢延长平均12.7(11~20)mm;1例下肢延长30 mm,出现跛行、髋关节疼痛及下肢痛。对照组46例下肢延长平均7.6(1~30)mm。试验组术后肢体延长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P0.05)。结论术前采用软尺测量双下肢长度及术中测量患肢长度结合髋关节松紧度可有效地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短股骨颈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避免下肢延长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4月-2010年12月接受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38例先天性短股骨颈患者临床资料。男26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62.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1例,骨关节炎17例,股骨颈骨折10例。术前29例双下肢不等长,临床测量肢体短缩10~24 mm,平均14.5 mm;X线片测量肢体短缩11~25 mm,平均14.7 mm。术前Harris评分为(44.0±3.6)分。结果术后1 d临床及X线片测量示3例患者下肢延长,其余35例双下肢差异均<10 mm,视为等长;总等长率为92.1%(35/38)。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1例下肢延长16 mm患者步态异常,经增加足跟垫矫正后仍有轻度跛行;其余2例不等长患者有轻度跛行。其余患者行走正常,髋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3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68个月,平均43.8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6.7±2.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0,P=0.031)。X线片复查示假体无松动与下沉。结论对先天性短股骨颈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应注意下肢长度测量和截骨平面确定,并使用带领假体,可有效避免下肢延长。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1994的6月-1997年6月的8例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等长的分析,采用术前模板预测股骨颈截骨平面和假体植入位置,同时术中标记和测量股骨近端至髋臼上方两标志点的间距;对1997年7月-2001年6月的36例(髋),术中髋关节假体试件反复调节平衡后,再测量两点间距;运用综合平衡法平衡下肢下长度。结果:从早期8例术后下肢不等长的经验,对近年36例术前下肢明显不等长的病人采用综合平衡法,29例(80.6%),两个肢等长,7例(19.4%),尚有1.0-1.2cm的差异,结论:术前用模板预测股骨颈截骨水平,有用术中骨标志间距测量和综合平衡法,是预防和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