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跳跃式多节段截骨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附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跳跃式截骨术治疗休门氏病所至驼背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8例采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V”形截骨的休门氏病患者 ,6例棘齿压缩棒固定 ,2例改良Dick多钉固定。结果 :术后矫正度数最小 30° ,最大 70° ,平均 4 5° ;平均矫正率 85 7% ;无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随访 1~ 4年 ,平均 2 3年 ,全部病例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局部无压痛 ,恢复原来工作。结论 :应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截骨加椎弓根螺钉棘齿压缩固定治疗休门氏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一组29例休门氏病或姿势性园背畸形经采用脊柱后融合及Harrington加压器矫正,本文对其中27例随诊平均27.6个月的患者进行了分析。手术前的平均孤度是72度,随诊分析时平均为46.1度。融合后第一次栓查到最后一次随诊期间已矫正的角度平均丧失5.7度。这个方法既能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又能解除疼痛。我们认为Harrington加压器及脊柱融合术适用于经过选择的园背畸形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中选择不同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34例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9例,女5例;年龄(17.1±4.3)岁(范围12...  相似文献   

4.
腕动力学变化对四角融合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腕动力学的变化对四角融合术的影响,探讨融合术后如何改善腕功能。方法取12具新鲜尸体标本,在模拟四角融合术后作腕掌屈、背伸、尺偏、桡偏运动。运动前后拍摄腕关节正侧位片,测量头月角、桡月角、头月正位角、融合体高度与融合体宽度,并记录致克氏针弯曲的角度。结果腕掌屈至50°、背伸至40°时,各项指标运动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腕尺偏至25°、桡偏至15°时,运动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四角融合体稳定性的临界角度为掌屈50°、背伸40°、尺偏25°、桡偏15°。四角融合术后,腕骨结构与动力学的改变及术后长时间外固定是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部分丢失的原因。术后4周始在临界角度范围内早期锻炼是改善腕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术后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评价清创术后置管冲洗、负压吸引及一期关闭伤口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1984年2月~1997年10月924例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的脊柱侧凸病例,发现感染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1~32岁,平均17.5岁;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8例;内固定系统包括Harrington Luque3例,Harrington8例,CD4例。结果7例诊断为术后早期感染,平均发现时间为术后15d,清创术后除2例内固定物取出外,其余5例均予保留。8例迟发感染,平均发现时间为术后5.5个月,所有病例均予彻底清创,4例内固定物完全取出(其中1例因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死亡),2例内固定物部分取出,2例保留。所有病例清创术后均置管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一期关闭伤口。平均置管冲洗2.8周,清创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19d。14例患者平均随访3.5年,未见感染复发。结论清创术后置管冲洗、负压吸引及一期关闭伤口,是治疗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保留植入物,对多数病例并不影响对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畸形的治疗方法以往仅着眼于预防畸形的发展或纠正部分畸形,但效果不够稳定(如各种支架、石膏背心和单纯脊柱融合术等)。自1962年哈氏(Harrington)器械问世后,脊柱畸形的矫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现已成为治疗的基本方法。以后鲁克(Lugue)等器械因具有固定牢靠、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的优点,应用也较广泛。我国近年来脊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骨折技术应用于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尤其是伴有踝关节内外翻畸形时,能否通过微骨折技术提升踝关节融合率,避免关节内植骨。[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本科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终末期关节炎患者48例。依据术前站立位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胫距关节面夹角,将内外翻角度在10°~20°的19例患者分为A组,将10°以内的29例患者分为B组。常规进行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术中应用微骨折技术,比较两组术后踝关节骨性融合时间和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AOFAS)等评估指标。[结果]术后2例患者出现足背前外侧感觉麻木,术后6周缓解,术后3个月感觉恢复。48例患者平均随访(25.60±7.87)个月,术后12周复查X线片提示A组患者骨性融合率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但两组融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距关节面夹角内外翻在10°~20°的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中应用微骨折技术可避免关节内植骨,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但对于踝关节内外翻畸形明显时,骨性融合时间会延长。  相似文献   

8.
脊柱侧弯的较有效的治疗,是50年代开始的Risser氏石膏矫正法及后融合术。60年代初Harrington手术法的问世,使脊柱侧弯的治疗得到了质的飞跃。我国的脊柱侧弯治疗工作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引进Harrington手术。但近10年多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后路手术:Harrington手术、Luque手术、联合Harrington—Luque手术、Galveston手术、C—D手术;前路脊柱松动术,前路半椎体切除术、Dwyer手术及Zielke手术等,均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64-1367
[目的]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以及对该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2例因腰痛住院的患者,统计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休门氏病患者的数量,对数据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休门氏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结果]其中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典型休门氏病的患者4例,合并非典型休门氏病的24例,两者都有的1例,无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休门氏病的有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非典型休门氏病的患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性是没有非典型休门氏病患者的16.674倍(P0.05)。休门氏病的患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性是没有休门氏病患者的1.439倍(P0.05)。[结论]休门氏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相关性,尤其是非典型休门氏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有着高度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可吸收螺钉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应用选择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可吸收螺钉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有关问题,探讨可吸收螺钉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聚-DL-乳酸(poly-DL-lacticacid,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组94例,男53例,女41例;平均40.5岁,平均随访时间32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组90例,男47例,女43例;平均38.5岁,平均随访时间30周。2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比较术后2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周时膝关节屈曲角度、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角度,2组手术时间,一次性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等问题。[结果]通过随访,可吸收螺钉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0±2.0)周,术后8周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为115°±10°、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10°±6.8°,手术时间平均60 min,无1例并发症;传统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组临床愈合时间(12±2.0)周,术后8周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105°±8°、与健侧相比关节活动丧失15°±6°,手术时间平均55 min、一次住院费用平均9 430±1 000元,其中6例克氏针滑出并针眼感染、2例克氏针钢丝断裂、3例再次手术见张力带钢丝松动骨折移位愈合、1例髌骨骨质受损行石膏托固定。[结论]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相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法,具有髌骨周围软组织刺激症状少、内固定更稳定的优点。临床愈合时间相对较短,关节功能恢复更理想,病程中住院费用低,无并发症,且无需2次取出内固定,是一种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探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制框架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并截瘫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自制框架结构内固定治疗12例胸腰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病人的结果分析,认为框架结构具有独特的生物力学特性,其抗旋转及创奇能力优于Harrington捧,“n”形捧及Luque捧,但纵向撑开力不及Harrington律及Dick固定器。由于其为多节段固定.术后较为牢固,比较适用于无或轻度(I°~II°)椎体压缩的胸腰椎骨折脱位及下腰椎不稳定。文内对框架结构内固定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马蹄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17例创伤所致马蹄足患者。将组装好的Ilizarov外固定架按照Ilizarov的穿针固定原则安装在患侧小腿和足部。术后3d开始转动螺纹杆上的螺母,第1周旋转螺母2~4圈/d,4次/d;1周后旋转螺母1~2圈/d,4次/d,分别逐渐缩短和延长前、后螺纹杆,矫正马蹄足畸形。用伊氏架将踝关节固定在中立位2~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后让患者逐渐增加负重量直至完全负重。不负重时穿戴支具保持踝关节处于中立位至少3个月。结果1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7~14个月)。术后4~6周踝关节恢复到中立位。平均带外固定架14.5周(10~16周)。无血管、神经损伤。3例各1处针道轻度感染,对症处理后感染消失。1例诉矫正过程中疼痛,术后10周去除外固定架,去除外固定架后6周时僵直在跖屈20°。1例去除外固定架4个月后僵直在跖屈10°。1例小腿前后肌群损伤严重合并胫骨骨缺损重建术后踝关节矫正到中立位后1.5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融合术后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其余14例达到0°全足负重,行走时无明显足下垂。2例负重时疼痛。踝关节背伸肌群功能存在的患者,踝关节可主动背伸10°。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3.
僵硬型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僵硬型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手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僵硬型脊柱畸形病例39例。结果:术前侧弯畸形平均67.5°,术后平均矫正41.2°,矫正率61%;术前驼背平均65.2°,术后平均矫正38.6°,矫正率59.2%。术中无一例脊髓损伤。结论: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详细的术前检查、周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截骨方法、预防术中出血性休克和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舟骨和大、小多角骨(scaphoid-trapezium-trapezoid,STT)融合器与克氏针在STT融合术中内固定强度的差异.方法 12侧新鲜冷冻尸体前臂标本,随机分为融合器组(使用STT融合器)和克氏针组(使用克氏针)2组,模拟进行STT融合术,术后以夹具固定于腕动力测试仪上模拟腕关节主要活动.活动前后均拍摄腕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测量桡舟角、桡舟间距、舟骨长度及STT融合体稳定角.结果 融合器组:当腕关节运动范围增加到屈曲45°、背伸40°、尺偏30°、桡偏15°时,客观指标与初始状态相比较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当腕关节运动范围增加到屈曲35°、背伸30°、桡偏10°时,客观指标与初始状态相比较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偏30°运动后融合体稳定角与初始状态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T融合器在舟骨和大、小多角骨融合术中内固定强度大于传统内固定物中的克氏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CT诊断24例,MRI诊断36例。临床上均伴腰背部疼痛,影像上表现为腰椎多发Schmorl's结节。Schmorl's结节主要位于L1-4椎体,CT后处理及MRI图像均以矢状位显示最佳。本组累及2个椎体(3处Schmorl's结节)9例,3个椎体(3~5处)38例,4个椎体(4~7处)11例,5个椎体(5~8处)2例。结论腰型休门氏病以腰椎多发许莫氏结节为特征,认识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632例强直性脊柱炎并驼背畸形施行二种脊柱截骨矫治术,对其中135例病人进行了6~10年观察,结果表明:71例椎弓椎体联合截骨效果较好,驼背复发平均3.2°。而64例椎板截骨效果略差,驼背平均复发13.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作者认为病变未完全静止,截骨术式的选择,术中身体重心前移未彻底纠正,以及外固定时间过短等是影响远期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后新发侧凸畸形(emerging scoliosis,ES)的临床特征以及处理策略。方法:2008年1月~2017年1月,168例单发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在我科接受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2例发生ES。ES诊断标准:(1)新发弯Cobb角较术前同节段Cobb角进展≥20°;(2)同时新发弯主弯顶椎距离融合节段端椎的节段≥2(近端融合椎以上或远端融合椎以下);(3)排除半椎体切除不完全、融合内固定失败等因素。男4例,女8例;年龄11.8±3.2岁(5~15岁,其中10岁以下2例,10~15岁10例),融合节段数为2.7±1.0节(2~5节),随访34.0±10.0个月(18~50个月)。收集并测量患者术前、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等影像资料,对比分析患者主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新发侧凸Cobb角、节段后凸角度、术后融合交界区后凸角度等指标。结果:12例ES患者术前半椎体所在节段为胸腰段8例,胸段4例。经初次手术,患者半椎体节段侧凸Cobb角由术前36.1°±14.4°(21.8°~69.0°)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的8.9°±8.5°(0°~19.5°)(P=0.000),平均矫正率为75.3%;节段后凸角从术前25.9°±12.8°(15.5°~40.2°)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9.5°±4.3°(4.0°~14.7°)(P=0.014)。术后ES出现时间:术后3个月5例,6个月7例。7例患者术后ES的节段与术前代偿弯节段一致。5例患者接受观察,其中1例ES进展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其他4例患者平均随访至术后25个月(18~36个月),ES角度无明显进展(平均25°→32°);7例患者接受支具治疗,其中4例支具治疗效果满意,支具治疗后平均随访36个月(24~42个月),ES角度有所改善(平均34°→23°)。4例患者在观察或支具治疗失败后(ES角度45°且发展为结构弯),接受翻修手术治疗,翻修术后随访平均22.5个月(12~36个月),ES角度由平均52°(45°~64.2°)矫正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3°(0°~25°),且均未出现其他继发畸形。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后ES的发生率约为7%,胸腰段半椎体(T11~L1)及初次手术患者年龄偏大(青春期)为其可能风险因素,其发生和进展较为迅速(3~6个月内),针对该并发症的治疗策略应采用"观察—支具—手术"的阶梯性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手术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重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病例,采用Herber钉、钉板系统或螺钉、克氏针等内固定伴锚钉或单纯韧带修复术治疗,术后活动支具保护下行早期功能锻炼,观察患者骨愈合、肘关节活动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情况。结果经过6~12个月随访,16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伸肘角度范围为-20°~10°,平均(-2.19±10.16)°,屈肘角度范围为65°~135°,平均(102.19±16.02)°,旋前角度范围为25°~60°,平均(47.19±10.48)°,旋后角度范围为35°~70°,平均(50.63±11.53)°。MEPS评分为51~95分,平均(84.9±10.4)分,其中优6例、良8例、差2例。结论对肘关节骨与软组织稳定结构的固定、修补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能够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不稳定AO A型胸腰段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我院2002年7月至2009年7月手术治疗不稳定AO A型胸腰段骨折27例,分A组(未植骨组,15例),予单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B组(植骨组,12例),予经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对术前及术后后凸角、椎体压缩高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术前局部后凸角平均21.4°(12.3°~31.5°),椎体压缩高度平均41%(30%~52%)。术后1周局部后凸角平均4.5°(0°~8.7°),椎体压缩高度平均8%(0%~14%),后凸矫正率81%。随访时间13~51个月,平均25.4个月,后凸角平均6.7°(1.2°~11.3°),椎体压缩高度平均9%(0%~19%)。B组术前局部后凸角平均19.7°(13.2°~29.1°),椎体压缩高度平均40%(30%~57%);术后1周局部后凸角平均4.3°(0°~8.5°),椎体压缩高度平均7.8%(0%~12%),后凸矫正率79%。随访时间26~84个月,平均43.2个月。植骨全部愈合,后凸角平均7.2°(1.4°~18.5°),椎体压缩高度平均9.1%(0%~21%)。A组有6例术后超过12个月取出内固定,术后椎体楔变角及椎体高度较取出前无明显变化,椎间隙角部分丢失,患者无明显腰背痛症状。内固定取出后3个月,平均丢失2.9°。6例术后固定节段上、下间隙活动度之和平均为4.3°。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明显腰背痛症状、无断钉、断棒、无螺钉松动及拔出。后凸角及椎体压缩高度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不稳定AO A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骨折,可单纯行经椎弓根内固定,不行椎板切除、减压及植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带翼髋臼加强杯在髋臼周围肿瘤切除术后髋臼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应用带翼髋臼加强杯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15例HarringtonⅢ型髋臼周围肿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65岁(平均45.3岁),包括I级软骨肉瘤6例、骨巨细胞瘤5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肺癌骨转移1例、乳腺癌骨转移1例。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500~2600 ml(平均1130 ml),手术时间156~262 min(平均185min),住院时间15~32 d(平均22.8 d),术后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7.1个月);术后1例出现手术切口血肿,1例腘静脉血栓,1例患者发生坠积性肺炎,1例术后15 d出现髋关节脱位,1例病例术后22个月因骨巨细胞瘤复发导致假体松动;术后髋臼外展角40°~55°,平均47.8°;术后12周MSTS评分17~27分,平均23.4分;VSA评分0~5分,平均(2.3±1.0)分;Harris评分62~89分,平均(71.2±6.8)分;1例术后18个月死于肺腺癌进展期,1例骨巨细胞瘤术后20个月发现复发,1例Ⅰ软骨肉瘤术后33个月发现复发。结论应用带翼髋臼加强杯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HarringtonⅢ型髋臼周围肿瘤安全、可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